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6 09:46

惕,汉语一级字,读作惕(tì),本义指害怕,放心不下。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惕tì

⒈ 戒惧,小心谨慎:警惕。惕惧。惕惕。惕厉(心怀戒惧。亦作“惕砺”)。

⒉ 疾速:“一日惕,一日留”。

基本词义

◎ 惕 tì

〈动〉

(1)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2) 同本义 [be on the alert against]

惕,惧也。——《玉篇》

惕,敬也。——《说文》

夕惕若厉。——《易·乾》。郑注:“惧也。”

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国语·楚语》。注:“惧也。”

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愧惕惭惧。——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惕息(忧心戒惧,不敢喘息。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惕惕(忧心戒惧;忧劳);惕 虑(戒慎谋虑);惕心(心有所惧)

(4) 忧伤 [distress;sad]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忧也。”

抱拙终身,以死谁惕。——柳宗元《乞巧文》

(5) 又如:惕然(忧虑的样子);惕想(忧思)

词性变化

◎ 惕 Tì

〈名〉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惖《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他历切,音剔。《说文》敬也。从心易声。

又怵惕也。忧也,惧也。

又《尔雅·释训》惕惕,爱也。郭注诗云,心焉惕惕。韩诗以为悦人,故言爱也。

又疾也。《吴语》一曰惕。《注》疾也。疾速之疾。

又《说文》或作悐。《前汉·王商传》无惕悐忧。《集韵》亦作𢡕𢞫。

又叶汀药切,音托。《扬子·太玄经》心惕惕,足金舄,不志沟壑,舄音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