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摩的诗

更新时间:2024-07-10 10:13

《志摩的诗》是于2000年7月1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志摩。全书诗作55首,开头一首为《这是一个懦弱的世界》,最末一首为《康桥》。

内容简介

本书首版是诗人于1925年8月自费排印聚珍宋版线装本,用宣纸印,右翻竖版,196页,由新月书店出版,中华书局代印。1928年新月书店把此书重排为平装本,平装本删诗15首,增1首《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作者对这本诗集曾说过一段话:“大部分还是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什么诗的艺术或技巧……我的笔本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了一多的谨严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此线装本磁青纸封面,竖19.5厘米,横13厘米。白色笺条,手写黑字书名。无扉页与版权页,只在衬页背后印有四字:“献给爸爸”。2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

我有一个恋爱

去罢

为要寻一个明星

留别日本

沙扬娜拉十八首

破庙

自然与人生

地中海

灰色的人生

毒药

白旗

婴儿

太平景象

卡尔佛里

一条金色的光痕

盖上几张油纸

无题

残诗

东山小曲

一小幅的穷乐图

先生!先生!

石虎胡同七号

雷峰塔

月下雷峰影片

沪杭车中

难得

古怪的世界

朝雾里的小草花

在那山道旁

五老峰

乡村里的音籁

天国的消息

夜半松风

消 息

青年曲

谁知道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一家古怪的店铺

不再是我的乖乖

哀曼殊斐儿

一个祈祷

默境

月下待杜鹃不来

希望的埋葬

冢中的岁月

叫化活该

一星弱火

她是睡著了

问谁

为谁

落叶小唱

雪花的快乐

康桥再会罢

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作品鉴赏

徐志摩的诗歌共有四本,即《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

徐志摩先后留学过美国和英国。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繁华的物质生活,上流阶层富有闲散的生活景况,英国浪漫主义、印象主义

除去这些政治诗,徐志摩还有一些被公认为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抒情短章,如《沙扬娜拉》、《车眺》、《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陈辞,放歌而去,只是像来时一样,悄然无声地走了。唯余一片淡淡的云彩裹藏着诗人无限的柔情,默默地飘浮在异国他乡的天际。这是多么缥缈、超脱的意境啊!难怪他后来的妻子陆小曼说他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

压迫我的思想与呼吸,打死可怜的希冀的嫩芽,把我,囚犯似的,交付给妒与愁苦,生的羞惭与绝望的惨酷。 毋须多作剖析,这种情调很不健康,也不是一个真正想追求幸福、美满爱情的男子应有的。到此为止,这首诗已不能称之为优雅的小夜曲了。如此庸俗低下、自作多情的唠叨,既无意境,亦无美感,唯一可见的,倒是诗人日趋枯窘的思想,日渐消沉的意志。这也说明,一个诗人,不管他有多么娴熟的艺术技巧,多么睿敏的创作灵感,一旦在尖锐激烈的社会矛盾中失去方向,畏缩退避,躲进象牙之塔,鼓吹为艺术而艺术,沉溺在个人感情的小沟里孤芳自赏时,就必然陷于迷途而不能自返,再不会写出什么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来。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徐志摩也摆脱不了它的制约。( 徐志摩擅长写)需要用语言表达一种情绪,即当一个人看到土地开始散发芳香,在废墟里,在草丛的荫影下出现一些僻静的角落,从那里传出切切的私语和朗朗的笑声时,他所感受到的情绪。(但时代)还需表达出另一种情绪,即游行队伍的天崩地裂般的呼喊声。但是这一切他不愿照老样子去写。他应该找到新的形式、新的语汇、新的形象。

作为一位新月派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尊崇闻一多

朱自清在讨论新月派和徐志摩的诗歌艺术时,也做出了非常准确的把握:“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指闻一多——编者注)那样精密,但也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徐志摩强调的“性灵”,实际上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一种内在的情性。由这种情性的牵引,他在诗中尽情地表述着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表达对自然和爱情的热爱。正是这种坦荡率真的情感,使徐志摩的诗总是显得那样自然天成,绝少人为的斧凿之痕,散发出一种自然的“生命水”般的活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那些怀人念旧的诗篇《再别康桥》、《哀曼殊斐尔》,都是发自性灵深处的名篇。因为记忆中那些美好和心灵深处的那一份情感,所以那些景物都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那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水影因情感而着色,因情感而美。康桥曾见证过往昔的美好时光,可如今物似人非、人去楼空,这里藏着多少常人难以承受的人生遗憾!这里每一片风景都浸染着情感,情与景融合无间,才可能表现出那一份“志摩式”的洒脱和无奈。 其次,看似信手拈来的物象,实则是苦心孤诣地构成的意象。

