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信吊灯习俗

更新时间:2023-11-23 10:37

忠信吊灯习俗,流传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的民俗,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忠信花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入而兴起的。早在北宋初年,从中原迁入连平忠信地区的客家先民就已有元宵吊灯习俗。

宋元时期,忠信花灯在与当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增加了剪纸图案和绘画图案,而剪纸从用料到手法都与北方的剪纸艺术一脉相承;再者增加了灯盖,其形似宫廷灯,开始形成现代忠信花灯的雏形。

大约在元朝时期,部分客家人陆续移居至忠信,同时受区域风俗的影响,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忠信吊灯习俗,忠信吊灯习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并产生。

明末清初,忠信花灯融入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花灯特点及内涵,花灯的整体结构从上到下已有了灯盖、灯身和灯裙。灯盖大小比灯身稍大,比例趋向完美;灯身是思信花灯的核心部分,其形状各异,通常采用镂空的做法,点起灯后整灯通透;灯裙由两层组成,内层灯衣用白纸,外层用红纸,全部剪成长条状。花灯下圆上方,呈圆柱形,这种形态和组成经过历代忠信手工艺人的实践创造,已成为较固定的灯型和工艺传承至今。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卢廷俊纂修的《连平州志·卷二·风俗篇》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上元”即是元宵节。从史料的记载中可见思信花灯和吊灯习俗在当地已经非常盛行。

民俗内容

综述

忠信吊灯习俗由放灯绳、买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个环节组成。

放灯绳

忠信吊灯习俗的第一道程序是放灯绳。忠信地区有一个传统习惯,每年的腊月二十五为入年界,这天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把象征旧一年的污垢、秽气清除出去,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提供一个洁净的环境。“入年界”到除夕之前的那几天,准备吊灯庆贺当年添丁的灯主(新丁的父亲称之为灯主),就要在自己宗族祖祠的主梁上挂放一条灯绳,绳头系在祠堂的柱子上,并在柱上贴上写有“新丁”名字的红纸,以示族人。这条挂灯的灯绳一般都是自制的粗麻绳,有较强的韧性,长度大约10米左右。放灯绳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按辈分高低、出生先后排序挂放。

买灯

忠信吊灯习俗第二道程序是买灯。买灯都在正月初九日,忠信以农历逢三、六、九日为墟日。正月初九为新年的第一个墟日,本地俗称“开年街”。这一天花灯制作人把各式各样的花灯担到街上摆卖,形成了一条花灯街。买灯时灯主家人先在花灯街灯市中观赏浏览各种花灯,然后,选择符合自己心愿的花灯。如灯主希望自己的儿子得到神灵保佑,健康成长,就选购“伯公灯”;祈盼龙凤呈祥、大富大贵的就选购“龙凤灯”;盼望福星高照的就选购“五福灯”;希望金榜题名的就选购“状元灯”等。买灯价格一般都取吉祥数字9为尾数,寓意久远、长久之意。

迎灯

忠信吊灯习俗第三道程序是迎灯。由于当地人们视花灯为“圣物”,花灯进祖祠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迎灯一般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日之间,灯主要根据新丁的生辰八字选择其中一天把购回的花灯,以三至五个人组成一个护送队伍、一路敲锣打鼓,隆重护送到祠堂。迎灯这边则由多子多福的宗族老人为首,率众乡亲及龙狮队和锣鼓队在祖祠大门外隆重迎接。送灯队伍到来后,便点燃鞭炮,锣鼓齐鸣,龙狮起舞。迎灯族老和灯主交接灯时双方还要联句祝福,互相道谢。如,送灯人说“添丁花灯靓又亮”,迎灯族老说“男女老少喜洋洋”;送灯人说“送到祠堂挂锦梁”,迎灯族老说“财丁兴旺万年长”。然后族老和灯主一起虔诚地将花灯送进祖祠,挂在适当的位置,等到正月十三再举行上灯仪式。

上灯

忠信吊灯习俗第四道程序是上灯。上灯之日普遍选在正月十三,因为“十三”与客家话“十生”谐音,寓意“新丁”健康成长,一生如意吉祥。上灯是忠信吊灯习俗中最隆重的环节,一般由祭祖、升灯、上族谱、饮灯酒四个程序组成。整个过程由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在仪式开始前要给花灯佩“福物”等。所谓“福物”,就是灯主和家人要在花灯内系上象征长命百岁的柏叶、代表财帛绵长的手巾带子、寓意百子千孙的百眼芋头、寄喻聪明会算的大葱大蒜。总体是寄寓“新丁”聪明健康、多子多福。其次在灯盖上挂上灯带,贴上灯联。灯带是由各色小纸筒做成的一节节的小串带,寓意宗族代代繁衍,像长带一样绵延悠长。灯联则写上一些祝福“新丁”健康幸福、聪明好学、吉祥如意等诗句。接着灯主在花灯内安装一盏特制的油灯,并斟满灯油,然后点亮油灯,“点灯”与“添丁”在客家方言里谐音,即是祈盼来年再添丁。

