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5 13:41
《意中缘》,清代戏剧家李渔的戏曲,李渔后来和其他作品合在一起成《笠翁十种曲》刊印,现存康熙年刻本。此剧系李渔将历史真实人物按照作者的才子佳人观扭合而作,他将林天素(即林雪)配于陈继儒,杨云友(即成岫)配于董其昌,后人多误传,以为是正史。
根据黄介(黄媛介)《意中缘序》和董康《曲海总目提要》,林天素之于陈继儒,杨云友之于董其昌,她们虽然初和后者相识相知但最终没有成为其妻妾,李渔知道清军进军杭州后,妇女必然嫁于清兵,实为遗憾,李渔认为二女子都擅长作画,而天下才士擅长作画的没人超过董、陈,于是按照李渔的才子佳人观念,奋笔疾书,作《意中缘》,将林天素配于陈继儒,杨云友配于董其昌。据黄介言,董、陈虽然仰慕杨、林,但“求为捉刀人而不得”,求后者为其代表都不可,也谈不上模仿二人作画卖钱了。至于二人生卒,后事如何,大概或者困顿食贫以终老,要不嫁为良人妇(杨后来嫁人,家境不好,丈夫还是她买的官,当时的杭州人都知道)。而后人则误以为真,误认为是董、陈之妾。
杨云友、林天素。都寄居在西湖。杨能伪作董其昌的书画;林能伪作陈继儒的书画。起初本与两公不相识。后尝见之。于是甘心为其侍妾。杨云友为人所欺骗,以至于流落不堪,但终能自卫,洁己不污,以嫁给董。
杭州贫女杨云友色才双绝, 尤擅长模仿董其昌的画,并以卖画谋生; 另有福建名妓林天素寄居杭州,也以卖画为生, 模仿陈继儒笔法尤为绝妙; 杨云友、林天素两人的丹青皆在和尚是空开的古董店里寄卖。杨父曰杨象夏。本是老秀才。因为负债不能归还,而且不能葬亲。依靠女儿画画以度日。是空和尚千方百计图谋杨云友。明末大名士董其昌与陈继儒以书画名当世,求字求画者盈门,这颇令两人感到劳神费力,不堪其苦。董、陈二人为逃名,相约到杭州朋友江秋明(字怀一)处游玩与好友江秋明至西湖观画。
一天, 董、陈二人游玩到是空古董店中。发现了杨云友假冒董的画、林天素假冒陈的画。董、陈见了很喜欢。陈继儒很快寻访到林天素, 并让江秋明做媒与林天素定议成婚。而董观杨扇题诗,认出是女性手笔后更是赞叹不已, 遂生才子佳人之想,于是问是空。是空怕让董知道了而娶杨,骗他说不知道谁作。董于是托江访此女踪迹。坐船先回松江府。而是空假托董的名字欲娶杨,以二百金为聘礼。使黄天监冒充作董,娶她上船就带她去京城。江与陈不知,都怀疑董娶了,事后才知道不是这样。黄天监,生来就是隐宫(天阉)。云友见其貌不扬,用诗画试他,黄天监一无所知。是空买一婢女妙香服侍云友。妙香起初没有受到是空欺骗,很恨他。于是共同与黄计划,灌醉是空和尚而沉他河中。跟着黄到了京师,垂帘卖画,名震一时。用钱给黄找了一职衔好让他走。又回到他家找父亲没见到。
林天素告别陈回福建葬亲,女扮男装,被海寇刘香劫入营中被迫成为书记。林天素遣仆人寻找江秋明,找到陈札与闽将,攻打海寇杀了刘香,夺回林天素归还于陈。陈与江知杨云友已回家,想为董作合。于是让林天素改装作男子娶云友为室。娶回后才告诉她缘故。杨云友心里很高兴。原来杨父当初嫁女儿,说是其在董宅,到了松江寻访竟然说她没嫁来,大惊而哭。董于是留下他居住,让他当宗伯。董的班役到了松江,回报他京师卖画驰名女子杨云友之事。董于是和杨父一同北上,到了京都,女儿已经返乡了。董资助杨父南返需找女儿,遇到了就告诉她缘故。于是拿着陈继儒和江秋明的书信,送女儿去京都,成为董其昌的家室。
董其昌(小生),明代画家
陈眉公(小生),明代画家
杨云友(小旦),杭州贫女
林天素(小旦),福建名妓
杨象夏(净),穷秀才
是空(净),原为匪徒,后出家
黄天监(丑)
翡翠(小旦),丫鬟
妙香(小旦),丫鬟
江秋明(净),字怀一
刘香
债主(丑)
此剧有二序,一为范骧1659年(顺治已亥)作,一为黄媛介作。有跋,徐林鸿作。共有三十出:
