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更新时间:2023-09-14 21:22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因发病急骤而得名。

病因

1.心源性

最常病因是心源性,过去,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在风湿性心脏病中,尤其是二尖瓣狭窄时,心房内血流滞缓加上内膜的风温病变,血液中纤维易附着心房壁形成血栓;近年来,心脏源的性质和相应的发病率有变化,风湿性心脏病不像以前占绝对优势,相反动脉硬化和心肌梗塞起了更重要作用,冠状动脉心脏病,特别当心肌梗塞,左心室扩大,收缩乏力,血液不能排空时,更易发生血栓形成。

2.血管源性

动脉瘤、动脉硬化时动脉硬化粥样物质形成的栓塞,近来有所增加。大的栓塞可来源于大的动脉粥样物质、血栓和胆因醇结晶的混合物,脱落到动脉循环。小的栓塞由于胆因醇结晶的释放或由于溃疡性动脉硬化斑点脱落引起。

3.医源性

心脏人工瓣膜置换和人工血管移植、动脉造影、血液透析的动静脉瘘、动脉内留置导管,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都可能引起动脉栓塞。

症状

疼痛往往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最早出现的症状,以扣渐向远处伸延。约20%病人最先出现症状是麻木,而疼痛并不明显。

此外,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症状还有皮色和皮温改变肢体的血液循环障碍。皮层乳头下静脉丛血液首先排空,皮肤呈腊样苍白。若血管内尚积聚少量血液,在苍白皮肤间可出现散在小岛状紫斑。浅表静脉蒌瘪,毛细血管充盈缓慢,腓肠肌呈生面团样。缺血进一步发展,肌肉可僵直,患肢皮温下降,以肢体的远段部分最明显。皮温改变实际上真正栓塞平面要低一个关节。腹主动脉末端栓塞者,皮温改变约在双侧大腿和臀部,髂总动脉约大腿下部,股总动脉约在大腿中部,动脉约在小腿下部。

临床表现

1、疼痛。突然发生剧烈的患肢疼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部分病人仅感酸痛或呈钝痛,少数病人疼痛并不明显,而是感觉丧失与麻木。肢体远端疼痛是最为剧烈,活动时产痛加重,因而使活动受限。

2、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栓塞部位远端由于周围神经的缺血而引起感觉及运动的障碍。出现感觉的丧失或感觉异常,自觉患肢麻木,有针刺样感;栓塞近端有感觉过敏区或感觉减退区,感觉异常为袜套式;下肢动动麻痹,活动无力,可出现足下垂。

3、皮色苍白。动脉栓塞后,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液排空,皮肤呈蜡样苍白。若皮下浅血管仍有少量血液存留,亦可出现青紫色斑块及条纹,病久发生坏死呈紫黑色,以手足远端明显。

4、皮温降低。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触之冰凉,受累肢体皮温降低比栓塞部位低一个关节面,越远降低越明显,而且界限清楚。

5、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栓塞动脉处常有压痛,其远端脉搏减弱或消失。栓塞肢体严重缺血4-6个小时,即可发生坏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