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01 18:30
鄞江镇悬慈村境内的伸臂式木梁廊桥
悬慈桥位于鄞江镇悬慈村境内,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 ̄1032年),全长18.34米,宽近6米,桥上覆盖木屋5间,以大柏木为梁,叠石4墩5孔。桥墙上,8根悬伸出的石梁,有力地承托着长达10.64米的木梁,使承重梁跨度缩短为8.94米,成为浙东罕见的伸臂式木梁廊桥。
“伸臂式木梁桥”:又称悬桥、挑桥、飞桥。为了取得较大的木梁跨径,采用圆木或者方木纵横相叠,从两岸层层向河心出挑,等到两头相距五六米时,再以梁搭接。
千年传说撩动心弦
绕绿荫,过小桥,伴着蜿蜒的小溪,一路感受着山林的空灵清幽,我们来到此行第二站鄞江镇悬慈村。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色,一番江南古村的清秀之美。
听说我们专为悬慈桥而来,村里人很自豪,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一边看,一边认真听着。原来关于悬慈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北宋晚期,金兵入侵,孝子张无择背着母亲一路乞讨来到这里。为躲避金兵,张无择将母亲隐蔽地悬挂于井潭,逃过一劫。后人因感其孝心,特别建了“悬慈庙”和“悬慈桥”。
当年留下的深井古称驼井,即现在的“澄浪潭”。如今,循着石径一路走近悬慈桥,石柱上的对联仍然依稀可见,“望驼井对孝庙风景依稀,接大岚通剡溪行踪络绎”。悬慈庙原后殿大门上也有悬匾一块,上书“孝感动天”。
传说动人,而民国《鄞县通志》的记载同样美丽:宋淳熙五年,里人刘太公出资修建悬慈庙。明代时称“悬磁庙”,全祖望作志《悬磁葑庙缘起》。可见,悬慈村与悬慈桥在明代之前称为“悬磁”,庙神曾是澄浪潭的葑神。葑,即生长于水中的水草。“泉水久旱不枯,潭水漫出,滋田数千亩,故建悬磁葑庙,说者以为葑以上,如空中悬磁”。因此,悬磁庙、悬磁村和悬磁桥都是因澄浪潭得名。
还有人以为,所谓的“悬磁”,是因为流经村中的清源溪又称绀溪,“绀”是天青色,“色如镜,声如磐,湛然铿然,有如冰鉴(镜子、月亮)之悬秋也,故曰悬磁。”而“磁”在古代通“瓷”,明亮而皎洁,所以“悬磁”的意思是悬于空中的明月。
对于“悬慈”的由来,村里的老人们也有说法:宋时,它山庙开庙庙祝,法号悬慈,他将庙筹的多余部分筹建了孝子庙。据陈思光编《鄞江桥》记载,当时的县市人民为纪念庙祝悬慈,将庙改称悬慈庙。 中国桥梁网
往昔繁盛渐行渐远
悬慈村和悬慈桥的最后重建,是在清代乾隆以后。村民们介绍,那时过悬慈村往东,可以到达据传贺知章归隐的高尚宅、钓台以及百梁桥,越鄞江就进入了鄞东象山港;而往南走,过奉化溪口剡界岭进入新昌;如过桥往北往西,就到了宁波和余姚。所以,悬慈桥上的木屋及配套的庙庵亭也应运而建,乡亲们为了生计,挑着粮物,在古桥上你来我往,细语寒暄,经久不息。桥上还刻着两副对联:
立马斯须别故人,停车邂逅成知己。
久坐尽是风尘客,过桥皆成萍水人。
到了1915年,村中刘聚源等近百人发起募捐,建立“悬慈茶会”,买下一亩五分地作为茶会基地,每年的端午到中秋期间,茶会就在桥上施茶。1996年,悬慈村老人徐瑞定意外找到了近2米高的茶会碑,如今立在桥内。
正午的阳光从屋檐落下,照在石板铺就的台阶上,泛着白光,恍然间时光逆流,岁月凝固。曾经,桥西有永丰庙,晨钟暮鼓;桥东建二圣殿,香火不绝,殿内供关羽、华佗,以及葑潭之神灵和有功于悬慈庙的善士。轻抚桥梁,依稀感应到当年桥下的溪涧里,有小孩在玩水,有村妇在浣衣,有渔人在垂钓,一片怡然天地,即使这些算不上最美的风景,但一定是天底下温暖人心的景致。
近30年来,村庄扩建,乡村之间有了康庄大道,偶尔只有耕作的乡民、采风的文人行走在古桥之上,庵、庙、亭阁也都废弃,曾经承重的4个石墩改为两个水泥柱,它仰卧着,看着亲人渐行渐疏。庆幸的是,悬慈桥的桥屋、桥石和桥台还保持了原貌,虽带丝丝寂寞,但却并不孤独,因为行走其间的俱是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