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0 12:12
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 (W. W. Sm.) Melch.)是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幼枝无毛,褐色,一年生枝淡棕色;顶芽有稀疏柔毛或近无毛,芽鳞边缘具睫毛。叶革质或薄革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具钝尖头,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缘疏生锯齿或波状圆齿,叶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无毛;叶柄无毛。花单生或2-3(-5)朵簇生叶腋,白色;花梗向上增粗,无毛;小苞片2-3(-4),早落;萼片5,革质,卵圆形;花瓣7-11枚,倒卵形或阔椭圆形,先端圆形,内轮花瓣基部连合。蒴果扁球形,5室,每室有种子2颗,果皮薄;种子半球形,褐色,无毛。
1917年,英国植物学家W.W.Smith以大理感通寺的茶树为模式植物,将其定名为茶属大理茶,并命名为Thea taliensis (W.W.Smith),1925年德国植物学家Melchior把大理茶修订为山茶属的一个种,故其拉丁名Camellia taliensis (W.W.Smith) Melchior一直被沿用至今。
大理茶的外部形态有较大幅度的变异,作为分类依据的形态特征均不稳定,不同产地的标本曾被鉴定为若干分布区局限的“新种”。例如:滇缅茶(Camellia irrowadiensis Barua)(1956),五柱茶(Camellia pentastyla H.T.Zhang)(1981),大苞茶(Camellia grandibracteata H.T.Chang et al)(1984),五苞茶(Camellia quinquebracteata H.T.Zhang)(1987),昌宁茶(Camellia changningensis F.C.Zhang et al.)(1990)等。早年也曾将其误认作茶科的大头茶属植物,称为云南大头茶[Gordonia yunnanensis(Hu)H.L.Li(1944)=Polyspora yunnanensis Hu(1938)](张宏达,1981,1984;闵天禄,1992)。
灌木或小乔木,高2-8米;幼枝无毛,褐色,一年生枝淡棕色;顶芽有稀疏柔毛或近无毛,芽鳞边缘具睫毛。叶革质或薄革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8.5-15厘米,宽3-5.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具钝尖头,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缘疏生锯齿或波状圆齿,叶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中脉淡黄色,两面突起,侧脉7-8对,纤细,两面略突;叶柄长5-10毫米,无毛。
花单生或2-3(-5)朵簇生叶腋,白色,径约5厘米;花梗长约1厘米,向上增粗,无毛;小苞片2-3(-4),早落;萼片5,革质,卵圆形,长3-4毫米,宽4-6毫米,外面无毛,里面被细绢毛,边缘具睫毛,宿存;花瓣7-11枚,倒卵形或阔椭圆形,长1.5-3.5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形,内轮花瓣基部连合;雄蕊长约2厘米,外轮花丝下部1/3合生;子房扁球形,密被绒毛,5室,花柱长约2厘米,无毛或近基部被绒毛,先端5浅裂或5深裂。蒴果扁球形,径约5厘米,高约3厘米,5室,每室有种子2颗,果皮薄,厚1.5-2毫米;种子半球形,长1.5-1.8厘米,褐色,无毛。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9-10月。
大理茶的形态特征与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十分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树体高大,顶芽、幼枝及叶片均无毛,叶片光滑,花柱5裂,子房被绒毛。
生于海拔1300-2400(-2700)米的林下或沟谷灌丛中。在中国云南,大理茶位于横断山脉澜沧江中段至伊洛瓦底江流域,海拔1500-2400米的中山地带,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之一。
分布于中国云南(瑞丽、潞西、龙陵、梁河、昌宁、镇康、永德、凤庆、景东、大理、漾濞、元江);缅甸北部、泰国北部也有分布。
现存的大理茶野生群落已不多见,近2008年在古茶资源调查中陆续有所发现,均呈岛屿状间断分布。例如:临沧市南美乡及班东大雪山;双江县勐库大雪山、邦骂雪山、帮木大箐、大浪坝箐、柒麻林后山;耿马县大浪坝、大青山、大兴;沧源县大黑山、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永德县大雪山、棠梨山;云县大宗山、黄竹箐、大丙山;凤庆县古墨、大尖山、羊头山、四十八道河、琼岳、三岔河柏木、万明山;镇康县大树王山、包包寨等地。澜沧江东岸的哀牢山保护区亦有野生大理茶群落的分布,如:镇源千家寨、猴子箐、桃子箐等。此外,在中缅交界地区的缅甸东北部亚热带山区亦有零星分布。
大理茶可以用组织培养进行繁殖。
花黄白色,具香味;叶革质,暗绿光亮,树形美观。大理茶作为茶的重要野生近缘种,它不仅是茶树资源的重要是组成部分,还参与栽培茶树的驯化过程。大理茶的化学成分与栽培茶树十分接近,大理茶富含咖啡因和茶多酚,是化学成分与栽培茶树较为接近的野生型茶组植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5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