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数据

更新时间:2022-07-18 20:55

心理数据:指采用心理学实验设计或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起来的用来描述或推理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的数据。利用数据来论证或推理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的思想最早源于孔德实证主义哲学思想[2]。实证主义认为,人类所有知识应该来源于对客体事物特征的定量描述。后来,1879年,德国冯特在实证主义思潮影响下,最早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开启了心理数据研究的时代[3]。即把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不再限于无休止的思辨争论,而是重视通过实验设计和问卷调查获得相应数据,客观获得心理知识。

概念

心理:一般指心理现象或过程,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人格、行为及意识等内容[1]。

类型

根据心理数据获得来源,可以将数据分为质性数据和量化数据。量化数据通常所指基于实验和调查获得的定量研究,而质性数据通常指基于“个案访谈”或文献整理而获的定性研究[4]。

心理数据的意义及发展

在当今实证主义科学思潮占主导的时代,心理学要走向“心理科学”的道路,心理数据无疑在“心理科学化”路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而心理研究数据化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能够用数据准确描述心理现象或规律,且具有可重复性。研究的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特征,心理学科学化的路上,离开了研究的可重复性,也就谈不上“心理科学”。而当前,在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所获数据一般处于保密状态,这就导致了相当多公开发表的心理研究成果并不能被人重复检验,接受监督,导致相当多的学术不端行为出现,影响心理科学的发展。而与之相近的社会学,已经在国内外开始逐步推进调查数据的公开化,接受学术界监督。这提示,心理数据真正要推进心理科学的发展,其首要目标应该是推进数据公开化。嫌显然,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