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28 21:10
心理物理场,这个概念是由格式塔学派提出来的,用以研究社会行为和人格问题。该学派的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K.Koffka,1886—1941)认为,心理物理场包括环境与自我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结构。
介绍
环境
环境又可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地理环境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象中的环境,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比如,覆盖着冰雪的湖面是地理环境,但夜骑者竟把它看成是可以行走的平原,从而驰骋而过,知情后才感到害怕;又如一片平原上的小丘(地理环境)常被侵略者当作是埋地雷或有陷阱的伪装地(行为环境),因而踌躇不前或绕弯而行:后面的行为都是依据行为环境(而不是地理环境)而发生的。
自我
自我则是一个人以自己为中心,跟个人的需要、希望、认知、情绪与态度等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人格系统。不同的人在同一地理环境中往往采取不同的行动,这取决于他们的行为环境与自我两方面的交互使用,或称作“对象-自我”的关系。
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里举过一个例子:两个人在路上行走遇到一个暴徒,地理环境相同,而采取了不同的行动。一位是文弱的作家,他通过面向在心理物理场中出现了一个可畏的对象或有威胁性的行为环境,同时在自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懦弱的人,如果抵抗就会吃亏,由于这两种应力的交互作用,产生了负诱发力,于是他出现了回避意向和采取逃走行为。而另一位是个拳师,他则给对方迎头一击,因为在他的心理物理场中,自我是一个魁伟有力的人,其行为环境是遇到了一个不堪一击的小人物和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局面,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正诱发力,故有上述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