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8 15:54
文艺复兴美术,指欧洲14—16世纪首先发生在意大利,随后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以人文主义、复兴古典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美术运动。其历史可以分为开端、早期、盛期、晚期四个阶段。其中心在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意大利城市,代表人物有乔托、多纳太罗、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丢勒等人。文艺复兴美术在建筑、雕塑、绘画等领域都取得极高的成就,为后世树立典范。写实是文艺复兴区别于前代的风格特征。
文艺复兴美术,指欧洲14—16世纪首先发生在意大利,随后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以人文主义、复兴古典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美术运动。
文艺复兴专指14世纪至16世纪之间从意大利产生并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古典文化复兴运动,同时也被视为近代(Modern Age)历史阶段的一部分,区别于中世纪和现代。
在欧洲语言中,作为历史概念的Renaissance(文艺复兴)产生于法语,通常人们认为该词源于意大利语中的rinascita(再生、复兴)一词,指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在经历中世纪将近一千年的衰退之后的重新复兴。最初这个词仅在其字面意思上被瓦萨里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用来指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文化上的复古运动,用来区别此前粗陋无文的落后时代。19世纪中叶,法国历史学家米什莱(Jules Michelet)在其著作中,最先使用大写的Renaissance一词,来表示历史上一个有别于古代、中世纪的,复兴古代文化,并具有特别精神状态的近代(Modern)阶段。稍后,布克哈特提出以“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即人类精神的觉醒才是这种古典文化复兴的内在驱动。他指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根本因素并非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近代精神的觉醒和发展,它使意大利人最先变成近代人,率先跨入了近代。文艺复兴成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传统的文艺复兴仅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组成部分。“文艺复兴”一词早在1837年就出现在汉语刊物中,20世纪初,中国学者以文艺复兴、古学复兴、文艺复古、文艺再生等不同表述方式翻译西文的“Renaissance”,20世纪20年代初期,丰子恺,蒋百里等人的著述引发了中国学术界对文艺复兴概念的关注。
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即所谓“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致力于研究修辞、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术等领域,在面对古典遗产的时候,不再像中世纪人那样将“神”视为唯一的目的和一切活动的最终归宿,而对人的价值和局限性充满了兴趣。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在大量十四行诗中歌颂了爱情,而且还在书信中记录了自己登山揽胜的心路历程,他的文学创作被视为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萨卢塔蒂(Coluccio Salutati)和布鲁尼(Leonardo Bruni)以古代典故解释当代历史赞颂佛罗伦萨的政治、文化与人民;乔瓦尼·皮科·德拉·米兰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在《论人的尊严》中则宣告人超越一切存在物的崇高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人文主义并不被文艺复时期的人视为与基督教信仰相左的观点,许多学者都试图借助古典资源将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信仰统一起来,例如费奇诺(Marsilio Ficino)和兰迪诺(Cristoforo Landino)。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各国宫廷和教会内也有众多人文主义的支持者。
