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5 23:30
《心兽》米勒的长篇代表作,台湾的译法是《风中绿李》。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作品集首次登陆中国
十部作品,震撼上市!
翻译阵容超级豪华,齐集全国著名的德语文学翻译家。
这是一场庄严的阅读仪式,还是一次华丽的黑色冒险?
米勒的语言具有无可匹敌的质感、奇幻以及穿透力,带你领略文字的“诗性与残酷美”。
《心兽》是赫塔·米勒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
——赫塔·米勒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赫塔·米勒以诗歌的精炼和散文的直白,描绘了无依无靠的人群的生活图景。”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
○父亲在园子里锄着夏天。孩子站在菜畦边想:父亲懂得生活窍门。因为父亲将他的愧疚植在最蠢的草里,然后把它们锄掉。
○卫兵手中的青李子乌黑如夜空。
○亲密无间的人允许割爱,因为爱会像深草一样重新长出来。
○天边的云宛如犁过的地里一滩滩的积雪。冬天的太阳有牙齿
赫塔·米勒 女,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1987年与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移居西德,现常居柏林。1982年,处女座、短篇小说集《低地》出版。她曾多次获得德国的文学奖项。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谈起她,我们总要提到她在罗马尼亚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提到冷战时期独裁统治下的罗马尼亚。有评论员说,将小说家政治化的企图是错误和危险的,因为这种贴标签的方法过多求诸政治动机,既误导读者,又有辱文学。这话是不错的,把一部作品获得诺奖单纯解读为“政治集团的别有用心”,即使有其道理,也过于武断。而且说这话的人往往也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要评判文学作品,我们还是应该先从文学本身着手。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在阅读前了解一些当时罗马尼亚的政治情况。因为一切文学作品,终究还是对现实的映射。知道些历史背景,对于我们把握作者的作品脉络和表达思想是绝对有益的。
那么,那时的罗马尼亚究竟何种情况?尼古拉·齐奥赛斯库何许人也?国内对此人介绍不多,大概是因为中国直到89年还和罗马尼亚抱持了不错的友好关系所致吧。不过在20多年后的今天,尘封的往事早已不是秘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独裁者。我在一本介绍东欧剧变的著作中曾看到以下表述“罗马尼亚在齐奥塞斯库统治下采取一条既不亲近北约,又与苏联抱持距离的‘第三道路’,强烈的危机意识也使得罗马尼亚成为即使在苏联集团内也拥有数一数二秘密警察制度和告密监督机制的集权国家。”概括可算精辟,可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冷冰冰的话语只能告诉我们已死的事实,当时罗马尼亚人民的所历所感,只有文学才能呈献给我们,这也正是文学的道义与责任所在。所以我们应该珍重赫塔米勒给我们的机会。
