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11 03:41
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是一门研究心理疾病以及引发心理疾病行为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包括各种心理疾病的起因、发展、症状以及治疗等方面,并且对各种心理疾病进行划分与归类。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精神病理学并不是仅仅研究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等不同类型精神病的一门学科,而是涵盖了所有类型的心理疾病,如我们所熟知的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都在精神病理学的研究范围内。
精神病理学依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可划分为描述性精神病理学(descriptive psychopathology)、心理动力性精神病理学(Psycho-dynamic Psychopathology)、实验精神病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pathology)、神经精神病理学(neuropsychopathology)等方面。它们分别从症状描述、心理动力、实验方法以及脑神经学角度研究了精神病理学。
涉及此领域的专业人士主要是临床心理专家(Clinical Psychologist)以及精神病学家(psychiatrists)。他们主要从事于心理疾病的临床治疗及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涉及了心理疾病的症状学、病原学、实验方法、神经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其中,精神病医师及专家更侧重于描述性精神病理学(descriptive psychopathology),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心理疾病临床症状与并发症的描绘及研究。这个研究方向不仅决定了他们需要从事于临床治疗,而且还负有修正诊断标准以及对心理疾病归类划分的职责。而临床心理专家则工作在一个更广泛的研究领域。除临床心理专家与精神病学家外,涉及此领域的还有神经心理专家。他们主要是研究脑改变(如脑损伤等)与心理疾病之间的关系。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是美籍德国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专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早年就读于弗莱堡、哥廷根、柏林等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学习与工作。1932年,她移居美国,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后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和任教,并创立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自任所长。霍妮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病的人格》、《精神分析的新方法》等等。
霍妮把精神分析学说从泛性论的古典弗洛伊德主义转向强调文化和社会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的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方向。她赞同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冲动决定人的行为的论断,以及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分析等方法,但坚决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力比多理论和恋母情结说,认为它们歪曲了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忽视了文化、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霍妮所创造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基本焦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种看不见的充满敌意的世界里,所以在软弱无能的儿童心里往往就充满着不安全的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直接导致了焦虑,从而寻求安全、解除焦虑就成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内驱力。因而霍妮认为潜意识冲动并不像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那样是受所谓快乐原则所统治的性本能和死本能的冲动,而是受生存原则所统治的寻求安全、解除焦虑的冲动。
霍妮进一步提出了关于人格形成的理论。她同意弗洛伊德的人格是在童年的早期发展起来的观点,但不同意弗洛伊德用原始性欲发展阶段的进展来解释人格的形成。霍妮强调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双亲在对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她认为儿童的基本焦虑主要来源于家庭中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假如儿童从家庭、父母那里得不到温暖和情爱,就可能产生各种不现实的顾虑,这种顾虑得不到及时清除,就可能发展成为神经性焦虑;反之,如果儿童从家庭、父母那里得到了温暖和情爱,就会感到安全和满足,就不会产生焦虑。因而她特别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霍妮认为儿童为了获得安全和避免焦虑,不得不采取种种策略方式,她概括为三种指向性活动,长大后相应地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格和生活哲学。第一种是趋向他人,形成了依从性人格,用爱来化解对方的敌意,从而保护自己;第二种是避开他人,形成了分离性的人格,这种人既不想归属,也不想反抗,而是离群索居,与世无争;第三种是反对他人,形成了攻击性人格,这种人一心想要成为强者和战胜别人。霍妮认为,在正常人那里这三种态度是互为补充,达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而一旦这些行为模型僵化就会导致灵活性的丧失,从而加深焦虑,形成各种不同的精神病。
霍妮还认为,人格结构不像弗洛伊德所主张那样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而认为人格结构是真我、实我和理想我的组合。她所说的真我指个人所具有的天赋潜能中的一部分,是活生生的,是一个真正的生命的中心;实我则是由真我受环境的熏陶而铸成的,它所表现出来的状况是实际的、现实的;理想我是个人为了逃避内心冲突而产生的有关自己的尽善尽美的意象。精神病患者总是把这种意象看做真实可靠的,并借以掩饰真我。这虽然可以暂时解除患者的焦虑,但难免要与实我发生冲突,从而引起新的焦虑,这是促成精神病的主要导因。一个人如果不是努力去实现真我,而是去追求虚假的理想我,必然会丧失生命的自发力,无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霍妮看来,实现真我的途径就在于充分发挥真我中所蕴含的建设性力量,当然,各人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就可以造就健全的人格。霍妮本人对此也持积极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