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单纯性咽炎

更新时间:2024-10-11 21:48

慢性单纯性咽炎,是一种涉及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慢性炎症病变,常与上呼吸道的慢性炎症病变相联系。主要表现为咽部黏膜的长期充血、黏液腺的过度分泌以及黏膜下纤维及淋巴组织的增生。咽炎的发病因素包括急性咽炎的持续发作、邻近组织或器官的慢性炎症、过敏性反应、全身慢性疾病、心理应激以及环境及生活习惯因素如吸烟、饮酒和嗜食刺激性食物等。

病因

慢性单纯性咽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分为感染性因素及非感染性因素两大类。

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及精神心理因素等也与慢性单纯性咽炎的发病息息相关。

发病原因

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导致的慢性迁延性炎症,多与A组链球菌感染或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

邻近组织器官慢性炎症性刺激,如慢性鼻窦炎、鼻咽部的炎症、鼻后滴漏综合征等,其炎性分泌物可经鼻咽部流至咽后壁并刺激黏膜;另外,慢性扁桃体炎小儿腺样体肥大龋齿及其他口腔问题亦可引起咽部的慢性炎症刺激。

咽部局部微生物的不平衡及菌群紊乱可使呼吸道内条件致病菌成为优势种群,从而引起咽部炎症。

咽喉反流、胃食管反流等可致胃内容物向上反流至咽部,致咽部黏膜反复受到胃酸刺激,从而引起咽部黏膜慢性炎症。

过敏性因素,如吸入性致敏原(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真菌孢子等)、食物性过敏原等,其引起的变态反应与部分慢性咽炎相关。

部分慢性病:如贫血消化不良、心血管病变、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及肝肾疾病等可引发此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长期张口呼吸可引起咽部黏膜过度干燥,同时气道阻塞及塌陷可引起胸腔高负压,引发胃食管反流等症状,进而刺激咽部黏膜。

精神、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可致自主神经及内分泌紊乱引起各类咽部不适症状。

诱发因素

如长期吸烟、过量饮酒,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大气粉尘、有害理化物质的刺激均可刺激咽部黏膜。

如教师、歌唱家等长期过度用嗓的人群好发此病。

症状

慢性单纯性咽炎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多以局部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各类咽部不适,如咽干、咽痒及咽部异物感等,常伴有刺激性咳嗽及咽部分泌物不易咳出等。

典型症状

主要表现为咽部不适,如咽干、咽痒,咽异物感、梗阻感及刺激感等,一般无明显疼痛;因慢性炎症常伴随腺体分泌亢进,多数人还会感到咽分泌物增加,出现恶心、刺激性咳嗽、分泌物不易咳出等表现。

伴随症状

频繁或剧烈咳嗽时可致咽部黏膜损伤,患者可出现咳出分泌物中带少量血丝的现象;部分严重患者可感到轻度吞咽疼痛或者不适感。

就医

当出现咽干、咽部异物感等咽部症状经久不愈或影响生活质量时,需及时就诊。

医生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及咽喉部检查情况,在排除与该病有类似表现的其他疾病后,可确诊该病。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呼吸内科

相关检查

咽部检查为主,检查可见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色暗红,咽后壁可见少量黏性分泌物附着;口腔后端的悬雍垂(俗称“小舌头”)黏膜轻度水肿伴增宽,可表现为表面凹凸不平、膨大伴形状弯曲似蚯蚓,故称“蚯蚓状下垂”。

如咽部症状不典型,必要时需进行鼻内镜检查及纤维喉镜检查,以排除鼻咽部及喉部病变引起的咽部症状。

如咽部症状与检查不符,必要时需进行颈部超声检查,以排除颈部肿瘤性病变及甲状腺病变。

如有明显的吞咽困难或疼痛不适感,需进行颈段食道CT检查或者食道镜检查,以排除食道疾病。

鉴别诊断

如发生在舌根部或扁桃体的肿瘤,早期症状与慢性单纯性咽炎相似,一般通过咽部检查即可排除。

即茎突发育过长或者方位及形态异常引起的咽部疼痛及不适感,与慢性单纯性咽炎症状不易区分。该病一般多为单侧发病,通过X线、CT检查可鉴别。

多表现为咽部不适及胸骨后压迫感,后期会出现吞咽困难。必要时需进行食道镜或食道CT以排除。

肺结核咽结核等,也可出现咽部不适感,需进行结核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慢性单纯性咽炎病程长、不易治愈。在病因明确时,医生会及时予以对因治疗;若无明确病因,医生则会积极予以对症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的疗效,降低复发率。

需要注意的是,该病虽然是慢性炎症性病变,但不推荐常规抗生素治疗,抗生素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有复方硼砂溶液、呋喃西林液、2%硼酸液。

常用药物有碘含片、薄荷含片、银黄含片、西瓜霜含片、咽喉片等。

常用药物有六神丸金嗓清音丸等。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慢性单纯性咽炎属阴虚火旺、虚火上扰所致的咽喉失养,故应滋阴降火、养阴利咽,辅以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患者于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后,可遵中医师医嘱依不同症状用各类中药方剂进行调理,或者选用中成药丸剂、含片等治疗。

常见的有效中药成分有:金银花甘草薄荷西瓜霜麦冬桔梗等。

预后

慢性单纯性咽炎好发于成年人,病程多较长。虽然药物及病因治疗可不同程度缓解症状,且多数患者症状可明显减轻,但该病不易治愈。

并发症

该病无明显并发症。

预防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