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23:16
惭愧祖师(817-866),唐代福建沙县人,俗姓潘,名了拳。
惭愧祖师乃唐代福建沙县人,俗姓潘,名了拳,佛教高僧,出生于唐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817年4月15日),一个男婴在沙县一个小山村贫苦农民的家庭潘姓人家诞生,这个男婴一生下来就左手握拳,不能伸开,其母认为是不详征兆,便取名为“拳”。三年后,一个衣衫褴褛的托钵和尚来到门前,其父母慷慨布施,和尚说:“阿弥陀佛,听说贵宅小孩生而曲拳,你带出来我看看”。其父母赶快带出小孩,这小孩见了和尚就笑起来了,和尚在小孩左拳上写一个“了”字,真怪,这拳头就慢慢张开伸直了,其父母连声道谢。和尚抚着小孩的头说:“这小孩就叫了拳吧,你与我佛有缘,17年后再与你相见。”说完,飘然而去,遂更名“了拳”。沙县淘金山上的千古名刹锭光禅院和佛教圣地佛光洞,是唐代高僧惭愧祖师潘了拳出家、悟道的地方,这里还留传着穿山浮木、救舟显灵等神奇故事。惭愧祖师在台湾 福建 多地方的形象与阴那山祖庙的形象迥异。阴那山祖庙的惭愧祖师像只有一尊,是僧人打扮,而其他地方寺庙 (包括广东梅州)大地方都是头戴王冠,着文武装,跣足,手持七星剑。
唐咸通七年九月二十五日(866年10月3日),潘了拳在圣寿寺(今灵光寺)圆寂,终年49岁。少时出家为僧,云游四方,其17岁长途跋涉徒步来到广东梅州大埔,来到“万福寺”。后在粤东梅州地阴那山(荫林可能为“阴那”在闽南语中音近所造成的音误)建道场;广教弟子,在阴那山一带共修持32年,成为一代名僧祖师。将圆寂时,认为一世未能广度众生,心觉惭愧,故令弟子在自身的灵骨塔写上“惭愧”两字,因称“惭愧祖师,为大陆佛教和台湾道教或台湾民间信仰的神明之一,又称荫林山祖师。
潘了拳从小喜欢到佛寺看拜佛念经,平日只吃斋素,不吃荤腥,12岁时,父母相继辞世。孤苦伶仃的潘了拳,只好依靠叔父过日子,谁知婶娘是个自私狭隘的人,潘了拳备受虐待,砍柴割草落秧莳田放牛割草,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但他却把这种磨难看做是修炼的好机会,每天仍坚持戒荤坐禅。
过了十七岁那年,潘了拳云游四方,爬山涉水来到了广东梅州市大埔县黄沙乡车上村,村里有个姓游的寡妇招待了他,潘了拳认她为义母,就在游家住下来,二人相依为命。潘了拳在田中耕作、山上牧牛,闲暇时趺坐参禅。村中有个赤蕨岭,潘了拳与小伙伴常常在岭上一边放牛,一边玩耍,潘了拳拿竹子在牛羊吃草的地方划一个圈子,牛羊就无法跑出这个圈子,小伙伴便安心玩耍捉迷藏。潘了拳常在赤蕨岭一块大石上打坐参禅,有一次他在石上静坐入定后,忽觉心明眼亮,浑身是劲,就用指甲在石头上写下“大生石头”四字,宛如刻刀所凿,笔画清晰。这是潘了拳留下的第一个灵迹。清朝饶希镇《大生石赞》诗,诗云:“生生太极浑无极,大大无生衍大生。亦生亦大空涵大,非大非生色映生。广大资生藏卷石,始生元大炯禅心。即心即石头应点,何石何心画自横。”诗中蕴含禅机。后人在此建一“灵觉寺”以纪念潘了拳。
不久,游母去世,潘了拳在游氏继母逝世后,安葬了义母。决定离开赤蕨岭继续云游四方,于是来到神泉市(即今大埔县茶阳镇)磜岗上,因城北伏虎山有清泉涌出,疑为神赐,相传潘了拳曾在此卓锡取泉。千年古镇茶阳仍保留有“神泉街”(即大平路神前街)和“清泉寺”,寺门楹联:清爱旃檀荫;泉留卓锡名。记述了潘了拳为民取泉的故事。
