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鱼海龙

更新时间:2023-07-13 14:07

恒河鱼海龙(学名:Ichthyocampus carce)是海龙科、鱼海龙属的一种动物。背鳍24-25;臀鳍2;胸鳍14;尾鳍10;骨环15+38-39。体侧扁;尾部细长,向后渐尖;头尖细,平直;吻细管状,稍侧扁;吻背有3条纵棱,中间一条最锐利;眼小而圆,背侧位,眼眶微外凸,眼间隔狭窄,微内凹鼻孔小,紧靠眼前缘,口裂斜;体无鳞,全被骨环;体色呈褐色,液浸标本体棕褐色,躯干部腹面黑褐色。

形态特征

背鳍24-25;臀鳍2;胸鳍14;尾鳍10;骨环15+38-39。

体侧扁;体长为体高16.2-17.9倍,为头长8.8-9.8倍,为尾部长1.5-1.6倍,尾部细长,向后渐尖;尾部长为躯干部长2.4-2.6倍,为眼间隔6.3-10.3倍;头尖细,平直;吻细管状,稍侧扁;吻背有3条纵棱,中间一条最锐利;吻长为眼后头长1.1-1.5倍;眼小而圆,背侧位,眼眶微外凸,眼间隔狭窄,微内凹鼻孔小,紧靠眼前缘,口裂斜;上、下颌短小,微可伸缩,下颌稍长于上颌,鳃盖骨明显外隆;中央有1明显的纵棱贯穿整个鳃盖,两侧密布细小的放射状线。

体无,全被骨环。躯下部中侧棱在躯干后部渐向下弯,止于最末体骨环,与下侧棱几乎相连,躯干部下侧棱与尾部下侧棱相连。腹中棱白头后伸达肛门前方。

背鳍基部长,在第二至第七尾骨环间。臀鳍甚小,胸鳍短小、圆形。无腹鳍,尾鳍后缘圆形。各鳍均无鳍棘,肛门在躯干部中侧棱末端下方。

液浸标本体棕褐色,躯干部腹面黑褐色。各体环之间均有1个白色的横斑相间。吻端部腹面有2列黑色的小斑点,一直分布至鳃盖骨前缘下侧,尾鳍黑色,其余各鳍白色;雄鱼有育儿囊,在第一至第十八尾骨环腹面。

生活习性

恒河鱼海龙常栖息于相对静止的水域,常见于河流、溪流和河口中。它们主要以蠕虫、甲壳类动物和小型浮游动物为食。

分布范围

地理范围:恒河鱼海龙分布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北纬21°-南纬8°)从印度西海岸到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Dawson 1985)的溪流和河流中。在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泰国水域观察到该物种(Froese和Pauly 2009)。在印度西部的高止山脉的乌塔拉-卡纳达地区的溪流中也有发现(Bhat 2004)。

具体国家: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卡纳塔克邦、西孟加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奥里萨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喀拉拉邦、安达曼群岛)、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苏拉威西、加里曼丹)、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缅甸斯里兰卡泰国

繁殖方式

恒河鱼海龙是卵生的,繁殖季节雌性会将卵产于雄性育儿囊中,卵子在囊内受精发育。雄性会在囊内孵出胚胎,然后讲幼苗排出。一只雄性大约可以孵出280只幼仔(Dawson 1977)。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恒河鱼海龙还没有专门的调查或种群数量估计,为了确定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和丰度趋势,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2016)。恒河鱼海龙被认为在10年内没有导致超过30%的下降,因此被列为最不受关注的物种。

河流、溪流和河口是恒河鱼海龙的栖息地,但是由于污染、开发和填海、取水、水流变化和虾养殖,它们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主要价值

恒河鱼海龙用于水族馆贸易(Kuiter 2009)。一般来说,恒河鱼海龙通常被作为副渔获被捕获,随后被交易用作古董或传统药物(Vincent等人 2011年)。

在中国全鱼干品为中药。味甘、咸、温。有补肾壮阳、散结消肿、舒筋活络、止血、催产等功效。主治难产、颈淋巴结核、跌打损伤、消炎止痛、疔疮肿毒、阳痿、腰膝酸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