一切准备就绪后,则由族长主持“上灯”仪式。

首先是祭祖仪式,祭祖时,各灯主把事先准备好的猪、鸡、鱼三牲供品和酒水等摆在案头上,向祖先上香燃烛。然后,各家灯主和家人抱着“新丁”在祠堂的上厅按辈分站好,众乡亲则站在下厅,聆听德高望重者宣读祝文,读毕即把祝文烧掉。然后全体人员向祖先牌位三鞠躬,并斟酒敬祖。

接着是升灯仪式,升灯前,把各家送来的鞭炮环挂在祖祠周边,锣鼓队伍在下厅等候,族长宣布“升灯”时,鞭炮声、锣鼓声、祝福声便响成一片,灯主拉着灯绳让花灯升起,固定于梁下。

升灯仪式过后,便是为“新丁”上族谱,族谐一般由宗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掌管。上谱时,先在祠堂上厅放好桌子.桌面铺上象征喜庆的红布,灯主抱着“新丁”站在桌旁,由掌谱族老执笔,先把家长和“新丁”的名字写在红纸上,核准后,再记入族谱中,然后掌谱族老与灯主抱着“新丁”一齐向祖先牌位敬拜,礼毕鸣炮完成。上了族谱的“新丁”才能被宗族承认为族中一员。

上完族谱后,便是饮灯酒。饮灯酒一般在中午,本族男丁按辈分地位安坐,以本地特色酒菜宴请。菜式一般有几种主菜,如肉丸(又叫科丸)象征团团圆圆,红烧猪肉象征红红火火,鱼象征年年有余,笋干象征儿孙繁衍茁壮。酒水一般用客家黄酒(一种本地用糯米和酒饼酿制的呈淡黄色的低度甜酒),有生活越过越甜美之意。开席前也要鸣炮庆贺,酒席间各灯主要主动敬酒,众乡亲也回敬祝福。

暖灯

上灯过后是第五道程序暖灯。在上灯后至正月二十这段时间,灯主每天晚上都要到祠堂“上灯火”(即把灯油添加到花灯的灯盏上),保持不熄灭,让花灯“暖和”常亮。暖灯一般选择在正月十六或正月十八,取“6”顺,“8”发的意思。

暖灯,是用宗族公共资产为家族添“新丁”、为家族的壮大共同祝福的全族性的集体活动。整个过程由族长安排各项事宜,全族的成年男丁都要参加,分有司仪组,后勤组、扎龙组等、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司仪组负责主持暖灯整个过程以及准备好锣鼓、鞭炮等。后勤组负责操办宴席。扎龙组则用制作草龙,准备晚上使用。中午,族人聚集祠堂。酒席开宴前,由族长主持,全体向祖先牌位鞠躬敬拜,祈求列祖列宗的庇护和缅怀先德。拜祭后才入席开宴。宴席的意义不仅在团聚吃喝,还在于通过这个过程密切关系,沟通感情,更是体现宗族的凝聚力和祝福关爱“新丁”的“暖”意。到了晚上,就是舞香火龙。数十位年轻的乡亲举着香火龙舞动,围着村子里的各家各户,边走边舞。每当舞到添新丁人家的门口时,主人便燃放鞭炮,全家出来迎接。

化灯

化灯是忠信吊灯习俗的最后一道程序。化灯一般在正月二十(取十全十美之意),有的在农历二月二日(本地农历二月二日为“开大正”,是新年闲暇的结束,表示要开始农耕劳作了),也有的与“暖灯”一并进行。化灯即是把花灯烧掉。化灯前,全村的小孩子提前聚集到祠堂里等待,随着灯主把花灯徐徐放下,他们便争相抢取花灯上的吉祥纹样和饰物。放灯时,灯主有意让花灯时起时落、使争抢场面更加热闹。相传、小孩抢取的饰物越多象征福气越大。小孩子还会把抢取的吉祥饰物带回家中珍藏,希望“灯神”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随后,灯主把剩下的花灯碎片与吉祥草堆在一起,在祖祠内由宗族中子孙满堂、福德深厚的老人点燃“传丁圣火”。灯主则用贴好红纸和柏叶的“传火把”在火堆上引燃(传火把即是用小竹制成的火把,长约2米。要选用冬季的竹子,经过砸扁、浸泡、晾干等工序,专为“传丁火”之用),然后把“传丁圣火”带回家中。经过制作的竹把,不仅易燃烧,而且能确保回家途中不会熄灭,直至烧完为止,寓意人丁繁衍,薪火不断,世代相传。这就叫做“传丁火”。至此,整个吊灯习俗的过程便圆满完成。