文艺复兴美术发生的社会和思想条件包括:中世纪晚期君权和教权斗争导致部分地区拥有相对独立或自治的政治地位,东西方贸易刺激下工商业城市的经济繁荣,对古典文化的热衷和效仿,由于瘟疫、战争、探险等因素导致的道德与信仰的变化以及人文主义的兴起。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起源和中心,而美术又是文艺复兴成就最突出的领域。这一时期在意大利产生了将建筑、雕塑、绘画视为自由艺术的观念;艺术家赢得社会的普遍尊重,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伟大的艺术家享誉各国;王公、教会、富商慷慨赞助艺术活动,出现了以美第奇家族为代表的艺术赞助人。因此美术成为理解文艺复兴的重要视角。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美术史可以划分为开端(14世纪)、早期(15世纪)、盛期(15世纪末—1527)、晚期(1527年之后,又被称为“样式主义”)四个阶段;从地域上来看,它又包含了佛罗伦萨(托斯卡纳)、罗马、威尼斯、米兰(伦巴第)、翁布里亚、帕尔马等不同地方流派。在意大利之外,尼德兰、法国、德意志、西班牙、英国、奥地利、波希米亚等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都不同程度表现出类似的历史进程,其中,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的文艺复兴又被统称为“北方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美术的观念、技术和媒材都与中世纪有很大区别。文艺复兴的建筑逐渐摆脱中世纪哥特式风格,建筑师以更符合古典原则的半圆拱和柱式代替纤细尖拱和墩柱与束柱,用更为庄重、冷静、匀称的立面取代布满尖塔和飞撑的外形。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被学者奉为经典,遍布各地的古罗马建筑遗址成为建筑师考察、测量和模仿的范例。雕塑家和画家都以表现真实的视觉感受、模仿自然作为学习训练的重要手段。古代制作大型骑马像、裸体人像的传统得到了复兴,浮雕更注重突出中心、强化叙事,表现逼真的空间透视。为了实现在平面上再现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阿尔贝蒂(Leo Battista Alberti)对艺术家的线性透视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则发明通过光影过渡塑造形体的渐隐法(sfumato),他亲自解剖人体,获得了人体结构和机能的基本知识。15世纪佛罗伦萨画家以湿壁画方式创作大量教堂壁画;而在北方,凡艾克(Van Eyck)兄弟最早使用油作为调色介质,开创了现代油画的技法,这种技法被安托内洛·达·墨西拿(Antonello da Messina)传入意大利,介绍给威尼斯画家贝里尼(Bellini)兄弟。虽然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两地画派分别发展出对素描和色彩的偏好,但艺术家又都认可模仿并真实再现自然的原则,整体而言,文艺复兴美术的写实能力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美术。
早在13世纪后半期,意大利中部的比萨和佛罗伦萨首先出现艺术的新风格,古典艺术和拜占庭艺术启发当地艺术家逐渐摆脱中世纪千篇一律的僵硬姿态和扁平风格表现真实的人体和空间。雕塑家尼古拉·皮萨诺(Nicola Pisano)和画家乔托(Giotto di Bondone)是这一时期的代表。1260年,尼古拉·皮萨诺完成的比萨洗礼堂布道坛,这是一件仿效古罗马石棺浮雕的杰出作品,人物的身体和服饰充满体量感,而装饰柱头的赫克勒斯雕像则是中世纪以后最早出现的优美裸体人像。在绘画领域中,拜占庭艺术的影响持续不断,契马布埃(Cimabue,本名Cenni di Pepo)被视为第一个摆脱拜占庭风格的近代意大利画家,他开始在画面中探索表达深度空间的方法,据说,他是乔托的老师。乔托的艺术具有鲜明的写实倾向,他在宗教主题的作品中描绘世俗生活场景,使用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表现景深与与人体的体积,其代表作品为约1305年绘制的帕多瓦的阿雷那礼拜堂(又名斯克罗维尼礼拜堂)壁画。乔托以其作品出色的写实能力和对人的杰出描绘被称为西方绘画艺术之父。13世纪末,佛罗伦萨、锡耶纳、威尼斯作为商业共和国的中心不仅聚集了大量财富,而且有广泛的国际联系,这些地方兴建大教堂和市政厅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工程极大刺激了本地艺术家的竞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
