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7 23:21
心脉痹阻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仲、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血瘀证。
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逐渐发展而成。常因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诱发,故其性质为本虚标实。
心阳不振,失于温养,心脉失养,心动不安,故见心悸怔仲;阳气不运,心脉阻滞不通,故见心胸憋闷疼痛;手少阴心经之脉横出腋下,循肩背、内臂后缘,故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瘀阻心脉的疼痛:以刺痛为特点,伴见舌质晦暗,或有青紫色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或代等瘀血内阻的症状。
痰阻心脉的疼痛:以憋闷为特点,多伴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等痰浊内盛的症状。
寒凝心脉的疼痛:以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为特点,伴见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寒邪内盛的症状。
气滞心脉的疼痛:以胀痛为特点,其发作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常伴见胁胀,善太息,脉弦等气机郁滞的症状。
临床表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中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当归、生地、降香、郁金。
临床表现: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中药:柴胡、枳壳、赤芍、香附、陈皮、川芎。
临床表现: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剂: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中药:瓜蒌、薤白、半夏、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
临床表现: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中药: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
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注意饮食调节,禁烟限酒。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加强护理及监护。
胸痹缓作者,渐进而为,日积月累,始则偶感心胸不舒,继而心痹痛作,发作日频,甚则心胸后背牵引作痛。急作者,素无不舒之感,或许久不发,因感寒、劳倦、七情所伤等诱因而卒然心痛欲窒,甚则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生,如治疗及时得当,可获较长时间稳定缓解,如反复发作,则病情较为顽固。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心胸猝然大痛,出现真心痛证候,甚者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