文化特征

历史上,客家先民迫于战乱,辗转迁徙,在新的环境生活。生存使得客家先民对血脉的绵延极为重视,为了祈盼家族的繁衍壮大和人丁兴旺,客家先民借传统的元宵赏灯风俗习惯,以“上灯”谐音“上丁”的取意,即上族谱,以及拜祖敬宗的客家情结,来庆贺家族发丁的情怀。这一形式年年因袭,便形成了客家人别具一格的吊灯习俗。大约在元朝时期部分客家人陆续移居至忠信,同时受区域风俗的影响,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忠信吊灯习俗,忠信吊灯习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并产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忠信吊灯习俗是一种家族庆典仪式,是一种传达宗族号令的表现形式,并以此构建忠信人家族的凝聚力。这是客家人一年一度的重大聚会,与其说是花灯的盛会,不如说是感情交流的盛会。在浓烈的花灯情结中,客家人的精神得以升华,从扎灯目的、祭祖仪式、闹灯信仰等整个过程,都无不体现出客家人强烈的宗族制和血统观念。因此,客家花灯活动在现实意义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元宵闹花灯的祭祀和娱乐的范畴,成为凝聚客家民系的一种表现方式。

归纳起来,忠信吊灯习俗有四方面的特征。

(1)是较为独特的集体性的诞生礼俗。

忠信吊灯习俗是一种民间的传统习俗,它是以添丁祭祖为主题,由家族统一组织集体进行各项仪程的男婴诞生祭祖礼仪。在上灯习俗的6道程序中,有4道程序是由家族集体完成的。这种习俗礼仪包含了历史、艺术、人文等诸多文化因素。

(2)有基本固定的时间、地点和6道程序。

忠信吊灯习俗选在春节和元宵前后这段时间,一是继承了元宵节挂灯赏灯这一传统习俗,二是以农耕为主的民众在这一时段也是闲暇期,又是新年伊始,是寄托新年好兆头的最佳时段。宗族祠堂是整个宗族供奉和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也是宗族议事和教育的中心,同时,又是宗族施用家法,举办婚礼丧事,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可以这样说,祠堂是宗族的中心和象征。把上灯的固定地点定在祖祠里集体举行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客家先民有缅怀先人、尊祖敬宗的情结;二是体现客家宗亲间的团结互助的群体意识。

六道程序的时间选择有传统理念影响也有主观意义的希冀,先放灯绳体现了秩序和辈分的尊重。初九选灯与买灯取9尾数,有长久、久远之意。正月十三上灯,十三谐音十生,希望小孩平安健康。正月十六或十八暖灯则表示希望小孩顺利发达;正月二十化灯的,象征十足完美,充分体现忠信人民对美满幸福生活的强烈祈盼和追求。

(3)是崇文尊老、树立榜样、激励上进的家族聚会。

忠信吊灯习俗的6道程序中,“上灯”和“暖灯”都要举行宴会“喝灯酒”的,喝灯酒是论资排辈安排座位的,辈份高的、年长的坐在上面的正位,俗话叫“坐上横”。另外,事业有成的、有学问的、有一官半职的,孝敬老人的青壮年也会被安排坐在正位,受到大家的尊重和褒扬,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整个吊灯过程中不能讲粗口,不讲不吉利的话,始终维系着文明礼让、吉祥、团结、欢乐的氛围。这种做法与氛围,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与熏陶,并自觉地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4)用多种艺术相结合的忠信花灯作为诞生礼俗的专用象征物。

一是花灯作为忠信吊灯习俗的专用品,依托忠信吊灯习俗而存在,忠信吊灯习俗则借助花灯而传承和延续。二是花灯中的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等,都是围绕诞生礼这个习俗为主题而抒发各种寓意。三是忠信花灯是一次性使用的竹纸制品,吊灯仪式结束后即把花灯烧掉,为民间花灯所罕见。四是花灯纹样和饰物里隐涵着丰富的人文意念,还有那别具一格的结构造型,浓缩了客家人的感情和独特的地方文化。

