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璧其罪

更新时间:2024-01-30 17:34

怀璧其罪(拼音:huái bì qí zu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十年》。

成语出处

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年》)

成语“怀璧其罪”即出自于此。

成语故事

虞公是春秋时代虞国的国君,他有个弟弟叫虞叔。

有一天,虞公听说弟弟虞叔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便带着随从来到虞叔家。“听说弟弟得到一块宝玉,哥哥特地前来祝贺!”虞公一进门就直奔主题,笑盈盈地对虞叔说,“不知弟弟能不能拿出宝玉,让哥哥也欣赏欣赏呀?”

当国君的哥哥要看看宝玉,虞叔怎么敢不答应呢?他赶紧走进卧室,小心翼翼地捧出装有宝玉的盒子,呈到虞公面前。虞公把宝玉拿在手上细细观赏,不时地赞叹道:“真是美玉啊!”看着虞公垂涎三尺的样子,虞叔心里直打鼓,生怕虞公向自己索要宝玉。

果然,虞公看完宝玉后,就挤出一脸笑容对虞叔说:“弟弟啊,哥哥还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宝玉,你能不能把它借给我欣赏几天啊?”

虞公说是借几天,其实就是想把宝玉据为己有。虞叔非常为难,支支吾吾地说:“这块宝玉我也是刚得到不久,所以……我想……”虞公见虞叔不肯献出宝玉,非常生气,站起身就走了。

虞公走后,虞叔就后悔了。他想:“俗话说得好,一个人本来没有罪,但如果他藏有价值连城的宝玉,就会招来祸害。虞公向我索要宝玉,我又何必贪留这块宝玉而招来祸害呢?”虞叔越想越怕,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宝玉去献给了虞公。

献出宝玉后,虞叔以为这下可以过上清静日子了,心情也轻松了许多。不料,虞公得到宝玉后仍不满足,又派人来找虞叔,说听说虞叔还有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希望虞叔能把宝剑也献给他。

虞叔听了气愤不已,对身边的人说:“虞公的索取没有停止的时候,因为他不知满足。他这样贪得无厌,即使我毫无原则地把自己所有的财宝都送给他,也不可能满足他。一旦满足不了他,他肯定就会加害于我。与其等到祸事临头,倒不如先发制人,保护自己。”

于是,虞叔趁虞公不备,起兵攻打虞公。虞公被虞叔打败后,逃到了共池避难。

成语寓意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是对旧时平民百姓的关照和警告。旧社会是阶级压迫的社会,是等级分明的社会,而平民百姓是生活在最低层的。一切权势,有形的与无形的,都压在平民百姓的头上。在劳动人民身上,只有受苦这一层没人来剥夺,凡属可以供享乐的,大大小小的权势者无不伸手来攫取。百姓中只要积得几两白银也会被敲榨勒索,更何况是珍奇宝物。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对平民百姓来说,绝对没有任何人权与财权的保障可言。因此说,你一无所有就是无罪的,只要你藏有珍奇宝物,就会给你加上个罪名来搜取。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是对旧时一切倚仗权势掠夺财宝者的无情嘲讽。凭着手里的权势,他们为所欲为,只要是看中了的,就必定巧取豪夺,占为己有。“怀璧其罪”的这样一种所谓的“原罪”心态,之所以能够从古至今得以存在及延续,最深层次的、最根本层面的肇因恐怕恰恰就是因为社会正能量释放不足,使得社会正能量在与负能量的博弈中处于下风。

如果社会正能量的凝聚与释放不足,积极向上、清风正气、包容豁达、健康理性的社会氛围就难以从根本上养成,就会助长整个社会的不良习气,加大社会负能量的释放总量,从而使得从“怀璧其罪”的历史罪孽反复戕害真善美。可以说,正是由于社会正能量释放不足,“怀璧其罪”得以滋生蔓延;正是由于一些单位、部门、领域缺失了社会正能量,败坏了社会风气和社会舆论,所以才导致有才能、才干、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所以才出现了一再震颤人们心灵的好人不得志、好人得不到好报、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的悖论。

因此,要真正规避“怀璧其罪”的发生及蔓延,就必须大张旗鼓地倡导、聚集和释放社会正能量,使正能量最终能够彻底压倒、压制、压服负能量,让正能量真正辐射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成语用法

“怀璧其罪”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嫉妒和迫害;中性。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宾语,也作谓语、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宋·张扩《谢人惠团茶》诗:修贡之余远争寄,怀璧其罪渠敢当。 

清·赵翼《古玉琀歌》:“地下长眠倘有知,怀璧其罪鬼应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