在李渔的风情喜剧中,主角多为才子佳人,《意中缘》就着重刻画了杨、林两个极具个性魅力的女性形象。明末清初出现了很多才子佳人剧,主要从女子突破封建礼教,积极主动追求爱情和幸福的角度来塑造形象,具有一定的个性解放意识。李渔《意中缘》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并更突出表现女性的聪明才智、胆量见识,这是此剧超出一般才子佳人剧的地方。这与晚明心学不仅强调个性自由,也非常重视个人的智慧和胆识有关。而之所以这种思想会在两位女性身上展现,是因为李渔把女子也当做(男性)文人一样看待,认为男女在智慧胆识上是平等的。杨云友自豪地表白:“休将怯懦笑裙钗”,无疑是古代戏曲中描摹女性形象最为光彩的一笔。
杨云友与林天素两位女性的形象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她们是有才有貌的佳人。杨云友和林天素不仅姿容绝世,而且有着非凡的艺术才能。作者一再渲染两位女性的才学,颠覆了程朱理学以及俗世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昧观念。
最为独特之处是杨云友被是空所骗,以为真的是嫁给自己所钦慕的董其昌,心里非常高兴,但看到她没有因为贫家女的身份而妄自菲薄,而是自信地说自己”德貌俱堪配”,表现出相当的自尊自重,当她看到黄天监假冒的”董其昌”,不禁叫苦,没想到风流才子“董其昌”如此的粗鄙,丑陋。难得的是,杨云友没有仅悲叹了事,她很快就想到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剧中用一支“黄龙衮”和大段独白来刻画她此时的心理活动——杨云友觉察到这个“董其昌”很可疑,即使说相貌难看些,这是天生的没有办法,但不至于气质也猥琐。她当然没想到有人冒充董其昌,只是怀疑董其昌没有真才实学,所以准备先试试他再说。如果确有真才实学,相貌倒在其次;如果浪得虚名,她暗下决心就算死也决不与这样的俗人成亲。这一段心理刻画,写杨云友身处意料之外的情形下,不惊慌失措。而能快速谋划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了杨云友的智慧和见识。
《意中缘》的喜剧构成首先就表现为那些“坏人”的出乖或露丑,落个倒霉下场。例如是空,这个花和尚费尽心思要骗婚,把杨云友骗到了船上,可连面都不敢见,只好呆在一只小船上尾随其后。坏人出乖露丑制造喜剧效果在剧中比比皆是,以达到讽刺目的。第十四出“露丑”,杨云友想试探眼前的“董其昌”是否有真才实学,便以自己画的梅花请教。他找妙香帮忙,那知妙香故意让他出丑,早已躲了出去。他看云友在磨墨仿佛在磨自己的骨头,然后放声大哭,发出珍珠虽好却不如泪珠这般实用的滑稽说法。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描写黄的窘态,纤毫必至地揭露出丑角的心理。对其不学无术进行挖苦讽刺 ,形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除讽刺喜剧外,此剧还具有闹剧的性质与特点。中国戏曲的闹剧主要由丑角的插科打诨构成,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黄与是空两个主要丑角外,剧中随时穿插净、丑角的戏,营造闹剧气氛,最为常用的是类似儿戏的闹剧设置,如第十八出“入幕”,写林天素遭遇山贼吉凶难测,在最惊险的时节就设置闹剧来调剂气氛,作者在此处安排了丑、净的大段科诨,众山贼想办法试林天素的才学,而这些山贼是不会吟诗作赋的,于是:
(共坐想介)(净)有法子了,待我拿一件东西出来。(下,取大称上)
(众)这是一把称,怎么样试他?