潘了拳离开神泉市后,渡过汀江来到今大埔县青溪镇柟树坑,结草为庵,并认该村袁氏四婆太为姐姐,施善行德,苦行修练,住了三年之久。后人在潘了拳修练的地方,柟树坑坑尾山上兴建“高源寺”,明朝扩建为“高磜寺”,已有千年历史,相传寺中惭愧祖师佛像的肚中藏有潘了拳的指骨(此佛像在文革已被破毁)。该寺原来远近闻名,香火鼎盛。潘了拳施展本领,站在芦苇上渡过汀江,进入了坪沙的楠木坑,这座山坑树木茂密,溪涧回环,鸟鸣鱼跃,真是洞天福地。发现了山背梅州境内的景色也一样迷人,也是兴建寺院的好地方,于是又在那结茅为庵,用“惭愧”之说广种福田,布道传法。村中袁姓人家诚心向佛,安排一个净室让潘了拳居住,让其静心修行。有一日,潘了拳看见主人桌上有一盘煎鱼,便倒入溪中,鱼全部复活,至今山溪中生活着尾巴赤色的鱼,当地人称这种鱼为“尾上焦”。
为缅怀祖师的功德,元朝时将此庵扩建为“圣寿寺”,明朝时改为“灵光寺”,后经几次重修,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潘了拳当年种植的两棵柏树,名为阴阳树一生一死、一枯一荣。生者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当,干大枝壮,枯死而不腐不朽一千多年了,一生一死,蔚为奇观,成为广东四大名寺之一。
潘了拳从闽入粤,是想找一个山水胜地建立道场,但总是机缘不合。一天,他登上山顶四面眺望,只见阴那山五指峰烟云缥缈,山峰像五个手指伸向虚空,与自己张拳伸指时的模样相似。从此与心相契,他决定一步步向这个目的地走去。他首先从坪沙来到与阴那山一河之隔的浒梓树村,在一个姓黄的人家做工。这家的主人一心向善,他带潘了拳去拜见一位神僧,神僧问主人:“施主远道而来,有何见教?”主人说:“我想找个儿子继承家业。”神僧说:“阿弥陀佛,佛在你家,何劳远求。”主人会意,不觉喜形于色。潘了拳见神僧似曾相识,正想动问,神僧却缓步而来,手捂其头顶,念偈语云:“子若渴时逢梅熟。”潘了拳似有领悟。
潘了拳来到江边,江中有几块石头,排列状似莲花,他跳上石头,莲花石就载他渡过河去。清朝广东学使徐花农有联云:“灵迹此间存,石上莲花江山苇;禅机何处是,天边明月岭边云。”“石渡莲花”成了当地一景。
在五指峰东面的阴那坑,潘了拳寄住在一户刘姓的穷人家里,这家有母亲、姐姐和弟弟、弟媳四人。潘了拳恰与做弟弟的同龄,便称做母亲的为“庚母”。原来,这家人的父亲因为饮水困难在屋边挖了一口井,被财主以“损坏全村龙脉”之罪捉入牢房,折磨至死。潘了拳听庚母提起这事,十分气惯,立即把禅杖在庚父开井处一顿,井顷刻即成,泉水喷涌而出。财主听见,又来干涉,但井已成,泉又大,知道潘了拳和尚“卓锡成泉”的灵异,便不敢声张了,反而叩拜潘了拳为“神僧”。
明朝时,村人在此建了一座“宝玄寺”以纪念潘了拳仙迹。“宝玄寺”寺中有井,井中有石龟,寺前有潘了拳当年种植的柏树。寺中还有清朝范玉墀联,曰:“闽峤打包来,想当年牛能画,鲫能苏,望五峰胜景非遥,石渡莲花经此地;井泉随锡涌,日驴亦空,龟亦杳,惟十笏精庐依旧,门前柏树问何年。”
潘了拳一有空闲,即登山涉水,踏看山川的来龙去脉,发现五指峰后有一高麓,翠峦环绕,清溪奔流,中央盆地平坦,正是建道场的好地方。
寺院择了一个吉日开工,潘了拳亲自主持,做工的都是秆人(稻草人),它们烧灰伐木,运石清基,砌砖垒墙,无绳墨之差,有匠师之巧。潘了拳要求义姐每天送来两箩米饭,义姐送饭,总是带着一条狗,狗比人快,潘了拳见狗来了,知道义姐就要来送饭了,事先把秆人藏起来,义姐来到,看见工地空无一人,奇怪地问:“工人哪里去了?”潘了拳骗她说:“他们做累了,都休息去了。”过了几天,庚母叫怀孕的媳妇去送饭,媳妇不带狗,悄悄走来,潘了拳猝不及防,被破法,全部“泥水师傅”变成稻草从墙上纷纷坠下来。“阿弥陀佛。!”潘了拳长叹一声,“机缘不就,奈何。”
