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内部结构

更新时间:2023-11-11 19:42

《恒星内部结构》是1926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曲钦岳

简介

【中文词条】《恒星内部结构》

【外文词条】Internal Constitution of the Stars

【作??者】曲钦岳

他首次指出﹐在恒星内部﹐能量由内向外转移主要不是靠对流而是靠辐射﹐他用辐射平衡取代对流平衡得到了与观测符合的恒星的质光关系。在这期间﹐爱丁顿还研究了变星的脉动理论﹑恒星大气理论和星际物质﹐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收在《恒星内部结构》一书中。全书共十三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介绍恒星内部的物理过程问题和研究简史﹔第二部分(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绍热力学定律﹑辐射的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论﹔第三部分(第四至第八章)为本书的主要内容﹐推导了辐射平衡方程﹐对于“标准模型”和“点源模型”求出恒星内部结构方程组的解﹐从理论上说明恒星的质光关系并与观测的质光关系作了比较﹐最后还讨论了造父变星的脉动理论﹔第四部分(第九至第十一章)讨论恒星内部的不透明度﹑电离状态和能源﹔最后﹐作者在第十二章里发展了恒星大气理论﹐并用以分析吸收线的形成和讨论恒星的连续光谱﹔第十三章介绍作者对星际物质所作的研究

研究恒星内部结构理论的名著﹐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著﹐1926年首次出版。恒星内部结构的研究始于莱恩﹐1907年埃姆登发表了《气体球》一书﹐总结了早期的工作。1916~1926年是恒星内部结构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大部分工作由爱丁顿完成。

作者简介

曲钦岳,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男,汉族,1935年5月21日生。1957年夏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64年任讲师,1978年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曾任南京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主席等职,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协主席,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期刊的编委等职。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1990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2年被聘为攀登计划项目《天体激烈活动多波段观测与研究》首席科学家。1982年以来连续四次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高能天体物理专业部组织委员会委员,1985—1988年连续三次担任“中美大学校长讨论会”中方大学校长代表团团长。经国际天文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3513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曲钦岳”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