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12 21:35
慈姥山原名鼓吹山,亦称慈母山。因古时居江中,四面环水,积石为壁,故亦称慈姥矶。又因远望其山,形似猫卧,土人遂称之猫子山。
旧志记载:“慈姥山上产竹,堪为箫管,属乐府,名为鼓吹山。”慈姥山得名于南北朝时期。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苦读,累岁不还,其母劝其返宫,太子执意不从,信手将一双竹筷插入土中,表示竹筷如能长成竹子,即随母而归。因母爱真挚,感动天皇玉帝,片刻间,筷子果真长成竹子,后人便将此山所产竹子叫做慈姥竹或慈母竹,鼓吹山也因此改名为慈姥山或慈母山。后人吟诗赞曰:“皇母适江左,拥子喜且哭;母爱动天地,插筷长成竹。”慈姥山所产的慈姥竹,体圆节疏,是专供宫廷作箫管之用的一种贡品。用此竹制作的竹箫异于众处。西汉辞赋家王褒在《洞箫赋》中把这种竹箫的音韵效果写得有声有色:听其巨音,苦慈父之畜子;其妙声,苦孝子之事父;其仁声,苦凯风纷披。
千百年来,慈姥竹曾为许多文人名士所景慕吟颂。梁吴均,宋沈括,明周忱等,都有题咏慈姥竹的诗作。唐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著名的《姑孰十咏》中曾写下《慈姥竹》一诗:“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把慈姥竹箫管之乐比作“龙吟”、“凤曲”,为后人交口传诵。可惜的是,慈姥竹今已绝生。 慈姥山积石临江,崖壁峻绝,为舟楫避风之所。北面不远处有一港,名和尚港,相传楚僧真定见矶头浪涌,以杖锡开河于矶后,故名。今和尚港柳树成荫,港前有一木桥,名吊星桥,横跨两岸。村落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派水乡景色。巅峰临江处昔有昭明太子读书阁,又称昭明太子读书台,始建于南朝,为一座三层古雅楼阁。另有丁兰庙、弥陀寺等古迹,今均废不存。山崖险处原有一3米多高的石碑,上刻有“北润州上元界,南宣州当涂界”字样。此碑可能立于唐代,今亦不存。登顶俯视,唯见大江前横,渡轮如梭;万顷田畴,阡陌纵横。对岸乌江霸王祠遥相对峙,下游古镇江宁隐约可见。山南工厂成群,楼房林立,湖泊、苗圃,点缀其间。
陆游与慈姥山
陆游《入蜀记》:慈姥矶,矶之尤?绝峭立者。徐师川有慈姥矶诗序云:“矶与望夫石相望,正可为的对。”而诗人未尝挂齿牙,故其诗云:“离鸾只说闺中恨,舐犊谁知目下情。”然梅圣俞护母归宛陵,发长芦江口诗云:“南国山川都不改,伤心慈姥旧时矶。”师川偶忘之耳。
李白慈姥竹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