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一元

更新时间:2024-05-21 17:09

心物一元是个汉语词语,释义是心就是指具有灵明觉知的众生心,此心当下不可思议,具足一切法。

简介

【提要】此处所说的心物一元是非心非物亦非一的,也就是心物不二。云何非心?心无形相故。云何非物?物本质空故。云何一元?物由心知,由心变现假立故。心之所以名为心是因为具有分辨、了知、思维的能力。心是无有形相可言的,根据其作用安立心的名言。外境一切事物都必须依赖于心而存在,离开众生心,外境的存在是不能成立的。心是观待境而安立的,若离开有形相的境,那心也失去了分辨、了知、思维的所依,它是不可名状的。心可分为清净心和杂染心。杂染心就是八识心,是有染污的。清净心是离染污的,它是本来清净的。有形相的外境与无形相的心相互不可分离,所以二者统一于一元。云何非一?因为这个“一”是假借名言而安立,并非平常人们所说的一个两个的一,是超越数量的一,故名为元。

【关键词】物 外境 心 心物一元

解释

所谓物,从广义角度讲就是境,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色”是眼睛能够见到的有形状颜色的相,“声”是耳朵能够听到的震动相,“香”是鼻子能够闻到的香臭相,“味”是舌头能够尝到的酸甜苦辣相,“触”是身体皮肤所能感觉到的冷热湿滑软硬等相,“法”是意识所知的词句义理等相。此种种相总称为境,它们通过六根被心识所了知。观待于心识,我们的身体也是境。以上所说通称为外境,或物。

心就是指具有灵明觉知的众生心,此心当下不可思议,具足一切法【1】。八识心王与微细心所皆属于心,但心不限于心王与心所。摄论宗立无垢清净识为第九阿摩罗识【2】,也称第九净心。

一.一切外境的本质是空

以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外境的本质不外乎场与能的存在方式。因为颜色不外乎五种光,或者说是三原色红、绿、兰及其变现,物质本身是由微尘组成,即分子、原子、微粒子等,物质是可以转换成光或能量的。光、能、场等并不难理解为空,当然这里所说的空,并非一无所有。物质之外的诸外境相,都是根识缘不同的物质得以现起的相,种种相是观待心识而假立的,称为假相。譬如水中月、镜中花,都无真实。再譬如粪便,对于人来说其臭难嗅,经论中称之为恶香,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而猪狗类却是喜欢趋入,它们并不厌恶粪便。诸如此类的譬喻很多。

不但物质是空,时间、空间也是空。科学上的三维空间坐标系是人为定义出来的,若不定义,则东西南北中全都没有。如果我们的心不加以分辨执著,那么当下所感觉到的空间也就不可言喻了。如果空间是实有的,那么这个空间就不应当有变化。譬如,两物体之间的空间若实有,则两个物体既不能靠近,也不能远离,乃至距离也不可分割。如果认为实有可分,势必落入无穷可分的观点。连续无穷可分已被量子理论所破,但是量子可以说为极微,这个极微不可能是实有的。从空间上来看,若极微存在,极微的各方是否相同?若各向同性,这个极微等于零,无数个极微积聚也不可能增大而构成有形相的物质;若各向不同,极微仍然可分,就不能叫作极微。从时间上看,若极微的刹那存在,每一刹那是否可分前后呢?若不可分,这一无分刹那前后相同,等于零,无数个刹那积聚也不能形成时间;若仍分前后,那么就不是极微的无分刹那。

时间是因为空间的迁流变化而成,时空都是心的分辨执著的结果。过去、现在、未来是相互观待而成立的,是假立的,并非实有。因此空间、时间都是假象的空。

二.一切心识观待于境或相互观待而有

我们见色法,内心了知,这种了知被称为识。若无外境,内心了知什么呢?若有人说,应有知,譬如闭目思惟。思惟是心缘于过去或未来刹那,最初心识还是缘境而生起的。因为境非实有的原因,心识又观待于境或相互观待得以生起,所以说一切心识均为假立,全无实在。若冷静地思考,每个人的心境、思想每年、每月、每天乃至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如果有实在的话,不应该时刻在变化。

