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5 11:41
志莲净苑位于香港钻石山的志莲净苑,始建於1936年,占地三万多平方公尺,坐北向南,背山面海。
位於钻石山的志莲净苑,始建於1936年,占地三万多平方公尺,坐北向南,背山面海。六十多年来致力安老、教育、社会福利及宗教文化等事业。
1934年由苇庵法师建立。原来的设计只是一所供僧侣清修的场地。
公元1948年开办免费学校为贫穷儿童提供教育机会。
1957年开办不牟利的孤儿院及安老院,收容贫苦无依的民众。
公元1989年开始重建,并在公元1998年1月6日重新开放。
1989年根据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进行了整体重建,工程历时十年,共分六期进行,先后兴建安老院、大礼堂、露天剧埸、佛寺建筑群、公园以及一所特别技能训练中学等。
1998年1月,佛寺重建开光,此仿唐全木构造的寺院建筑群,表现出中国宏伟瑰丽的古建筑艺术,成为礼佛、文化推广及旅游的亲焦点。志莲的仿唐建筑分两进,是以四合院形式,顺依山势而建,南面为山门所在,气势开扬;东边有回游式山水园景,曲径通幽;西边有唐式柘山水庭园,禅味盎然。山门首进是四个莲池,盛放朵朵芙渠,表示人间净土的所在。穿过敦煌经变式“只楼加一殿”布局的天王殿(内奉天冠弥勒佛、韦驮及四大天王)和其左右的钟鼓楼,便是第二进建筑群,亦全寺的中心点。壮严浑厚的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迦页尊者及阿难尊者,两旁配观音殿和药师殿,使主殿倍觉巍峨。第三进是收录大量佛教珍贵文物的藏经阁和法堂。在寺院东北面高处,耸立着一座寓意崇德报恩的七层万佛宝塔。整个建筑群根据中轴线平均分布,完全按照唐代建筑风格。设计是仿照敦煌壁书第一百七十二窟所绘书的西方净土经变图及中国、日本现存的唐代寺院建筑物揉合而成,尽显中国建筑艺术中虚实互济、天人合的精神;是内地、香港和日本设计专家的心血结晶。
志莲净苑原址为富户陈七之花园别墅,因陈氏敬慕佛教,廉价将别墅售予觉一法师及苇庵法师担任住持。在任期间,虽逢战乱,仍不畏艰辛,维持苑务,渡过难关。霭亭法师不忘开山祖师的意愿,在1946年正式确定志莲净苑为“女众十方丛林”,为比丘尼提供安心修道的地方。
宏智法师於1946年出任住持,她有鉴於战后儿童失学情况严重,遂发心兴办义学,并亲自执教。当时九龙城至钻石山一带,仅得志莲义学一间学校,虽杯水车薪,仍可见出家人慈悲尽力提供就学机会的苦心。
1948年开始,各地尼众绩南下到港,此时净苑房舍破旧,殿宇倾颓,林楞真、王学仁及陈静涛诸位居士商议后,请来宽慧法师担任住持及重兴净苑。当时净苑经济拮据,但寺众仍决心自力更生,在张宽明居士之大力支持下,得以重建大雄宝殿,增建弥陀殿、观音殿及地基殿等。
1950年,宽慧法师将义学申办为政府津贴之志莲学校,翌年增建校舍及添置设备。1954年法师又开展了安老福利事业,得胡文虎等太平绅士向政府申请拔地并乐捐院舍,1957年落成启用;1964年因应需求,由何耀光纪念其母何贵荣夫人的新院舍建成,当时新旧院舍共可照顾一百五十位长者。志莲净苑在1963年正式注册为有限公司,并成为不牟利慈善机构。宽慧法师於1965年往生后,由继航法师继任住持。至1979年,全港首位荣获MBE勋衔的出家人慈祥法师任住持。为志莲净苑进一步开展教育文化事业。1982年得到董事会主席王泽长积极支持,又开办了达一万平方英尺的志莲图书馆,现时馆内藏有佛学、哲学、建筑及艺术书籍四万余册,并公开提供图书借阅、期刊阅览及佛学资料查询等服务。
现任住持瑞融法师及第子承物启后,继往开来,在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志莲净苑进行庞大的重建工程,德化及福利事业成就巨大。计有建造仿唐式佛寺,完成创办人的遗愿;常邀高僧大德讲学,宗教活动不绝,普施法雨;出版典籍,弘扬佛教及中华文化,出版书籍、书册更屡获殊荣,诚非侥幸;1993年开办幼稚园,1995年成立文化部,与各地佛教团体及学术机构系及交流,并举行佛教文化艺术展览等。至1998年更开设技能训练学校,为不适应正规文法莲小学亦正式开办。在护理安老方面,经五年重建和扩建,志莲护理安老院成为全港最大的护理安老院,共可容纳三百五十多位长者。并有日间护理中心及物理治疗中心。可见志莲净苑在弘法利生各方面,均积极投入,蓬勃开展。