《心兽》是赫塔米勒以自己经历为摹本的长篇小说。在书中,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当时罗马尼亚社会的诡秘气氛:压抑颓废的社会,濒临崩溃的经济,仿徨无助的人民,跋扈嚣张的秘密警察……赫塔的语言简洁,直白,某种意义上,缺乏美感,又因为政治原因而颇为晦涩。然而,只要耐着性子读下去,你就会被其中所蕴含的锐利目光及其所揭露的沉重现实所震撼。故事以女孩罗拉的“自杀”为开端,引出了我与格奥尔格等人的相识以及被秘密警察调查的经历。不过,赫塔并不打算交代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呈现一些碎片化的回忆,有时插入童年的回忆,有时又把后面的事插入。对于初读她作品的读者,可能颇不适应。好在《心兽》的结构大体还算连贯,赫塔在书中描绘了一个让人不得不想起奥威尔《1984》中场景的罗马尼亚。说实话,赫塔没有奥威尔那种极具前瞻的洞察力,文学想象力也颇有不如。但是,她的作品却有一种独有的魄力,那就是“真实”。在她的笔下,那种面对压抑的苦闷与放纵,那种毫无尊严的秘密审查,那种生命随时将会终止的惶恐,那种想要逃离却又无路可逃的挫败,都令人如同亲见。
本书名《心兽》,究竟什么是“心兽”?其实,这是喻指恐怖统治压迫下时时挣扎和悸动的人心。它如同一只受伤的小兽,在压抑之下惴惴不安,慌乱奔逃;又如同被困的凶兽,蠢蠢欲动,互相伤害。在残酷的政治环境中,心兽惊悸不安,四散奔逃。它们互相舔舐,却又互相背叛。其所反映的,便是集权统治下备受伤害,又彼此冷漠与不信任的人们。即使在亲朋好友之间,也是如此。“亲密无间的人,允许割爱”。赫塔用她的故事,来控诉非人性的独裁统治,控诉这种制度对人性的残害,控诉政治教化与洗脑所带来的麻木不仁,以及整个社会的病态。她看到了事实,但无法说出事实,于是只能付诸文字。这是沉默的批判,无声的抗议。
全文最后,作者也没有对罗拉的死是否自杀给出一个说法,可是答案其实早已在读者心中。有人说文学是人类的良心,在赫塔米勒身上,我们能够由衷体会到这点。也许,在东欧集权国家已成过眼烟云的今天,她的作品获得诺奖青睐确有一丝政治意味。但其对集权政治的揭露对于我们来说也的确是充满痛切的警告。人类付出了多少代价,才了解了集权政治的可怕?在今天,我们更不能轻易将其从全人类的集体记忆中抹除。这,也是我们为何读赫塔米勒作品的根本原因。
何为心兽?“休息吧,你的心兽,今天你可是没有少玩”,祖母第一次提到心兽,那时心兽是贪玩躁动的内心。“我看到了他的心兽,因为心兽不是偷来的,只能是他自己的,比世上一切动物的内脏都要丑陋。”则是杀死罗拉的人的堕落的丑恶的内心。
什么是青李子?“青李子吃不得,核还软,会咬到死亡,谁都救不了你,要死人的,高烧会把你身子里面的心烧没了。”父亲曾这么告诫过。在这个集权的社会中谁能不吃青李子呢?有一类人是李子桶:发迹者,见风使舵的软骨头,从一无所有中爬出来的没良知的东西,踩着尸体走的恶魔和独裁者。
为什么整个的社会都在堕落?一个被专制统治的罗马尼亚,平民都在压抑中残喘苟活着。罗拉是作者着重描述的一个人物,当同宿舍的学生都担心她的告密时,她成了风尘女子,借助肉体在充满荆棘的现实生活中存活下?,她本以为某个白衬衣能将她拯救,她也一步步走向了成功----成为党员,是的,上帝从上面关照她,党员从下面关照她。这样的关系让白衬衣受到压力,在白衬衣的帮忙下,罗拉这么的“自杀”了。在大礼堂里“上吊自尽”的罗拉被开除出党,注销学籍时,学生将压抑着的反抗成了掌声,没人敢停。
在这个专政的世界里没有安全感,没有信任可言。他们之间一旦建立起信任,就会被国家所质疑,被其他人所敌视,攻击和谩骂,所以才开始逃离,逃离这个国家,逃离这个世界。死亡或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是在无法逃离这个国家后的唯一选择。?主角和作者一样很幸运,最终逃离了这个世界。作者逃离后选择了用文字记录这一切:说不出来的东西还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
《心兽》以其说是完整故事,不如说是一个个意象的拼接,像一首诗歌。作者在专政的社会中痛苦是压抑着的,压抑着的痛苦将记忆碎成一块一块,所以你不能看到完整的故事,只能将这痛苦的记忆拼接起来,而心兽和青李子就是穿插着全文的主题。
作者写作风格一直都这么的隐晦,但从没有停止过那些政治诉求。
另:刚看完《四月三周两天》等罗马?亚的电影,感触很深,电影和书都是知识的承载。只需融会贯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