流行地区

忠信吊灯习俗是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东南部忠信、油溪、高莞等6个乡镇的客家人元宵期间以祭祖、添丁为内容的传统赏灯习俗。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忠信吊灯习俗借物寓意,寄托人们对于香火传承的祈盼,并且承载着当地历史文化记忆和民间传统祭祀礼仪规范等,深具人类学、历史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忠信吊灯习俗借物抒情,寄托希望、祈盼,蕴含以人为本精神。忠信人对传宗接代的观念极为重视,对血脉的绵延表现得尤为强烈。在忠信吊灯习俗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载体都寄寓着客家人祈盼人丁兴旺、平安富裕、幸福吉祥、代代繁衍、敬祖穆宗、团结互助的祈求和愿望,蕴含着一种人类繁衍血脉延续的强烈追求。通过吊灯仪式,人们庆贺能传宗接代,祈盼自己的儿子能出人头地,事业有成,光宗耀祖;祈望家庭尊老爱幼,子孙满堂,崇文重德,薪火相传。因此它记载了当地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民间传统的诞生礼仪活动形式。

忠信吊灯习俗,以花灯为象征,一是用以祭祖,抒发家族对祖先宗亲的缅怀,祈祷祖先保佑远离故乡的子孙后代安居乐业;二是借“灯”谐音“丁”的意蕴,祈望多子多福,壮大家族;三是以花灯作为纽带,联络家族感情和维护家族团结,强化客家人的宗亲情结,使族人达到一致性和一体化。忠信花灯是客家人长途迁徙、四处漂泊的产物,是客家人“崇宗孝祖,溯源寻根”的集中反映和精神寄托,也是几百年来自然生态的真实体现。吊灯习俗,凝聚了忠信客家人的敬祖情结,浸染着客家人长途迁徙的艰难和四处为家的辛酸血泪,有久远的传统和较深的历史积淀。

忠信吊灯习俗充分体现了忠信客家人对宗族繁衍壮大,缅怀先祖启迪后世的重视,以及祈盼人丁兴旺,香火绵延,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习俗中宗族的热情宴请,亲友的诚挚祝贺,龙狮队伍的激情舞拜,集中体现了宗族间的团结和谐和互爱互助的精神。吊灯习俗还有凝聚民心、维系宗族团结和谐,促进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忠信吊灯习俗整个过程都要求讲话要文明、礼貌、吉祥,洋溢着吉祥、欢乐、喜庆、热闹、和谐的气氛。不管是花灯纹样和饰物的寄寓,还是灯联的内容,抑或是花灯的整体形状,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审美观念的熏陶与潜移默化的教育。吊灯习俗的敬祖、尊老、褒扬上进、追求幸福及团结协作的传统做法,更是从内容到行动都给人以引导、示范、灌输的教化作用。

忠信吊灯习俗属于家族文化,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民间文化五光十色的生动内涵,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遗产,沟通着人与人、上代与下代之间的共存关系。这种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曾经广泛影响了忠信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而且这种家族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作为一种传统礼俗,仍然在精神和日常生活中起着积极向上的导向作用。

传承状况

随着城市化带来居住格局的变化,加之社会人员的流动性增强,传统宗族聚居的结构被打破,忠信吊灯习俗传承的社会环境已经改变,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已开始淡化,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传承人物

吴建辉,男,1958年生,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目名称:忠信吊灯习俗。熟悉吊灯习俗的整个过程,掌握习俗活动中的每道具体程序及相关仪式,经常担任吊灯习俗的主持人,并热心开展传承活动,已带有5名徒弟。

保护措施

2011年6月,河源市连平县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客家花灯艺术之乡”称号。

2011年5月23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连平县文化馆(连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灯彩(忠信花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2017年2月5日,连平第十届忠信花灯节开幕式及演出在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人民广场举办,花灯节从农历正月初九持续至正月十五,主会场设在忠信镇,县连平城设分会场,油溪镇、大湖镇设参观点。

2018年2月28日至3月5日,河源首届忠信花灯民俗文化节在全国文明村——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举办。河源首届忠信花灯民俗文化节以忠信花灯民俗文化为主线,通过文艺创作、文化创意、文艺表演、情景演示、互动体验、展览展示等呈现方式,借力各大主流媒体,以网络视频直播、新媒体互动等新传播手段,推动了河源忠信花灯民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了忠信花灯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更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河源忠信花灯民俗文化的魅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