潘了拳想起了神僧念过的偈语:“子若渴时逢梅熟。”便问当地人山上有无梅林,乡人说:“此山的西面“梅子洞”,山上有一大片梅林。”又问:“梅子何时成熟?”乡人说:“盛夏时节。”潘了拳有所悟,已近盛夏,他决定暂不告知任何人,悄悄前往。
庚母听说义子潘了拳已经启程,心里着急,赶快拿起一壶布惊茶追赶前来,一路高喊着“儿啊,你慢点走,喝足茶水再走吧!”潘了拳已下到谷底,听见庚母的呼喊,抬头看见庚母头上银发飘洒,心中十分感动,便高声应道:“母亲啊,儿行甚急,请恕我不告而别之罪,你把茶水倒进溪水,儿照样可以喝到。”庚母听了把茶倒进山溪,溪水顿时变成茶褐色,形成“茶泉”。
潘了拳翻过几座山岭,来到蓬辣坑,已一身汗水,便在一口小塘边洗脚洗净草鞋,塘水本来是混浊的,经他一番搅动,立即清澈,游鱼历历可数。后人将这口塘称为“仙人洗脚塘”。潘了拳来到南福村,村里正在进行“安龙转火”的祭祖典礼,八音齐奏,三牲罗列,潘了拳向他们讨水喝,一个调皮的后生把一个小锅端来,里面有渗和着肉汤的开水,看和尚怎么喝,和尚折了一根芦苇,放在锅中,这口锅中肉汤和水顿时分成两份。潘了拳把水喝完就走。大家方知潘了拳是不凡之人,纷纷叩首谢罪。后人在此建一座“灵山寺”,寺是有碑记载“隔鼎烹茗”的故事,寺门有联云:“灵踪留隔鼎,山静永安禅”。
潘了拳肩挎布袋,手持禅杖,来到阴那洞(阴那坑的古称)。山中飞出许多五色缤纷的雀,含着梅果,来迎接潘了拳和尚,这雀就是此山特产“五色雀”。这里古树参天,飞泉匝地,瑶草厅花,珍禽异兽,真是洞天福地,灵鹫仙山。左有香炉峰,右有白虎峰,两峰拥抱,气势雄伟,后面是五峰如指,排列俨如翠屏。潘了拳和尚历尽艰苦,终于找到理想的地方来结庐弘法。这阴那山是粤东名山,景致清幽,有宋朝蔡蒙吉诗云:“宫阙天悬绝胜奇,况临泉石画中窥。五峰青翠冠攒玉,两水周回练拂漪。鱼鸟若能明正听,猿猴一似发菩提。沉沉钟鼓僧闲寂,客亦忘言自得之。”还有明朝翁万达诗云:“结顾峰头云雾稠,三生檀越旧同流。空巢独吊存乌鹊,露地何人守白牛。声断磬边难纳岫,光回殿阁月窥楼。五更归梦青巅上,强执金吾初拜侯。”
潘了拳先在其地搭起木屋,安顿下来,一边打坐参禅,一边了解本地风土人情。他开荒种粮,砍柴伐薪,自食其力。阴那洞得村民,听说从远方来了一个高僧,都来看望,并带来薯芋杂粮,山茶野菜。
在此期间,潘了拳和尚曾到潮州开元寺挂单,与韩愈之侄子韩湘子结识,韩湘子在潮州架设桥梁(即湘子桥),尚缺三块大石料,潘了拳答应回阴那山削下三块大石,于次日五更前送到潮州架桥。当夜,潘了拳和尚念动真言,把三块大石变成三只大羊,请来十八罗汉协助,预计五更前可赶到潮州,他们赶着石羊经过雁洋大坪村口时,罗汉口渴了,潘了拳挖土为池,清泉涌出,遗址就是“仙水塘”。不料赶石的声响惊动了山神土地,马上报告嘉应州(今梅州)城隍爷,这城隍爷是个独霸一方的地头蛇,他恼羞成怒地大骂:“小小和尚,不把本神放在眼里,前时开山筑寺不呈报,大斋佛事又不向本神纳贡。阴那山一木一石,皆是本神辖下之物,便是玉帝如来佛要也不得擅自动用,他韩湘子在潮州造桥关我屁事,臭和尚不敬本城隍,却去巴结别人,真是岂有此理!”众山神土地见潘了拳寺院香火鼎盛,而土坛社庙却被人冷落,早就怀恨在心,今见顶头上司发怒,便火上加油,说:“我们要出面制止这个荒唐事,休得让他小看了我们。”
当夜,潘了拳和十八罗汉饮水后赶着石羊,到雁洋水石蔡下的时候,忽然一声鸡啼,接着四面的鸡也跟着啼叫起来。天好像快要亮了。潘了拳眼看石羊赶不到潮州,于是辞退罗汉,丢下石羊。至今雁洋高涧下转弯处,尚可看到三块石叠在一起,叫做“三坎石”。潘了拳懊丧地回到山寺,方听漏钟才报四更,欲待重来,却是时间已过,只好就此作罢。