建寺历史悠久,建筑规模宏大,在海内外较有影响。该寺始建于一九三八年。创辨人苇庵法师本拟建造一所传统式寺院以供僧众清修,后因国内移民大量涌至,当时社会对福利服务需求甚为殷切,故决定暂时挌置建寺计划,将原来的古老大屋为为佛殿,而致力于教育及福利服务。首先在1948年开辨义学,为附近贫穷的失学儿童提供教育机会,继而于1957年开辨非政府资助的不牟利慈幼院及安老院,收容无依无靠的孤儿及老人。一九八九年根据社会环境的变迁与需要进行重建,工程历时10年,分六期进行,先后建成安老院、大礼堂、露天剧场、佛寺建筑群、公园及特别训练中心等。此寺属全木结构仿唐佛寺建筑,面积约30,000多平方公呎,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之精粹,融礼佛、文化推广及旅游于一体,成为香港佛寺建筑的一大新亮点。该寺由三进建筑构成,呈四合院格局。整个寺院依山势而建,南面为山门,气势开扬;东边有回游式山水园景,曲经通幽;西边有唐式枯木水庭,禅味盎然。首进是四个莲池(由香港著名艺人谭咏麟及梅艳芳捐建),暗喻寺庙净土无染。左右两侧为钟鼓楼,正中为天王殿,殿中供奉天冠弥勒佛、韦陀及四大天王。二进建筑群是全寺中心,大雄殿庄严浑厚,供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迦叶尊者及阿难尊者,两旁配观音殿、药师殿。三进为藏经阁和法堂。寺院东北面高地,矗立着一座楼高七层的万佛宝塔。
该寺的设计,依照敦煌壁画第一百七十二窟所绘画的西方净土经变图及中、日现存唐式寺院建筑物揉合而成,是内地、香港及日本设计家的精心杰作。志莲净苑是一出家女众丛林,任何专心出家的女尼均可于此挂单,安身立命。该寺于一九六三年正式注册为有限公司,已成为不牟利的慈善机构,在兴办佛学教育及开办安老服务方面,成绩卓著。志莲净苑有佛学、哲学、建筑及艺术等藏书4万余册,可供公众人士查阅,并提供咨询服务。该苑常年开办佛学夜校教育,设四年制佛学和哲学文凭,还开办有技能训练中心。
1980年代,慈幼服务需求锐减,慈幼院逐告停辨,因香港人口不断老化,净苑便致力发展安老服务,并推广佛教文化工作。1991年,志莲净苑将原有之安老院重建为护理安老院,第一期工程于1993年底建成,设有宿位184个,第二期工程于1995年底完成,当时宿位为284个。而至1999年12月,宿位更增至318个。建有全港最大的护理安老院,可容纳350位长者“志莲净苑”和其它的寺庙不同,不许参观者和香客、信徒在寺内烧香、大声喧哗。也不为人做佛事,只有一个例外,为梅艳芳做过,因为当年筹建“志莲净苑”梅艳芳义演筹款为“志莲净苑”出了很大的力量。香港已故著名艺人梅艳芳的骨灰亦被供奉在“志莲净苑”里。 “志莲净苑”过去是不开放的,1998年1月6日才重新开放。
巧夺天工令人慨叹
志莲净苑是的唐制建筑,从外观看有一种雄伟古朴的感觉,甫进入内,特别行入大雄宝殿附近,却有幽闲舒适、宁静之感,全木制的建筑、对称设计、回廊环抱,更能领会到古人智慧。相信不少市民由新界经大老山隧道一出九龙,途经钻石山便能看到志莲净苑,单看‘志莲’的外表建筑,带有一种雄伟美感,但却感受不大。不过记者昨日有机会进内,发现整个建筑群上盖部份,真的没有用到一口钉,全是瓦片及木材组成。而寺庙没有木柱、木梁,均以原木见人,令人感到有如回到千年前的唐代。行至大雄宝殿,因殿柱以黄桧木,更发出阵阵的幽香。更特别的是记者发现殿内木柱有裂纹,原来木柱有过百年历史,被砍下来时,放在海内经三年释放水份,半年阴乾,使木内只馀百分之二水份,裂纹留作木柱用作释放馀下水份,故木柱懂得呼吸、有生命的。因整个建筑物完全采用唐式设计,以唐式建筑的屋顶坡度和缓为主,站近殿前,看到屋砃翘出,亦突出了斗拱艺术的独特造型及作用,斗拱主要将屋顶的重力移至殿堂内的支柱,稳固支柱承托力,最重要是屋角斗拱,用一百零八块木材制成。至於设计方面,不难发现殿堂布局层次分明,依循地势而建,将主体与单体建筑沿中轴线作主次分布,主要殿堂皆位於南北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则有附属殿堂,成为‘三进三重门一院’的布局,加上四周有回廊环抱,踱步其中,悠然舒适,整个建筑群既对称、亦平衡,不但寺庙如此设计,四周花园、盆景、树木亦是此等设计。为配合‘志莲’的古朴设计,不少树木有数以百年计树龄,其中更有两棵罗汉松是由湖南移植来港二千年以上,大大小小的树木姿态各异、妙趣横生。而整个寺院内的木窗,亦以独特设计,窗内的木条以菱型摆放,据悉亦能阻隔雨水的进入,却无损凉风飘送入内。无论看植物、建筑、古园林设计,亦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正因此物难得,志莲净苑的负责人一再呼吁,游人应爱护公物,切勿涂鸦。
山门
山门是正门,象徵明灯,指引众生走向解脱之道。
莲园
在山门後是莲园。随著四季气候的不同和日转星移的景致,园内的荷花亦展现出不同的美态。
天王殿
天王殿是大门後的第一座大殿,它亦是位於庭院之前方。该殿的两边有两座对称的大楼,分别是钟楼和鼓楼。该殿是用作迎接及引导众生和守护寺院。
志莲净苑
药师殿和观音殿分别位於庭院的左右方。前者主要为众生祝祷消灾延寿之用,而後者则用作举行各项宗教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