14世纪中叶的瘟疫大流行和教会迁往阿维尼翁造成的分裂与对立中断了已经开始的古典复兴的脚步,导致使得文艺复兴的进程直到14世纪晚期才重新恢复。佛罗伦萨人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自况,怀着极高的热情和信念展开各类公共建设和美化的竞赛。佛罗伦萨洗礼堂青铜大门竞赛(1401年)、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竞赛(1418年)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从全体艺术家中选取最杰出的优胜者,这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当时人的爱国主义、荣誉感与竞争意识,极大刺激了艺术技艺的完善。而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古典理论和古代艺术范本起到了极大作用。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研究罗马的古典遗迹,完成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孤儿收容院(1421年始建)和圣十字教堂的帕奇礼拜堂(1442年始建)等。这些建筑采用了带有强烈的古罗马特征,以严格、匀称的比例规定柱式、半圆拱、檐部的尺寸以取得开阔,和谐的效果,开创了文艺复兴建筑风格。雕塑家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在洗礼堂青铜大门竞赛中以精湛的铸造技艺获胜,他先后为洗礼堂完成北门(1403-1424年)和东门(1425-1452年),后者被米开朗基罗誉为天堂之门。在吉贝尔蒂的工作室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雕塑家。多纳太罗(Donato di Niccolò di Betto Bardi)曾与布鲁内莱斯基一起前往罗马研究古代艺术,他潜心研究人体比例,将15世纪雕塑推到了新的高度。他制作了古典时代结束之后第一件独立的裸体雕像《大卫》(15世纪20—60年代),他的《加塔梅拉塔骑马像》(1445-1450年)复兴了古代大型骑马像的传统。绘画在马萨乔(Masaccio,本名Tommaso di Ser Giovanni di Simone)的手中呈现出全新面貌,在这位画家短暂的一生中,真实的空间感和坚实的人体在准确的透视中得到表现,例如:他为佛罗伦萨新圣母教堂绘制的《圣三位一体》(约1425年)和为加尔默罗会圣母教堂绘制的布兰卡齐礼拜堂壁画(约1427年)。在此基础之上,艺术理论家、建筑师阿尔贝蒂在著作《论绘画》(1435)中对线性透视进行了理论说明,并依据绘画叙事功能提出历史画理论,他还依据古代建筑理论撰写了《论建筑》(1452)。15世纪下半叶,佛罗伦萨政治权利逐渐落入美第奇家族的掌控,这个家族的几代人都热衷艺术赞助,支持学术,在他们的慷慨支持之下,佛罗伦萨艺术蔚为大观,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画派。安杰利科修士(Fra Angelico)在保持宗教主题绘画的虔敬性基础上融合了透视和写实手法;乌切洛(Paolo Uccelo)则将国际哥特风格与线性透视原则结合起来。菲利波·利皮(Filppo Lippi)、卡斯塔尼奥(Andrea del Castagno)、波拉尤奥洛(Antonio del Pollaiuolo)、委罗基奥(Andrea Verrocchio)、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吉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等人也是佛罗伦萨画派杰出的代表,他们虽然艺术风格各有特色,但都注重空间透视和人体塑造,善用素描,这成为佛罗伦萨画派的的特色之一。在佛罗伦萨以外,圣墓镇画家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佩鲁贾画家佩鲁吉诺(Pietro Perugino)、曼图亚画家曼泰尼亚(Andrea del Mantegna)都为地方画派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这些地方画派中,贝利尼父子所代表的威尼斯画派别具特色,成为意大利最先掌握油画技法的画派。
1494年,美第奇家族遭到放逐,预示着文艺复兴历史将要进入新阶段。此时的意大利变得日益动荡不安,经济停滞,城市共和政治难以维持,外国武力入侵频繁。文艺复兴美术的最高峰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佛罗伦萨画派失去了此前在艺术中的中心地位,同时,罗马、米兰、威尼斯这些地方也都形成了极高水准的地方流派。这一时期,由于多位教皇将恢复古代罗马的辉煌视为己任,大力资助艺术,使得罗马成为新的艺术中心。达·芬奇、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和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三人分别在绘画、雕塑和建筑领域中取得了无人能比的成就。前两位都是佛罗伦萨艺术家,拉斐尔虽然是乌尔比诺人,但是他通过向佛罗伦萨画家学习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三位艺术家的活动范围都不限于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主要活动于罗马,达·芬奇则主要在米兰和法国工作,他们的艺术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代表了意大利的民族成就。