如果有人说有分辨的心识是变化的,无有实在,无分辨的心是实有的。请问,若无分辨,这个心是什么呢?有分辨与无分辨又是相互观待而安立。

三.心物一元

根据唯识学,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识种子所变现。因为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空的,形相是在迁变的。器世间有成住坏空,有情世间有生老病死,一切事物有生住异灭。那么这种迁变是否有规律可寻呢?在一定历史时期可以找到一些规律。这种规律是共业所感的结果。就是说,过去众人造过相同或相似的业,此世感得相同或相似的果报。譬如由于地球人类的共业,所以牛顿力学得以成立。到了宇宙太空,牛顿力学就不成立了。再譬如橘生于淮南是为橘,若生于淮北则为枳。一般人认为这是地理环境不同所造成的。那么另一种事例如一种药物,病人甲服用,病得以治愈,病人乙服用,其病反而加重。人们又会说甲乙两人的体质不同。体质为何不同,说来自于遗传。为何有不同的遗传,说是偶然。既是偶然,不可能有什么规律可言。佛法并非如此草率地把万有现相归之于偶然。一切事物是缘生缘灭的,缘起性空。因缘和合则有生,因缘分散则有灭。缘起绝非是机械的缘起,而是依于八识心的缘起。譬如有一堆建筑材料,甲可能用来建一栋别墅,乙可能用来建一个商店,丙可能用来建一个厂房,由于他们的心识各不相同的缘故。众生心识为什么各不相同?因为每个有情身口意三门所造业的差异,于各自的心相续中形成不同的心识种子。因此,显现种种差别的事物毕竟依赖于心识得以成立。

外境的一切归结为空,从空中依心识显现万有现象,因此物和心可以统一于心,心物一元。

四.心与物不可分裂为二元或多元

心与物是不可以分裂为二元或多元的,如果分裂,则心与物则不相关。如果心与物各自独立不相关,心不应该能了知物,物也不应对心产生作用,这显然与现量相违。譬如领导人与群众,领导人是领导群众的,群众是被领导的,所以,领导与群众不能分割为二元。再譬如东西南北中,是处于一个三维坐标系中的,它是相互观待而假立的概念,所以它们不能分裂为多元。心能了知物,心是能知,物是所知,能所相关,处于一元,不可强分为二元或多元。

五.心物一元论与佛经论典不相违

1.与般若经不相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中“受想行识”属心法,心法与色法都与空不异,那么从空的角度来说,心与物就是相互不异的,就是没有什么不同。《金刚经》说:“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经义明显宣说了一切相不可得,众生亦不可得,众生的心当然不可得。又说:“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它是名为心。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非实有,它是人们假立的概念。

2.与《楞严经》【3】不相违 经中阿难七处征心,“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此段文义似乎说明心物和合,心物一体。随后经中又破除了这种和合关系,当然心物和合也不是心物一元论的旨意。经中说:“是心无体,则无所合。”经中否定了心可能存在的七个处所:(1)心不在内,(2)心不在外,(3)心不潜在根中,(4)心非开合明暗,(5)心非随所合处而有,(6)心不在中间,(7)心也不是一切无著。既然七处征心皆不可得,又不可能否定觉知心的存在,本论成立,心周遍于一切时处。

3.与《楞伽经》不相违 经中说:“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心外无所见。”即是说,修行者可以证悟到一切众生界均是自心现量,离心之外无所见。又说“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受用即是世间各种现相,众生以此资生建立身心性命。所受用的境界以及建立的身心性命,都是众生业识的显现,如同大海中现种种波浪。

4.与《大方广佛华严经》不相违 经中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此偈颂明显宣说了色、受、想、行、识五蕴及世间一切事物无不是心所造。因此说物与心二者一元是合理的。

5.与《瑜伽师地论》【4】不相违 论中说:“当知所余色法自性,唯自种子之所随逐,除大种色,由大种色二种种子所随逐故,谓大种种子及造色种子,即此所立随逐差别种子相续,随其所应望所生法。”色法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大种各有识种,就是说由八识心的心识种子变现了地、水、火、风四大种,进而由心识的色法种子造种种色。心物一元符合唯识学的观点。

6.与《大乘起信论》不相违 论中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此论更于一心安立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7.与《中论》不相违 龙树中观彻底破除了四边八戏论,建立远离一切边执的中道观。如论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中观是说一切法都远离四边八戏的,心物的对待并不成立。

8.与《辩中边论》【5】不相违 论颂云:“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其中“识”是阿赖耶识,“义”是色声香味触五境义,“我”指有我执染污的末那识,“了”指具了别作用的前六识。这一颂是说唯一一个阿赖耶识显现了似有的色等外境,似有的具眼根等的有情,具染污的末那识和其余六识。所有这些境现并非真有,没有境的原因,阿赖耶识也并非真有。

心物一元论是符合佛道思想的,可以找到许多佛经论典的支持,它是佛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理念,而且,心物一元是可以通过修行实证的境界。不仅如此,心物一元论也得到许多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持。虽然其认为存在不可证伪的形而上超自然法界,但是这种理念或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并成为指导人们生活和修行的基本观念,也必定会在和谐社会及提高人们身心素质方面发挥巨大的精神解脱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