松口(今梅县区松口镇)码头上,有许多木排,准备运往潮州,木材商马老板带着7岁的儿子坐着小艇船往来监工,其子贪看江中鲤鱼,不慎跌落水。马老板手足无措,大呼救命,这时,岸边有一个和尚跳下江中,潜入江底把他的儿子救出水来。马老板走上岸来向和尚道谢。“师傅是何方圣僧”?和尚说:“贫僧是阴那山寺了拳和尚。”马老板说:“我自愿布施80根大杉木给贵寺,我派人送去。”潘了拳说:“承蒙布施,不必搬运,你把木排从河里放下去,我自有道理。”翌日,当木排放流而下,到达塔下潭时,木排突然散开,80根杉木全部沉下潭底。阴那山上,潘了拳正吩咐手下门徒到一个井中搬运木材,只见井口中突然冒出一根杉木,小和尚赶快拖起,每拖起一根,又冒出一根,全部拖起一算,共计80根木材,一根也不少,每根木材都盖有“松口司”官税印。
有了木材,山寺重建成较好的寺院。“但其教不续于传灯,派不系于诸祖”,潘了拳在山中住了30年,每当讲经说法,大家都听不明白,潘了拳叹了一口气,吟诗道:“行脚腰包廿载游,一天花坠雨成秋。指禅未觉羞拳了,顽石因何不点头。”他想到从前佛祖都能弘演法经,自度而且度人,我无法度人,心中实为惭愧。一天,他召集徒众,说:“我圆寂归西后,你们要恪守清规戒律,七日后,将吾骸骨葬于塔中,并号为‘惭愧’。”接着念偈语云:“49年,无系无牵。而今撒手归空去,万里云开月在天。”说完端坐而逝,此时是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九月二十五日。明朝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人)熊端蒙在灵光寺题了一副楹联,这楹联总结了惭愧祖师潘了拳一生的功绩,联云:“生闽地,化粤地,金身从万劫中,离色色空,入慧慧定,惭愧实不惭愧;溯唐朝,迄明朝,佛法经千载后,禳灾灾息,祈福福临,祖师真是祖师。”
元朝皇庆一年(1312年),僧无济将庵改建为“圣寿寺”。明朝粤东监察御史梅鼎巡视梅江,在蓬辣滩舟船遇险,在即将倾覆之际,见云中飞下黄袍神人相救。梅询问乡人,此附近有何神灵?乡人说距此十里阴那山有圣寿寺,其中供奉着开山惭愧祖师。梅进寺参拜,见惭愧祖师塑像与云中黄袍神人相同,遂拜谢祖师救命之恩,立即就捐金命寺僧德坚重修,并改名“灵光寺”。后经几次重修,规模越来越大,寺中古建筑藻井(俗称:菠萝顶)精巧华丽,寺门耸立惭愧祖师种下的三株柏树,两生一死,死树不朽,与生树齐高,蔚为奇观,门联云:“阴那开山第一祖,灵光古刹不二门。”大殿有许多历代名人题联,其中一联云:“化身如月在天,光被十方,前缘结想三生石;望道若梅止渴,香敬一瓣,妙悟参五指峰。”
明朝时,村人在此建了一座“宝玄寺”以纪念潘了拳仙迹。“宝玄寺”寺中有井,井中有石龟,寺前有潘了拳当年种植的柏树。寺中还有清朝范玉墀联,曰:“闽峤打包来,想当年牛能画,鲫能苏,望五峰胜景非遥,石渡莲花经此地;井泉随锡涌,至今日驴亦空,龟亦杳,惟十笏精庐依旧,门前柏树问何年。”
如今,阴那山已成梅州的综合性旅游区,一条公路直上五指峰,每天都有闽粤赣等等全国各地人前来观光,还有各方佛教徒前来朝拜,灵光寺成为广东省四大名寺之一。
梅州灵光寺原名圣寿寺,始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7年),到明代修建后更名灵光寺,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广东四大名寺之一。它位于梅州市梅县区东南方,雁洋阴那山五指峰西麓,离梅州城约50公里。