徐志摩诗歌之美,美在意象。而诗歌意象的构成,又有着一些非常个性化的方法和效果。这些形象,都是人们在自然中、在生活中、在英国浪漫派诗人的诗作中似曾相识的,但经过诗人徐志摩感情的孕育,又具有了独特而新颖的特色。徐志摩诗歌的意象常用三种方法来构建:第一,通过情感化赋予客观物象以感情色彩,使之由平入奇。既让读者感到属于自己经验范围以内的事和景,又让读者觉得其间蕴含了崭新的意趣。如《黄鹏》,写黄鹂“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这里之所以让人觉得新颖,因为其中有诗人的感受。又如《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由金柳向新娘的转换,是由诗人感觉的位移使然。第二,比喻的方法在形成新颖的意象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沙扬娜拉》中“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则妙喻写出了日本小姐与友人道别时那千娇白媚的神态,那种东方式的温柔长留在读者的记忆中。又如《她睡了》,用J极富诗意的比喻写“她”的睡态——“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涧泉幽抑了喧响的琴弦”。比喻的方法用于构建意象,有助于突显意象某一方面的特性,既可以通过类比关系去拓展意义,又可以增强诗的形象性。第二,抓住刹那间的感受、印象,将其定格下来作为意象。如《灰色的人生》中:“我一把揪住西北风,/问他要落叶的颜色。”捕捉到那独特的瞬间,就可以像英国诗人布莱克门(Black)所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徐志摩以诗笔把握了这些瞬间,产生出了独特的意趣,对读者来说也是新颖的意趣。 再次,徐志摩诗歌之美还美在一自律。徐志摩是新月社的代表诗人,新月社诗人们在新诗格律化方面的主张也是徐志摩认同的。在徐志摩的诗作中,诗形、意境、词藻都很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志摩对音乐美的追求几乎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

从音节来看,徐志摩诗歌的音节和旋律,都显得非常自然和谐。他曾经说:“诗的真妙不在他的字义里,却在他不可捉摸的音节里。”他的音节似乎得自冥冥之中的神助,实际上这种自然和谐的效果也是刻意为之的效果一是音节与诗作要表达的思想和情绪的变化相一致,二是由有效的技巧来支持。他的诗作中大量运用叠字的技巧,以及重句、复沓的技巧,都是力图创造出一种他所期待的效果。如《再别康桥》中首段和尾段中的“轻轻的”和“悄悄的”,营造出一种节奏上的特殊感觉。又如《沙扬娜拉》节奏和旋律都很轻柔舒缓,最后一句不用汉语中那干脆果断的“再见”,而用日本语中的“沙扬娜拉”,把它处理成柔和的尾音。既显得温柔缠绵,又富于东方式的女性风韵。从这些细致的处理中,读者已不难体会到诗人徐志摩在音调上的煞费苦心。在韵脚的处理上,徐志摩同样非常讲究。新诗句法因要贴近白话口语,音节很容易变得散漫,这时韵的联系与贯穿作用就变得尤其重要。徐志摩的诗作有时一诗一种韵式,有时一首诗同时几种韵式,并没有形成对一种韵式的偏好,这说明徐志摩的诗作并不完全像胡适为自由诗用韵所做的倡议——新诗“在自然的轻重高下,在语气的自然区分”——那样,徐志摩诗歌的用韵不但是追求一种“语言的节奏”,而且还有一种“形式化的节奏”。语音的节奏可以说是一种散文的节奏,但形式化的节奏则属于严格的诗的节奏。 徐志摩的诗歌既尊重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又有对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的某些突破;在语法规范上,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浸润,又有英诗的好些影响;在新诗格律化的过程中,既有对闻一多“三美”主张的有效融会,又有他自己的独到意会。他是根据自己“真纯的诗感”在创造、在发现。因此,他在诗歌艺术上所作的探索,对现代汉语诗歌的艺术发展来说,其贡献是其他新月诗人不可能取代的。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宁硖石人(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