(净)自古道,一字千斤,待我称它一称,看有多重,那里有字没字就知道了。
(丑)我有个法子极妙,也拿一件东西出来,(下,取索上)
(众)这是根绳子,要它何用?
(丑)我闻得人说,肚里有墨水的,就是好秀才。我如今吊他在树上,且看肚子里是否有墨水流出来。
这里处处体现他“一夫不笑是吾忧”的创作理念,达到了很高妙的喜剧效果。
李渔对戏曲创作十分看重“针线紧密”的“埋伏照应”。他说“编戏有如裁衣,其初则似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凑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所谓“针线”类似铺垫伏笔和前后照应,在戏曲传奇中,这样一种紧凑的衔接,环环相扣,就形成一种情节的链条。这些细致的埋伏照应、相互呼应给戏曲带来了引人入胜的“机趣”和情感碰撞,让人在戏中得到美的意蕴。
(一)埋伏:根据在场次中的明暗情节处理,可以看出明场与暗场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所谓暗场伏笔指在字里行间未直接透露给观众而在情节发展中逐渐呈现的情节。明场伏笔即是在观众熟知而剧中角色不知的情况下的情节。如第三出“毒饵”中,是空居心叵测,巧遇杨家债主索门逼债,伸手解囊的举动引起杨向夏的好感,也使得是空做媒成为可能。而杨云友的画中作诗也成为董思白在是空店看后认为是女子家贫卖生的依据。这一伏笔不知不觉,令人称妙。明场伏笔表现为:《意中缘》中,黄天鉴和妙香的出场都为情节的紧张发展埋下伏笔,而这人物的出场在观众的推理之内却在剧中角色的意料之外。二十八出“诳姻”中,林天素女扮男装求娶杨云友,“我倒要露些意思,藏在诗中,待她后来识破的时节,才好藉口。”为以后暴露身份后的辩解埋下伏笔,而这一情节也是观众已知而杨云友不知的。
(二)照应:语言的前后统一和情节的上承下接在本剧中随处可见。比如,平头寄扇一出,林天素吩咐她寄扇和询问江怀一两件事情,等想起来又回来是空店中与狐疑的董陈江相遇,促成了“先订”一折的情节发展。又如对杨云友两次婚姻情节的设计,第一次是是空和尚说媒,第二次是道姑说媒,第一次是娶亲送京,第二次也是娶亲送京,这就为第二次说媒的失败寻到依据。真真假假,假假不定。
清代中篇白话才子佳人小说,十二回。现存悦花楼藏板本,书名为《新刊意中缘》。题“南陵居士戏蝶逸人编次”,“松竹草庐爱月主人评阅”。每页八行,每行二十字。此书孙目未著录,作者姓名与创作刊刻期不详。无序、跋、总目、图像。书牌三竖栏,右栏偏上方镌“新锓”,中栏题“意中缘”,左栏编下方镌“悦花楼藏板”。正文卷端题“新刊意中缘”。半叶八行,行二十字。故事写的也是董其昌杨云友等人之事。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
川剧最早由名鼓师杨吉亭改编,原分上中下三本,是川剧中的一个传统节目。民国初年川剧“长乐班”演出本剧。后来留传给了“三庆会”,由唐广体,蒋润堂,刘芷美等担任剧中几位主要角色。“三庆会”散后,此剧也就不常演出了。1955年前后,周企何改编成为弹戏,主题有很大变动。
中国评剧院演出的同名评剧《意中缘》,2013年电视剧《上错花轿之三嫁奇缘》也改编自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