达·芬奇以科学的态度研究自然,并将自己的成果运用在绘画、雕塑和机械设计等方面。他在《最后的晚餐》(1495-1498年)中将透视法、故事叙述、人物塑造等因素完美结合在一起,然而过于大胆尝试新材料使得这件作品未能经受时间考验,损坏严重。他的《蒙娜丽莎》(1503-1516年)也超出一般肖像的意义,成为渐隐法和风景描绘的经典。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1504年)代表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古典复兴的真正高峰,歌颂了佛罗伦萨共和国不畏强敌的独立精神。他受教皇委托完成的西斯廷天顶画(1508-1512年)被视为人体塑造的典范,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在罗马完成大量作品,还包括《朱利乌斯二世陵墓》(1505—1545年)《最后的审判》(1539-1541年),晚年还曾经负责圣彼得大教堂的修建工作,设计了教堂巨大的穹顶,对后世影响深远。米开朗基罗以其漫长的创作生涯和全面的艺术才能受到时人的尊重,被称为艺术之神。拉斐尔长于博采众长,他先后向佩鲁吉诺、巴托洛梅奥修士(Fra Bartolomeo)、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学习,最终在罗马绘制教皇宫壁画的时候形成了典雅、均衡、宏大、自然的风格,其签字厅中的《圣典辩论》(1508-1510年)《雅典学派》(1508-1511年)被视为绘画艺术最高的典范。拉斐尔为众多赞助人完成大量绘画作品,他的圣母像、肖像画和宗教题材绘画都极为成功。除此之外,他还曾经提议保护罗马古迹,在米开朗基罗之前担任过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盛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还有建筑师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画家巴托洛梅奥修士、安德烈亚·德尔·萨尔托(Andrea del Sarto)。在佛罗伦萨与罗马之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善于表现明暗光影的帕尔马画家科雷乔(Antonio Allegri da Correggio),以及以色彩著称的威尼斯画派的乔尔乔内(Giorgione)与提香(Tiziano Vecelli)。
盛期文艺复兴的结束与罗马失去艺术创作中心地位有关。达芬奇、拉斐尔等杰出人物在16世纪20年代先后去世;152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进攻意大利的时候军队哗变,叛军攻占罗马,大肆破坏抢劫,教皇遭到围困不得不付出大量赎金,此事件被称为“罗马之劫”。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艺术家遇害或失去了赞助来源,更多的人逃离罗马前往其他地方谋生,这一连串的事件导致了文艺复兴盛期的结束和文艺复兴晚期的阶段的开始。
晚期文艺复兴美术带有强烈的样式主义(Mannerism)特征,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模仿达芬奇、安德烈亚·德尔·萨尔托、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科勒乔等大师作品的手法样式,但他们只追求风格形式而放弃了对理想美的追求,将追求新奇怪异视为艺术创新而走向程式化和怪诞化的方向。样式主义最早于1515—1520年间在佛罗伦萨萌发,16世纪中期及后期甚为流行,代表者有蓬托尔莫(Pontormo,原名Jacopo Carucci)、罗索·菲奥伦蒂诺(Rosso Fiorentino)、帕米贾尼诺(Parmigianino,原名Girolamo Francesco Maria Mazzola,图11)、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普里马蒂乔(Francesco Primaticcio)、布龙齐诺(Bronzino,原名Agnolo di Cosimo)、瓦萨里(Giorgio Vasari)、詹博洛尼亚(Giambologna,原名Giovanni da Bologna)等。样式主义在16世纪中下叶成为一种国际样式,在法国、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英国、佛兰德斯、尼德兰等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其影响,这说明此时意大利与欧洲其他地区继续保持了相当紧密的艺术交往,意大利艺术仍然引领着整个欧洲艺术发展的方向。但样式主义的产生反映出意大利16世纪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危机改变了15世纪以来人文主义者的乐观和理想主义心态,重新掌控意大利政治的贵族宫廷成为了艺术赞助的主要力量。针对样式主义的流行,艺术家不断探索理想的艺术,它对16世纪末兴起的折衷主义、自然主义和巴洛克等美术风格都产生了影响。
