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痔

更新时间:2023-11-27 17:52

息肉痔,中医病名。是直肠内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是肿物蒂小质嫩,其色鲜红,便后出血。临床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如果很多息肉积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肠者称息肉病,多为恶性。部分患者可以发生癌变,尤以多发性息肉恶性变较多。

名词解释

息肉痔是指直肠内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是肿物蒂小质嫩,其色鲜红,便后出血。临床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名直肠、结肠息肉基本相同。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湿热下注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2—8岁的幼儿发生息肉多为单发;成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者出现息肉,多为结肠、直肠腺瘤,常为多发。

2.临床上因息肉大小及位置高低不同而症状各异。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外,小的能自行还纳,大的需用手推回。多发性息肉常伴腹痛、大便带血或血液与粘液相混。

病证鉴别

1.息肉痔与直肠癌

直肠癌早期为大便带血、血色暗红或血与粘液相混,继则大便习惯改变、便意频繁、大便变形。直肠指检或镜检可发现凹凸不平的肿块,触之质地坚硬不移。组织活检有助诊断。

2.息肉痔与肛乳头肥大

肛乳头肥大发生在齿线处,肛乳头因慢性炎症而肥大,常为单发、无蒂、无大便出血,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相关检查

诊断本病还可依据肛门指检:可摸到位置较低的息肉,质地柔软,带蒂,活动度大。查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能更清楚发现息肉的数目、大小及表面情况。查病理切片可以明确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

辩证论治

治疗原则

本病以外治为主,伴出血或其他兼症者或多发性息肉者可应用内治法治疗。

证治分类

1.热伤肠络证

主证:大便带血或滴血,色鲜红,息肉表面糜烂充血或有渗血,大便时脱出或不脱出肛外;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

代表方:凉血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黄柏、知母、青皮、 槐子、熟地黄、 当归。

2.湿热下注证

主证:大便带血,血与粘液相混,大便时肿物脱出,肛门坠胀或腹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革藓渗湿汤加减。

常用药:革藓苡、仁丹皮、黄柏、赤苓、泽泻、通草、滑石。

其他疗法

1.注射疗法:适应证适用于小儿无蒂息肉。

2.结扎疗法:适应证适用于低位息肉。

3.电烙法:适应证适用于较高位的息肉。

4.肠切除术:适用于高位多发性腺瘤。必要时可考虑作肠段切除术。 

转归预后

本病若早期诊断,正气较强,病情轻者,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重者,正气较虚弱,拖延治疗,部分患者可发生癌变,尤以多发性息肉恶性变较多。

预防调护

1.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慢性肠炎、肛窦炎、内外痔等。

2.保持肛周清洁卫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