圣寿寺的开山祖师潘了拳,出生于福建沙县贫苦农民的家庭。十七岁时出家为僧,离开福建,外出云游,来到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黄沙乡车上村,见一姓游的老妇,孤苦零丁,了拳心发慈悲认游妇为母,悉心奉养,相依为命。过后不久,义母去世,了拳在悲痛之余,为之造墓安葬。并下决心,再度出游访胜。他见梅州市大埔县北面山川秀丽。了拳历尽艰辛,爬山越岭,走过神泉市(今大埔县茶阳镇)来到坪沙楠树村,只见这里古木参天,蝉鸣鸟唱,羊肠小道,峰回路转,是个洞天福地,了拳住到一位袁某家中,一面修行,一面为楠树坑群众办事,与袁家一个长他两岁的女孩结为姐弟,不知不觉已过三年。了拳脑际又复发了以往的念头,还得寻访名山,结庐修行。一日,他登到芒洲山顶,西望梅州阴那山五指峰,有如他当年拳伸五指,加之耸峙天外,森林茂密,千峰环绕,碧水萦回,便决心到五指峰下,结庐修行。姐姐见其修行心切,与之一道攀藤附葛,斩棘披荆,来到五指峰东麓结庵。不料天机泄露,结庵未成。于是便转到五指峰西麓,左有香炉峰,右有白虎山的桃源洞口,即现在的灵光寺所在地,开设道场,起名“圣寿寺”。当时的阴那山,又称阴那峒,山高谷深,荒无人烟,座上猿猴作伴,出入麋鹿为侣。潘了拳姐弟两人来到这里开山结庐,艰苦创业。仙人见他诚心修行,显灵相助,化作村妇,助其解决各种困难。
潘了拳劈山结庵,姐姐在家做饭,送到工地给他吃。每日不管做多少饭,了拳尽数吃完。姐姐怜弟弟劳动辛苦,天天增加饭食,有一日竟增至一斗米干饭,了拳照样吃得精光。姐姐觉得其中必有蹊跷。第二天送饭时,将每天随行走在前面的黄狗关在家里,自己迳直来到结庵的工地,众多帮助结庵的仙人,立即化身遁去,有两个来不及遁去的,化作稻草人。据说这两个稻草人经受了长年日月精华的薰陶,几百年后仍然屹立墙头不变。
又一日,了拳上山伐木,姐姐为他送茶,但是,山高林密,只听得斧锯之声,却看不到人影。了拳从远处传声叫姐姐将茶倾入山谷之中,他便可以喝到,姐姐果将茶倾入山坑之中,遂成茶坑。该坑仍流出茶色的清泉。茶坑的地名就由此而来,地点在梅州阴那管理地区的茶山赖屋附近。
潘了拳在阴那山结庵的消息传出之后,远近的善男信女都来拜佛,香火日趋旺盛。了拳遂在雁洋村请来一位姓李的农民来庵内帮工,李某随后在阴那坑定居下来,繁衍后代,绵延而来。为了生活需要,了拳和尚又造了一条独木船,驾船往返于今梅州市梅县区雁洋、丙村、松口之间,出入买卖。而今那条船已成化石,保存在阴那山水帘石溪中,船上还留下潘了拳的脚印,和当年插过船篙的孔眼。
了拳和尚诚心拜佛,长年吃素。一天庵内做工的人,从溪中捕到鲜鱼,正在厨下煎煮。了拳和尚偶进厨房看见,连忙将锅中的鱼铲起,仍旧放入溪中,并且对工人说,出家人不要杀生,今后我们不要再煎鱼吃了。这些被煎过的鱼放回溪中,居然起死回生,繁殖后代。而今阴那山溪中仍有一种半边赤半边白的小鱼,后人称它“火烧鲫”。
过了不久,做工的人欲在厨下煮石螺吃,螺已去笃,准备下锅,又被了拳和尚撞见,亦被制止,照样将石螺放回溪中。阴那山小溪中,仍有一种无笃石螺,不少远方游客,特到溪中捡看无笃螺,无不咄咄称奇。
灵光寺左侧溪边,有一巨石,露出地面约30平方米左右,叫“大歇石”,据说当年了拳和尚常坐石上,看泉悟道。后来李二何刻一大歇石诗于石上,诗云:
古木荫中说涅槃,点头尔亦解参禅。
山僧发尽无巾网,兀坐苔矶看石泉。
光阴荏苒,寒署催人。时间久了,了拳和尚在阴那山修行的事,传回原乡。乡人每年冬天,都要结伴前来参见了拳和尚,而且世代相传,绵延久远。
