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女水库

更新时间:2023-12-23 21:02

惠女水库建于洛阳江大罗溪上,坝址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彭殊村,1958年7月动工,由当时惠安县的红旗(城关)、东红(黄塘)、上游(惠南)、飞跃(惠东)四个公社联合兴建,1960年3月竣工。

概貌

水库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集雨面积105.8平方公里,总库容1.26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0.65亿立方米,死库容0.12亿立方米,完成土石砼177万立方米,淹没耕地4060亩,迁移人口2679人。承担着洛江区河市镇及惠安县12个乡镇的供水、农业灌溉等任务,是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水库。水库原名“乌潭水库”,1959年为纪念惠安女建设水库的贡献,水库更名为“惠女水库”。水库是泉州第二大水库,也是福建省八座大型水库之一。

背景介绍

“三日没雨闹旱灾,一透大雨成水灾”,“春夏水旱灾,秋冬风沙来;三百六十日,日日有灾害。”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惠安自然灾害的写照。全县50.7万亩耕地中,有水利灌溉设施的仅占7%,其余是“靠天田”,只能栽种薯类等旱作物,是闻名的“地瓜县”。洪涝风沙,水土流失,穷山恶水,田瘠粮缺,加上封建势力及阶级压迫,群众生活贫困。男人除少数在本县当土、木、石匠和晒盐、讨海外,3万多人离乡背井出外谋生。在乡女人不仅为繁重的家务和教养子女而操劳,且是农业生产及抵御自然灾害的主力军。长期的磨炼,造就她们勤劳、俭朴、坚韧、纯洁的优良品德。新中国成立初期,惠安县政府为改变惠安贫困面貌,首先解决水资源。到1957年止,全县新建、改建菱溪、美峰、东楼水库等中小型水利工程5800多处,但这些只能小面积地抵制一般旱灾。1958年,中共惠安县委提出将惠安“变赤地为青山,变地瓜县为米粮川”的号召,跨县在当时的晋江县罗溪乡乌潭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乌潭水库,即“惠女水库”。

建设

水库工程的建设是由惠安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政府向惠安的红旗、东红、飞跃、上游4个公社提出。群众对水库建设非常支持,欢欣鼓舞,踊跃报名参加。各自然村每户至少1人,共41000多人,其中女性35000多人,达85%以上。最高年龄70多岁,母女、婆媳、姐妹争先报名的,比比皆是,如当中52岁的叶荀和女儿争着去,终于拗不过女儿,只得让她先走;待到第二批,她把最小的孩子交给幼儿园,也跟着队伍出发了。按地域编成八个大队,上游公社为第一、第八大队,红旗公社为第三大队,东红公社为第二大队,飞跃公社为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四个大队。第五大队立即全力以赴,坚决在三天内把河市通往坝区的道路修通。第二、第六两个大队负责官坪石头的搬运。第三大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把各个取土坑的交通道路修好。还有从水路搬运石料,还有分填围水坝,还有开挖引水渠,无不要求限时完成。参加兴建的民工披星戴月,扛着锄头,挑着畚箕,带着薯干、草席上工地,群众赞誉说:“乌潭水库是锄头、畚箕加薯干建起来的”。参建大坝建设的民工有大约1.5万人,其中妇女群众约1.3万人,超过86%,无论是挖土、挑土、打夯、推车、锯木、打石、驾船,还是紧张的抢险,她们都挺身而出,劳动强度不亚于男同志。

