更新时间:2024-10-09 14:04
祭祖习俗(徽州祠祭),起源于安徽省徽州的祠祭文化,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徽州祠祭是流传于徽州境内各宗族祭祀祖先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
徽州祠祭自明代以来,曾广泛流传于古徽州的祁门县、歙县、黟县、绩溪等地。祁门县西部的马山、桃源、文堂、黄龙等传统古村落,至今还保留着相对完整的祠祭文化。
祠祭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长主持,族长由族中年长辈高、儿孙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担当,房祭由各房头房长担任主祭。一般徽州宗族祠堂祭祖,有春祭、中元、秋祭、冬祭,先祖诞辰、先祖忌日等,最普遍和最隆重的祠祭是春秋二祭和冬祭。
徽州祠祭按照朱熹《家礼》的规定,要求参祭人员必须整衣肃冠,严格遵循祠规。整个祠祭活动过程有严格的程式,其中由礼生读祭文,其祭文写作也有固定的格式。
马山村祭祖分春秋二祭和冬祭,其程序严格,仪式隆重。冬祭为每年腊月二十四挂祖容像,三十夜到祠堂拜祖先。春祭为正月初二、初四,祭后每人发一杯米酒。初七为人日,收祖容,耍舞狮。五月十三祭关云长,办关帝会。清明节要标坟拜祖,中元节做道士戏,祭祀孤魂野鬼。八月初一到西北面的西峰庙接西峰大圣,中秋节送回。
桃源村陈氏宗族祭祀分小祭(家族祭)、中祭(支祠祭)、大祭(总祠祭)三种。宗祠祭祀第一程序是奉上十六种供品。祭祀人员分设主祭、启赞、通赞、哑赞、引赞、内务、执事、执鼓、鸣锣各一人,另奏乐队若干人。逢大祭需供上整羊整猪各一只为主供品,同时各户捧上一盏或一对造型各异的接财纳福添丁的彩灯。
传承意义
徽州宗祠祭祀是与岁时节令相关的庆祝、祭祀习俗,是古徽州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宗族凝聚力作用,也起到了丰富宗族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
祭祖过去曾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制止,已经鲜为人知,并且有在徽州消失的可能,而在祁门县马山等地保留着较完整的祠祭活动,对于研究徽州宗族的祭祀礼仪和徽州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祭祖习俗(徽州祠祭)项目保护单位祁门县博物馆评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