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光大师

更新时间:2021-09-22 11:12

慧光大师(487年-536年),长卢(今河北定州)人。是中国佛教律宗的奠基人。曾任少林寺住持,在佛学、教理和禅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造《四分律疏》,弘《四分律》分通大乘之说。

人物生平

慧光俗姓杨,定州长庐(今河北定县)人。13岁时随父入洛阳,因灵巧聪明,受到来自天竺的著名禅师佛陀扇多的赏识,劝令出家。于是慧光便从佛陀禅师受三归,不久又从之剃度,学习诵经。在学习中,慧光表现了惊人的天才,从未读过的经文,执卷一览,便如夙习,对经中的义理,且能旁通博引,穷究入微;口才又好,剧谈谲诡,常常出人意表。所以很快就能为人讲经,被人称赞为圣沙弥。胸怀宽广,器度灰宏,因讲经获得大量财物,毫不经意,都交给老师执掌,不久又都尽行散施给人。他的过人才智和磊落气节,受到佛陀禅师的肯定,认为他的作风诚为大士之行,又说“此沙弥非常人也”。

佛陀禅师根据慧光的气质,对他的学习进程作了精心的安排。禅师让慧光从律学入门,认为律是慧的基础,非智不奉。像慧光这样聪明异常而又豁达大度、不拘小节的人,如果不先学律,直接学习经论,那就必定会轻视戒纲,从而误入歧途,做出有损佛教发展的事来。因此,慧光年青时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律学的钻研上。

个人成就

在佛教的经、律、论三藏中,律部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晚。直到南北朝时,对律学的研究还处在起步不久的阶段。就中《四分律》的弘传又较《僧祗律》和《十诵律》为迟。在北方,北魏时行用的是《僧祗律》和《十诵律》。北魏孝文帝时代,始有法聪和尚在北台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始传授《四分律》,不过仅限于口授,未有文字著述。魏末又有道复律师宣传《四分律》,撰写了6卷疏文,但也只是科判条文,并非理论研究和分析之作。所以慧光研习律学,只能根据口传,条件是比较困难的。但他知难而进,首先广泛地听习律部,经过4年的刻苦努力,精通了《僧祗律》,升座开讲,听众云集;进而钻研《四分律》,写成律疏一百二十纸,成为我国《四分律学》的奠基之作。后世的《四分律》学者都把它奉为经典,常常引据其中的解释。

研究律学有了成果之后,慧光开始广泛学习经论。曾从著名学者辩公受业,进步之快,成就之大,在河北一带很受称誉。后来到洛阳搜求新学说,并研习南北各地的语言,都达到很深的造诣,为以后学术上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其时洛阳是北方佛教的中心,中外名僧荟萃,译经事业兴旺,佛学思想活跃。来自天竺的三藏大师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也先后来到洛阳,受到皇家的供养和礼重。永平元年(508年),宣武帝把这两位三藏大师及佛陀扇多禅师组织起来,配上精通义学的僧俗学者多人,着手翻译《十地经论》。起初由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主译,佛陀扇多传语,即把两位三藏说的梵文口译成汉语,其他学者作为助手。过了一段时间后,两位三藏之间发生了意见分歧,分开各译。助译者来自四面八方,方言各异,以致两种译本在文字表达上出现许多分歧,彼此争执更大。

慧光参加了这次盛大的译事。由于他熟悉各地方言,常常居中沟通双方的分歧,促进了译业的顺利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慧光与勒那摩提建立了师生之谊,承传了勒那三藏的地论学说。后来把学习心得撰成《十地经论疏》,发挥经论的奥旨,使得勒那一派的地论学说得以流传广布。

学术传承

慧光在律学和地论学上的巨大成就,使他成为一代佛学大师。他的弟子很多,其中比较杰出为众所推仰者有10人。10人中有一位冯衮本是儒生,熟谙经史,兼通庄老,十分自负。一次偶然旁听慧光的讲座,遂被慧光的威容和精辟的讲解所慑服,慨叹相逢之晚,顿足稽首,虔诚皈依,成为慧光的入室弟子。当时又有慧光门下有十哲的说法。十哲是什么人,如今除道凭、僧范二人外,已不能确指。但知有法上、惠顺、灵询、僧达、道慎、安廪、昙衍、昙遵、冯衮、昙隐等人,都是慧光弟子中的佼佼者,他们或在律学、或在地论,或在教团的行政管理方面,分别卓有建树,因而都能垂名僧史。

就地论学来说,慧光的弟子大都分布在从邺都通向洛阳的南道,后世称为南道派。而菩提流支传授的地论学,经过其大弟子道宠的传播,也一度很兴盛。道宠的弟子大都分布在从邺都通向洛阳的北道,被称为北道派。北道派后来渐与摄论学相融合,南道派则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纯粹的传统,名德辈出,独盛一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