在讨论欧洲以外的文艺复兴时通常还会提到“北方文艺复兴”这个概念,这通常指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国家和地区的文艺复兴,与山南的意大利相对。
1、尼德兰
14—15世纪,西欧北部工商业最发达地区是尼德兰。它有繁荣的城市,其中尤以布鲁日的纺织业和安特卫普的国际贸易业最为昌盛,安特卫普从1460年起建立了欧洲第1个股票市场。在政治上,尼德兰在15世纪初期和中期一直是勃艮第公爵的领土,与勃艮第的首府第戎联系密切;15世纪末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通过一系列政治联姻先后取得了尼德兰和西班牙的统治权,因此随后当查理五世(Charles V)成为神圣罗马皇帝和西班牙国王的时候,尼德兰成为16世纪建立在意大利、德意志、奥地利和西班牙之间复杂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网络中的一环。虽然如此,尼德兰城市仍保持着一定的自治权利,文艺复兴文化艺术也在此萌芽发展。15、16世纪尼德兰美术是文艺复兴美术的重要部分。14世纪末15世纪初尼德兰艺术受到意大利艺术中人文主义和写实风格的影响,逐渐摆脱了流行于各国的晚期哥特式风格。写实主义首先在国际哥特式风格的雕塑家施吕特尔(Claus Sluter)的《摩西井》(1395-1403年)以及林堡兄弟(Limbourg brothers)制作的《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插图(1412—1416年)中呈现出来。画家康平(Robert Campin)和凡艾克兄弟(Van Eyck)最先在木板绘画中使用油画技法,从此开创了现代油画。油料的融合性和慢干的特点易于表现连续的色阶变化,产生比以往更为丰富的艺术效果,还方便修改。因此15世纪尼德兰美术表现出细节精确、色彩鲜艳的特点,艺术家通过大量的细节构建复杂的象征系统,将写实手法和宗教象征结合起来。康平、凡艾克兄弟和维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作品成为15世纪上半叶尼德兰绘画的典范,其风格被梅姆灵(Hans Memling)、胡斯(Hugo van der Goes)、博斯(Hieronymous Bosch)等画家所效仿,影响远及西班牙、德意志、意大利。
16世纪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此时的特点是意大利的影响加强,戈萨尔特(Jan Gossaert,绰号马比斯[Mabuse])、斯科雷尔(Jan van Scorel)等人着意追摹罗马的米开朗基罗或拉斐尔画派的形式语言,热衷于使用透视法和表现人体,因此有罗马主义或罗马派之称。他们在传播意大利艺术和人文主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帕蒂尼尔(Joachim Patinir)在风景画领域,阿尔岑(Pieter Aertsen)在静物画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16世纪尼德兰美术集大成者是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他学识丰富,继承博斯等前辈尼德兰画家的传统,并游历意大利,博采众长,尤其善于描绘农民生活和自然风景。代表作《雪中猎人》(又名《狩猎归来》,1565年)杰作如《绞刑架下的舞蹈》(又名《绞架上之鹊》),就是这样一件将风俗与风景巧妙结合的作品。
2、法国
法国文艺复兴美术在15世纪深受尼德兰风格影响,代表性画家有富凯(Jean Fouquet)等人。16世纪,法国军队几度入侵意大利,并长期占领米兰等地,朝野上下皆和意大利接触密切,达·芬奇等艺术大师也被邀赴法工作,从而促成了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涨。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热衷于意大利风格,邀请意大利艺术家罗索、切利尼、普利马蒂乔等人装饰枫丹白露宫,法国样式主义的枫丹白露派。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决定改造巴黎卢浮宫,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样式取代旧有的哥特风格,这座宫殿直到亨利二世时期才开工。建筑师莱斯科(Pierre Lescot)主持修建了方形庭院西翼南侧楼房,雕塑家古戎(Jean Goujon)为此处建筑三层的外墙制作了大量精美的装饰浮雕。卢浮宫成为日后为法国的古典风格建的范本之一。
3、德意志
