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一儆百

更新时间:2024-01-30 17:05

惩一儆百(拼音:chéng yī jǐng bǎi)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汉书·尹翁归传》。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尹翁归传》:“翁归治东海明察……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惩一儆百”由句中的“以一警百”演变而来。

成语故事

西汉时,大臣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政,任大司马大将军,权势极重。霍光的原籍在平阳,他家的底下人仰仗主子的势力,时常拿着凶器在市场上胡作非为,甚至强行抢掠财物。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地方官也不闻不问,任其作恶。

后来,一个名叫尹翁归的人被任命为管理市场的官吏。尹翁归年轻时当过牢狱小吏,熟知刑法,他又爱好武艺,剑术相当高明,在平阳很知名。尹翁归到任后,严格按法律办事。霍家的底下人早就知道他的厉害,从此再也不敢到市场上来作恶了。

有一年,河东太守田延年巡视来到平阳,召见当地官吏,尹翁归也在召见之列。田延年对大家说,有文才的站到东边,懂武艺的站在西边。众人都按太守的要求分别站立,唯有尹翁归站在中间。田延年问他为什么不选择一边站立,尹翁归跪下禀道:“我文武兼备,听候太守任用。”

田延年一听这话,就觉得尹翁归此人不简单。经过一番谈话,确认他确实文武兼备,而且很有才干,便将他调到自己手下任职。尹翁归不负田延年所望,秉公办案,执法严正,田延年很器重他。

由于政绩卓著,后来尹翁归被提升为东海太守。到任后,他发现那里很不太平,便在所属的每个县都建立起簿籍档案,收录了各方面重要的材料。他一有空就认真阅读这些档案材料,因此很快熟悉了郡内情况。

当时郡里有个名叫许仲孙的豪强,经常鱼肉百姓,杀害无辜,远近的人都对他恨之入骨。但因他势力大,关系多,几任太守都不敢得罪他。因此,他一直逍遥法外,为所欲为。

尹翁归到任后,迅速查清了许仲孙的罪行。他采取惩罚一个以警戒众人的方法,首先将这个坏蛋逮捕,并在热闹的市场上将他斩首。

严惩了许仲孙后,官吏和百姓对尹翁归都很敬服。其他大小豪强胆战心惊,不敢继续作恶。尹翁归终于把东海治理得安定起来。

成语寓意

惩一儆百,其意是指通过惩罚少数人来警戒大多数人。在实践中,要善于抓住典型或发现苗头性问题,不姑息、不护短,及时作出必要的处理,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使大家受到教育,从而引以为戒。还要从产生问题的根源入手,进行深入剖析,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相反,如果一味地宽容或者畏首畏尾,必然纵成大害,付出更大的代价。要注重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弘扬正气,增加社会正能量。这样,既惩一儆百,又彰一策千,两措并举,双管齐下,才能相得益彰。通过开展好警示教育,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进一步扩大办案效果,从而避免了更多的人重蹈覆辙,较好地起到惩一儆百的作用。

成语用法

“惩一儆百”意指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多用于教育方式或手段。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中性。多用于书面语。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兄弟今天定要惩一儆百,让众人当面看看,好叫他们有个怕惧。”

鲁迅《呐喊·阿Q正传》九章:“惩一儆百!你看,我做革命党还不止二十天,抢案就是十几件,全不破案,我的面子在那里?”

成语辨析

惩一儆百—杀一儆百

两者结构相同,都可表示“惩罚一个人以警戒众人”的意思。常相通。但有细微差别:“杀一儆百”的语意比“惩一儆百”重。当强调“用杀掉一人以警戒众人”的意思时,如“把总老爷把阿Q当作杀一儆百的材料枪毙示众”,用“杀一儆百”比用“惩一儆百”意思更为明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