水库建设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三者同时进行。1958年7月开始大坝清基,1960年2月大坝建成,驻当地的人民解放军也派出数千名官兵和1个汽车队,支援水库建设。渠道工程在1959年11月开工,1960年6月建成。干渠长59.5公里,有洛阳、上田、菱女、美峰、涂崇5条支渠及6条灌溉千亩以上斗渠,并与菱溪水库相通。灌区1962年部分受益,1963年全面受益。设计灌溉面积24万亩,包括惠安、南安和泉州鲤城区。由于水库集雨面积小,来水不足,1970年山美水库建成后,对灌区作了调整,1980年核定灌溉面积为8.41万亩。枢纽工程由国家投资1815万元。大坝为粘土心墙坝,最大坝高52.5米,坝长350米,顶宽9米,防浪墙高1米,土石方94万立方米。附坝位于上游左侧郭坑村,为匀质土坝,坝高10.8米,坝长192米,顶宽5米。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平顶段宽50米,陡坡段宽30米,最大泄洪量1150秒立方米,挑流消能。输水道两条,一为无压砌石拱涵,断面为1.6×1.9米,另一为有压混凝土管内套钢管,每条长145.6米,最大放水流量均为10秒立方米,各设5吨手摇绞车启闭转动门盖。坝后电站装机容量3×400千瓦。灌区工程有总干渠及惠东、惠南干渠,长82.83公里,支渠11条长91.36公里。渠道绕山环行,穿山越壑,工程艰巨。主要建筑有南塘渡槽,长180米,5跨石砌拱形架空渡槽,每跨20米,墩高35米,其余为高填方石砌渡槽,设计进水量16秒立方米,计浆砌条石4800立方米,填土3.9万立方米,当时是全省最大的砌石渡槽,高填方坡面上砌有“红千女闹天桥”6个大字。埔兜倒虹吸管,跨河段168米,内径1.8米,最大水头的32.5米为钢管,岸坡段为钢筋混凝土管,长579.25米,设计进水量14秒立方米。岭头隧洞,全长1032米,为联接乌潭和菱溪灌区衔接工程,其中土质隧洞450米,采用条石拱形衬砌,断面为240×240厘米,是全省开挖、处理土质淤泥型洞较长、较早的一个。

精神

1957年7月,响应县委的号召,惠安人以娘子军为主力、发扬敢想敢干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从远在几十里乃至百余里的家中走了出来,背上锄头、畚箕和地瓜干,浩浩荡荡,翻山越岭,进军改造大自然。工区就在荒山野岭、丘陵山地之中。大多数人露宿,有的就在乱草荒坟中度过。入晚蚊虫纷纷叮人,后来搭起草棚,哪知一番风雨、刮坏的、破漏的,难以安身。从海滨舒舒服服的家里突然转到荒凉而苦涩的山地,有的人思想也曾动摇过。更糟的是进场不久,台风暴雨、溪洪猛涨,眼前一片汪洋,住地变成孤岛,存米吃完、柴火烧光……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困难,都难不倒勇敢坚强的姐妹们,她们克服了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设备、技术条件,靠着“现在苦一些,以后就不会艰苦了;现在还要吃地瓜干,以后就可以天天吃大米了”这样朴实的感情,那些看似柔弱的妇女,发挥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冲天干劲,县里拨下17万元搭盖简易工房,地湿,搬溪中卵石一堆,再铺些干草当床铺。为了改变本县贫困面貌,为了子孙后代幸福,大家志气昂扬,生龙活虎的活跃在工地上,建成了一座库容达1.2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使十年九旱的“地瓜县”变成了米粮仓,谱写了“万女锁蛟龙”的壮丽诗篇。

世界上最柔软的,是女性的躯体,世界上最坚硬的,是石头的棱角。惠安女与石头,柔软与坚硬的一对,就这样难解难分。而最终,是石头变得柔软,被驯服,成为了惠安女在大地上的创造性的艺术。女人也因为石头而变得坚强,她们的肩膀上,能担当得起来多么沉重的分量。1959年,为表彰惠安妇女战天斗地建设水库的辉煌功绩,水库正式命名为“惠女水库”。1960年2月,水库大坝工程竣工后,全国妇联发来贺电表示:用“惠女”命名水库是党和人民对英雄的惠安妇女劳动功绩的最高奖赏,是惠安妇女的光荣,也是全国妇女的光荣。

所获荣誉

2023年1月,入选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