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处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帝国皇帝也是意大利的君主,曾多次率军进入意大利,因此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也相当密切。德国是现代印刷术的起源地,出版业从一开始就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成为传播观念和图像的重要媒介。大部分德意志艺术家都将游历意大利视为学习艺术的重要经历。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为了修缮罗马城大兴土木,曾经派人前往德意志售卖赎罪券筹措资金,并最终引发了导致新教改革的抗议。在德意志画坛中最著名的有丢勒(Albrecht Dürer)、格吕内瓦尔德(Matthias Grünewald)、老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小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和阿尔特多费尔(Albrecht Altdorfer)。丢勒、荷尔拜因等画家不仅长于架上艺术,而且擅长版画。
4、英国
英国文艺复兴美术始于16世纪。在建筑中表现为从都铎风格向伊丽莎白风格的发展。英国的文艺复兴绘画受德意志艺术家荷尔拜因影响甚大,他两次来英工作(1526—1528、1532—1543年),为王室及贵族绘制大量肖像,作品广受欢迎。尼德兰绘画的细节特征通过荷尔拜因影响到希利亚德(Nicholas Hilliard)的袖珍肖像。但其作品小巧玲珑,色彩艳丽,又显示出法国枫丹白露画派的特点。
5、西班牙
在发现新大陆之后,西班牙从美洲辽阔的殖民地获取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强国,西班牙王室通过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联姻而与德意志、尼德兰、意大利同处在神圣罗马帝国之中,因此深受上述地方的文化影响。西班牙绘画的主要代表是出生于希腊的格列柯(El Greco,原名Domenikos Theotokopoulos)。国王菲利普二世在马德里城外修建埃斯科里亚尔宫(1563年始建),建筑以对称式布局将庞大王宫、教堂与修道院建筑群规划在一起,整齐划一、浩大严谨,显示出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这座宫殿的建筑师包蒂斯塔(Juan Bautista de Toledo)与埃雷拉(Juan de Herrere)。
尼古拉·皮萨诺,比萨洗礼堂布道坛,1260年
乔托,帕多瓦阿雷那礼拜堂(斯克罗维尼礼拜堂),1305-1306年
布鲁内莱斯基,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1420-1436年
吉贝尔蒂,佛罗伦萨洗礼堂东门(“天堂之门”),1425—1452年,青铜镀金,高4.57米,
多纳太罗,《加塔梅拉塔骑马像》,1445-1450年,青铜,约3.35x3.96米,帕多瓦圣徒广场
马萨乔,《圣三位一体》,约1425年,湿壁画,6.67x3.17米,佛罗伦萨新圣母教堂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1495-1498年,油彩和蛋彩混合材料壁画,4.6x8.8米,米兰感恩圣母修道院
米开朗基罗,《大卫》,1501—1504年,大理石,高4.09米,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美术馆
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天顶画》,1508-1512年,湿壁画,罗马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
拉斐尔,《雅典学派》,1508-1511年,湿壁画,5.50x7.70米,罗马梵蒂冈教皇宫签字厅
帕米贾尼诺,《圣母子和天使》(《长颈圣母》),1534-1540年,木板油画,2.19x1.35米,乌菲奇美术馆
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1434年,木板油画,83.8x57.2厘米,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莱斯科,卢浮宫方形庭院西翼南侧立面,1546年始建
文艺复兴作为欧洲近代历史的开端,与基督教的中世纪形成鲜明对比。它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文艺复兴的美术主要的特点表现为古典主义和写实主义,它在建筑、雕塑、绘画等各种艺术门类中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但另一方面,过分夸大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对立,脱离宗教文化看待文艺复兴美术又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个时候欧洲社会的基本意识形态还是基督教的,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关注的主要是在基督教教义范围内表现世俗与人性,他们将人的价值理解为宗教神圣性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