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18:35
《愍衰草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沈约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开篇写衰草可哀,然后回忆衰草在春天披红戴紫、垂绿衔花的荣盛,最后详细铺写秋气对衰草的摧折,表现了秋的萧杀与衰草的可哀。全赋句式灵活,咏物兼以抒情,充溢着诗的意境。
愍衰草赋1
愍衰草,衰草无容色2。憔悴荒径中3,寒荄不可识4。昔时兮春日,昔日兮春风。衔华兮佩实5,垂绿兮散红。岩陬兮海岸6,冰多兮霰积7。布绵密于寒皋8,吐纤疏于危石9。雕芳卉之九衢10,霣灵茅之三脊11。风急崤道难12,秋至客衣单。既伤檐下菊,复悲池上兰。飘落逐风尽,方知岁早寒。流萤暗明烛,雁声断裁续13。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秋鸿兮疏引14,寒乌兮聚飞15。径荒寒草合,草长荒径微16。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
真可怜那衰草,它没有一点仪容姿色。瘦弱萎靡地瑟缩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知道那地下的寒根是什么样子。在春光明媚,春风和煦的往日,它开花结果,披绿挂红。在冰雪覆盖的山脚海岸,它密密匝匝地分布在寒冷的岸边,纤弱萧疏地从大石之下挺长出来。道路上凋谢了芳香的花卉,连那灵异的三脊茅也遭殒落。寒风凛冽崤道艰险,深秋来临,游子衣单。既为檐下的菊花哀伤,又为池上的兰草悲痛。飘零荡落被风吹尽,才知道时令已早早地变寒。飞窜的萤火使明亮的烛光变得昏暗,大雁的哀鸣使裁绩的织妇中止了工作。严霜打落了茎上的紫花,寒风吹去了叶面的绿色。秋雁稀疏地列队南归,寒乌聚集而群飞。小路荒芜,寒草密集,杂草葱茂,道路狭窄。园庭逐渐荒芜湮没,严霜寒露日日沾衣。
此赋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面对着憔悴不堪、难以辨识的衰草,作者想起了它从春到冬的遭遇,触景生情之下创作了此赋,在物我交流中抒发万般无奈的感情。
徐陵《玉台新咏卷九·古诗题六首》(宋刻本)中有题为“岁暮愍衰草”的诗,该诗为《八咏诗》中的第三首,是作者在东阳(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市)太守任上所作,此赋比该诗少了十余句,且一句不同,大概由该诗改编而来。当今许多学者主张将此赋归入诗歌类,但从整体上来看,此赋兼有诗歌和赋的特征,是诗赋互渗的结果,亦诗亦赋而更加接近于赋。
“愍”是此赋的着眼点。此赋起笔转合自然,前四句先写衰草情状,以“荒径”、“寒菱”补足。中间写春日、春风中的芳草,以衔华佩实、垂绿散红等突出衰草往日的风姿。最后以“秋至”一转,言风、霜对芳草的侵夺,以“伤”、“悲”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强化“愍”的意象。“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对物候变化的体察隐含着作家对人生经验的领悟。卒章显其志,“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对衰草的怜惜实际上在观照着作者盛年易逝、晚年凄苦的心态。
全赋句式灵活,有骈偶句式,有五言句式,又有骚体句,咏物兼以抒情,使全赋充溢着诗的意境,其中亦夹杂着民歌的韵律,采用了回忆倒叙的赋法,从当时面对的此景此情入手,中间回忆虚写了小草从春到冬的经历,最后又回到了开头的感受,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衰草的哀怜写出了浓浓的秋意。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副教授赵乃增:此赋抒写了暮秋羁离之悲,前半写衰草之憔悴荒径,类似咏物;后半述客居暮秋,感物伤悲。写景之工丽,情调之悲凉,尚有鲍、谢之痕迹。值得注意的是,此赋在骚骈相间的赋文中融入大段文采流丽的五言诗句,构成骚、骈、诗综合为一的赋体,在辞赋形式上有所新变。(《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庆利: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七言诗逐渐成熟,因而更为普遍地进入赋体文学,成为构成全篇的一个重要文体因素,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沈约《愍衰草赋》,萧纲《鸳鸯赋》、《对烛赋》,萧绎《荡妇秋思赋》、《对烛赋》,徐陵《鸳鸯赋》,庾信《春赋》、《荡子赋》、《对烛赋》等。(《读赋通识》)
沈约(441年—513年),“竟陵八友”之一,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泰始年间,起家奉朝请,为郢州刺史蔡兴宗记室,蔡兴宗卒后为郢州刺史晋熙王刘燮法曹参军、兼记室。升明年间,返回建康任尚书度支郎。永明元年(483年),萧长懋被立为太子时入东宫为步兵校尉,管书记,校四部图书,历任太子家令、中书郎、太子右卫率、御史中丞。隆昌元年(494年),出为东阳太守。建武三年(496年),召为五兵尚书,不久迁国子祭酒。东昏侯时期,出为清河太守。南朝梁建立后任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萧统被立为太子时任太子詹事,寻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天监十二年(513年)卒,谥曰“隐”,因此后人习称“沈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