每年冬春之间,还有一种鸟叫“五色雀”,成群结队飞到灵光寺附近的林木中,大小如燕,体态轻盈,颜色分为蓝、绿、红、黄、紫五种,特别喜欢在古柏上飞鸣雀跃,啄食昆虫,人们称之为“灵鸟”。传说这种鸟是潘了拳从家乡带来的,了拳和尚圆寂之后,直到如今,灵鸟照样每年来灵光寺一趟,拜谒惭愧祖师。
潘了拳在圣寿寺修行20多年,为当地人民祈福禳灾,香火甚旺。了拳为人谦虚,认为自己不能弘扬佛法,自度度人,心中实为内疚,自号“惭愧”。四十九岁坐化之后,人们尊他为“惭愧祖师”,遗下一偈云:
四十九年,无系无牵。
今朝撤手归空去,
万里云开月在天。
潘了拳传到下一代时,将茅庵改为砖瓦建筑,他的门徒欲刻
师傅的像,承受香火。但其生平未留下有画相,虽然聘得高手匠人,亦无从下手。据说一天中午,匠人在似睡非睡之中,见一老僧来到面前,对他说,你欲刻祖师的像,看看我就可以了。匠人正欲多看老僧几眼,忽起一阵清风,老僧不见了。匠人惊醒过来,随即拿起刻刀,回忆梦中所见老僧相貌,一刀一刀地刻了下来,寺中老和尚见了,说果然活像祖师。此后,惭愧祖师便在圣寿寺登殿,受善男信女膜拜,承受人间香火。
相传到了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6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出巡,来到松口(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于梅江的蓬辣滩中遇上大风浪,舟将翻覆,幸得惭愧祖师显灵搭救,梅鼎御史感祖师救命之恩,遂捐金扩寺,命官督造,殿盖菠萝顶。扩建告成,易名为“灵光寺”,寺门门楣上石匾所刻“灵光寺”三个字,乃是当年梅鼎御史亲笔所书。原“圣寿寺”石刻寺名牌,移在离灵光寺一箭之地的“祖殿”大门上。惭愧祖师灵感显赫、救济驱邪、有求必应,医好不计其数的神奇怪病,万民信仰,平日香火不断,每年农历的十一月初六例祭时,台湾、澳门、香港、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地信徒莫不虔诚礼拜。
惭愧祖师为人谦虚,他一尘不染,万念皆空,后人有联赞他:生闽地,化粤地,金身从万劫中,离色色空,入慧慧定,惭愧实不惭愧;溯唐朝,迄明朝,佛法经千载后,禳灾灾息,祈福福临,祖师真是祖师。
南靖“罗山寺”座落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南坑镇新罗村大坪顶“罗山”之上,海拨高约500米,占地面积将近3000平方米。罗山寺距县城车程约23公里。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名录中之半月楼就在罗山脚下;名录中之翠林楼在新罗村境内。南靖罗山寺重建于2006年,寺内供奉着惭愧祖师公、广应圣王和伽蓝大王。
南靖罗山寺惭愧祖师公香火起源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阴那山灵光寺,一般每隔三年或五年进香一次。相传南靖罗山寺惭愧祖师公俗名“潘觉”,大约出生于公元827年,是广东梅州阴那山惭愧祖师爷潘了拳之养子。
