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28 18:37
1864年10月,俄罗斯帝国军队攻占了中亚的浩罕汗国名城奇姆肯特。这只是他们长期图谋中亚的部分战略骚动,却还是激起了广大穆斯林社会的愤怒和宗教狂热,更让部分西方列强也感到忧心忡忡。
为了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沙皇的外交大臣戈尔察科夫便义正言辞地站出来辩驳。通过向西方世界发布著名的《戈尔察科夫通告》,集中阐述本国对中亚霸权的天然合法性。其中的观点、言论和思维方式,都透露出帝国官方对整个东方世界的基本态度。
在《戈尔察科夫通告》出台的前夕,真正有能力和强烈意愿反俄的列强,就是坐拥七海主导权的大不列颠。此时的大英帝国已初具雏形,通过对印度次大陆的加速兼并,努力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体系。但俄罗斯的中亚扩张政策,却从北方直接威胁着英属印度。威斯敏斯特的战略家们非常清楚,圣彼得堡宫廷的最终目的,就是去温暖的印度洋水域饮马。但印度之外的波斯、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半岛和远东,都有比例不等的英国利益存在。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俄罗斯帝国的扩张态度,以及通告本身所针对的最重要叙述对象。
为了至少在表面上缓解英国朝野的极度不信任,俄罗斯人在《戈尔察科夫通告》内讲述了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首先,无论是基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考虑,东方的游牧族群和盗匪,都在对俄国边境安全与跨国贸易产生无法忽视的威胁。为避免这些强盗继续侵害沙皇臣民的利益,就必须主动出击,靠军队击败和征服相关边境。最后将游牧部落和定居村庄都纳入圣彼得堡的管理之下。
然而,这些地区的居民成为沙皇藩属,依然会受到更远距离上的对手袭击。如此一来,才逼迫着俄军不断向更远的地区进击。也就是说,所有看似是入侵的进攻举动,都是为保护更多人利益的防御措施。至于英国人的强烈反应,若非神经过敏就是别有用心的肆意妄为。
其次,任何不侵占土地的做法都不足以达到惩戒效果。因为东方诸民族都将不占领自己土地的远征军,视为能力有限的软弱对象。他们只会对触之可见的武力表达尊敬,而对文明和道义都一无所知。
此外,为切实控制边境上的部落和村庄,沙皇陛下的军队已开始在新占领建设一系列坚固堡垒。但这些举动也仅仅是要保护范围内的俄国居民,使他们的生命和财产权益可获得保障。同时基于前面叙述的原理,俄军还是要对堡垒区之外的敌人继续征服。
当然,沙皇陛下本来无意深入中亚腹地,仅仅是希望结束边境上的猖狂无政府状态。所以,需要在进攻和停止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俄方计划在中亚北部建设两条互相依托的要塞线,便于利用之间的肥沃土地和丰富资源,成为就地改造成中亚地区的文明的样板。本文开头提到的攻占奇姆肯特,正是出于这种目的而执行的常规行动。对于来去不定的游牧人,俄国的政策是用固防线将他们和定居地带隔离。但对那些农耕地区和商业城市,则希望跟他们发展贸易而不是悍然侵略。
最后,沙皇陛下已认识到去侵略一个有组织、有实力的国家,远比对付边境上的游牧部落要困难许多。俄国绝不希望为价值有限的领土,就轻易陷入无休止的战争泥沼。建设一种正常的外交关系和开拓商贸往来,始终是帝国决策者们的首要目标。
在《戈尔察科夫通告》发布后,英国方面的反俄论调也确实有所降温。1868年上台的自由党格莱斯顿政府,就对中亚地区的一切事务都采取不干涉方针,放手让俄国制造所谓的中亚文明边境地区。但事实却与通告中的宣传措辞完全相反,俄军主要是在对农耕地区和大城市展开猛攻。绝大部分军事行动,都是以扩张势力范围为目的。
如在通告发布后的第一个月内,俄军就试图攻占中亚的另一座重要城市--图尔克斯坦。虽然此举被当地的浩罕军民击退,但通过半年的精心准备,他们还是顺利的夺取了塔什干城控制权。两年后,军土重来的俄军又在伊尔贾尔大破40000布哈拉士兵,定格了自己对中亚各汗国的绝对优势。最后用大约10年时间,将整个中亚地区都吞入腹中。直到21世纪的当代,这些征服成果依然会被全世界默认为所有俄罗斯政权的秘密后花园。
那些负责主持军事行动的地方长官,不仅在法理上就违反了《戈尔察科夫通告》所传递的精神,也做着与沙皇当局宣传完全背道而驰的恶劣行径。正如英国老牌政治家帕默斯顿所说的:俄罗斯人对亚洲问题总是有两根弦。在伦敦弹奏美妙的和平之音,但却在亚洲前线弹奏出狂暴的战争进行曲。
毕竟,俄罗斯人在外交场合上的大谈和平与互惠互利,只是要为奋战边境的总督们争取足够时间。一旦造成事实,就会象征性的给予“肇事者”以惩戒。但他也拒绝吐出已经倒手的全部“无意攻占土地”。从这点看来,《戈尔察科夫通告》里那个愿意与邻国友好共存的沙皇俄国,大概在历史上是从未存在过。如同另一位英国观察家所清楚指出的那样:俄国外交部的声明虽然动听,但沙皇却从不放弃已经获得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