据传潘觉的养父潘了拳出生时,左手抱拳不张,其父潘德彰取名为拳,后有僧抚之,且书“了”字于掌中,五指遂一伸张,便取名“了拳”,小名阿了。了拳12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跟叔父过日子,16岁到崇圣庵出家,17岁离开家乡,云游四方。路过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今属梅州市大埔县)黄河乡车上村,认村里游姓寡妇为义母,过后不久,游氏病逝,了拳决定于农历二月初六再度出游。刚出家门,见一个小孩双手攥拳,坐在地上啼哭不已,因天生怪疾,双手攥拳不张,被父母抛弃,十分可怜。了拳心发慈悲,连声念:“阿弥陀佛”,小孩双手手指竟然慢慢舒展,了拳顿悟幼时圣僧启迪“了拳”之兆意,便收其为养子,取名为“觉”。故把农历二月初六定为潘觉的生日。
潘觉从此随养父了拳云游四方,修行悟道,同时参悟佛学、天文地理及医学。后来云游经过神泉市(今大埔县茶阳镇)坪沙楠树村,村中一户姓袁人家诚心向佛,便安排一个清闲之处,让他们父子静心修行。潘觉一边跟养父修行,一边随袁家习武,父子两人为当地百姓祈福禳灾,功德无量。袁家见潘觉小小年纪,颇富佛性,殊为聪慧,长大后必定有所作为,便求了拳大师让他们收潘觉为袁家义子。三年后,了拳决定前往梅州阴那山结茅修行,恐潘觉跟在身边受苦,便留其居住袁家,一人独自前往梅州阴那山结茅修行。
自从潘了拳离开袁家,潘觉更加刻苦修行悟道,尊从养父潘了拳的教诲,竭力奉行“以三皈依克己修身,以五戒十善净化心灵,广修四摄六度以利人度生”之禅则。如有不解之处,便前往梅州阴那山请教养父潘了拳。
潘觉七岁那年,村中出现瘟疫,一天潘觉在灶旁细读医书,寻求破解瘟疫之方。义母过来做饭,见没柴可烧,要潘觉上山捡柴,此时潘觉刚对瘟疫的治疗研究出一点头绪,心想村里很多人危在旦夕,情急之中他不愿半途停下。义母只好自己前去捡柴,出门前随口留下一言:“你若不愿去,把自己脚放进灶中当柴烧”。不料潘觉真按义母所言,把自己的脚放进灶里,等义母从山上回来,潘觉的脚已烧掉少许。此时他已顿悟破解瘟疫之方,为了百姓的安危,他不顾脚伤仍出家门为百姓破解瘟疫,由于延误治疗脚伤时机,不幸导致残疾。
随后潘觉离开袁家,开始举着养父法号“惭愧祖师”,云游四方,为百姓祈福禳灾。由于佛法灵验,有求必应,自此“惭愧祖师”的名号在百姓中口口相传,越来越被人们信奉敬拜。为了得到惭愧祖师公的佑护,人们迁居到哪里,就把“惭愧祖师公”的香火带到那里。因此“惭愧祖师公”的香火传遍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地区),故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地区)“惭愧祖师公”的进香之地为:福建漳州南靖罗山寺惭愧祖师公(潘觉);或为广东梅州阴那山灵光寺惭愧祖师爷(潘觉的养父潘了拳)。
潘觉离开袁家后,当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潘觉路过广东大溪时,天普降大雨,山洪爆发,百姓房屋瞬间被冲毁。潘觉在大水中救出几个伙伴,最后因体力不支被卷入滔滔洪水之中;此时突然祥云盖顶,他的身体在汹涌澎湃的洪水中变成一道金光升腾直上,冲上云霄,顿时寂化成一尊金身法像。这年潘觉年方七岁,当地百姓都说潘觉是佛祖降世,祖师化身。为缅怀他的功德及恩泽,当地百姓便用檀木雕成一尊高一尺八、头戎王冠、身穿战袍、双手抱拳、光着脚的金身法像,并尊称为“惭愧祖师公”,置于村中庙里来南靖罗山寺惭愧祖师公香火起源于广东省梅州阴那山灵光寺,一般每隔三年或五年进香一次。相传南靖罗山寺惭愧祖师公俗名“潘觉”,大约出生于公元827年,是广东阴梅州那山惭愧祖师爷潘了拳之养子。
据传潘觉的养父潘了拳出生时,左手抱拳不张,其父潘德彰取名为拳,后有僧抚之,且书“了”字于掌中,五指遂一伸张,便取名“了拳”,小名阿了。了拳12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跟叔父过日子,16岁到崇圣庵出家,17岁离开家乡,云游四方。路过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今属梅州市大埔县)黄河乡车上村,认村里游姓寡妇为义母,过后不久,游氏病逝,了拳决定于农历二月初六再度出游。刚出家门,见一个小孩双手攥拳,坐在地上啼哭不已,因天生怪疾,双手攥拳不张,被父母抛弃,十分可怜。了拳心发慈悲,连声念:“阿弥陀佛”,小孩双手手指竟然慢慢舒展,了拳顿悟幼时圣僧启迪“了拳”之兆意,便收其为养子,取名为“觉”。故把农历二月初六定为潘觉的生日。
潘觉从此随养父游四方,修行悟道,同时参悟佛学、天文地理及医学。后来云游经过神泉市(今大埔县茶阳镇)坪沙楠树村,村中一户姓袁人家诚心向佛,便安排一个清闲之处,让他们父子静心修行。潘觉一边跟养父修行,一边随袁家习武,父子两人为当地百姓祈福禳灾,功德无量。袁家见潘觉小小年纪,颇富佛性,殊为聪慧,长大后必定有所作为,便求了拳大师让他们收潘觉为袁家义子。三年后,了拳决定前往梅州阴那山结茅修行,恐潘觉跟在身边受苦,便留其居住袁家,一人独自前往梅州阴那山结茅修行。
自从潘了拳离开袁家,潘觉更加刻苦修行悟道,尊从养父潘了拳的教诲,竭力奉行“以三皈依克己修身,以五戒十善净化心灵,广修四摄六度以利人度生”之禅则。如有不解之处,便前往梅州阴那山请教养父潘了拳。
潘觉七岁那年,村中出现瘟疫,一天潘觉在灶旁细读医书,寻求破解瘟疫之方。义母过来做饭,见没柴可烧,要潘觉上山捡柴,此时潘觉刚对瘟疫的治疗研究出一点头绪,心想村里很多人危在旦夕,情急之中他不愿半途停下。义母只好自己前去捡柴,出门前随口留下一言:“你若不愿去,把自己脚放进灶中当柴烧”。不料潘觉真按义母所言,把自己的脚放进灶里,等义母从山上回来,潘觉的脚已烧掉少许。此时他已顿悟破解瘟疫之方,为了百姓的安危,他不顾脚伤仍出家门为百姓破解瘟疫,由于延误治疗脚伤时机,不幸导致残疾。
随后潘觉离开袁家,开始举着养父法号“惭愧祖师”,云游四方,为百姓祈福禳灾。由于佛法灵验,有求必应,自此“惭愧祖师”的名号在百姓中口口相传,越来越被人们信奉敬拜。为了得到惭愧祖师公的佑护,人们迁居到哪里,就把“惭愧祖师公”的香火带到那里。因此“惭愧祖师公”的香火传遍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地区),故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地区)“惭愧祖师公”的进香之地为:福建漳州南靖罗山寺惭愧祖师公(潘觉);或为广东梅州阴那山灵光寺惭愧祖师爷(潘觉的养父潘了拳)。
潘觉离开袁家后,当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潘觉路过广东大溪时,天普降大雨,山洪爆发,百姓房屋瞬间被冲毁。潘觉在大水中救出几个伙伴,最后因体力不支被卷入滔滔洪水之中;此时突然祥云盖顶,他的身体在汹涌澎湃的洪水中变成一道金光升腾直上,冲上云霄,顿时寂化成一尊金身法像。这年潘觉年方七岁,当地百姓都说潘觉是佛祖降世,祖师化身。为缅怀他的功德及恩泽,当地百姓便用檀木雕成一尊高一尺八、头戎王冠、身穿战袍、双手抱拳、光着脚的金身法像,并尊称为“惭愧祖师公”,置于村中庙里来供奉参拜。每逢农历二月初六和十一月初六日,村中百姓便会举行大型庆典进行祭拜祈福。
【惭愧祖师以轿写字授之对联及庙中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