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2 07:24
《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是2013年中国建筑出版在线出版的图书,作者伍戈、李斌。
本书以成本冲击为研究主线, 对通胀容忍度及宏观政策应对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具体而言, 主要是以国内劳动力成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为典型代表, 对成本冲击的形成、传导以及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理论探索, 区分了两类成本冲击对通胀容忍度的不同影响,并通过典型事实检验了成本冲击能否解释各国通胀差异等问题。
伍 戈
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华盛顿)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曾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IMFWorking Paper》、《ChinaEconomist》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伍戈是刘诗白经济学奖获得者,曾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曾获中国金融学会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一等奖、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优秀论文奖”等学术奖励。
李 斌
经济学博士, 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曾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李斌是中国人民银行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曾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曾获中国金融学会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调控与经济发展”论文一等奖等学术奖励。
第一章 引言1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目的3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10
第二章 成本冲击型通胀的形成及其传导机制17
一、国内劳动力成本冲击型通胀的形成及其传导机制19
(一)考虑刘易斯拐点的B-S效应模型与通胀19
(二)B-S效应与通胀容忍度:初步探索27
二、国际输入型通胀的形成及其传导机制34
(一)关于输入型通胀的一般观点34
(二)基于开放条件下AD-AS模型的传导机制分析37
三、小结42
第三章 成本冲击与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进一步分析45
一、不同类型的成本冲击的宏观经济影响分析47
(一)国内劳动力成本冲击(B-S效应)下的总供给变动48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下的总供给变动50
二、成本冲击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58
(一)劳动力成本冲击(B-S效应)下的宏观经济
政策效应58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61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联62
(一)理论的争议:供给创造需求,还是相反62
(二)现实的困扰:供给影响需求,还是相反63
(三)进一步探索:总供给?总需求中快、慢变量的区分67
四、小结69
第四章 国内成本冲击能否解释各经济体通胀变化:以劳动力冲击为例71
一、国内劳动力成本冲击能解释各经济体通胀变化吗73
(一)日本: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期77
(二)韩国: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78
(三)中国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79
二、货币政策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冲击型通胀80
三、小结83
第五章 国际成本冲击能否解释各国通胀差异:以国际大宗商品冲击为例85
一、国际输入型通胀能解释各国通胀的差异吗87
(一)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1971?1980年)88
(二)21世纪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期间
(2001?2008年)89
二、货币政策如何应对输入型通胀:兼议汇率的作用90
三、小结97
第六章 成本冲击的新趋势:全球化背景下的“两部门悖论”99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结构性通胀问题101
二、基本框架:“两部门悖论”、经济周期与结构性通胀103
三、经验分析:理解2003年以后通胀变化之“谜”112
四、小结120
第七章 成本冲击还是货币扰动:中国通胀的近期动因125
一、近期货币与通胀关系趋势性背离的现象127
二、关于货币与通胀关系趋势性背离的解析129
(一)解释一:商业银行表外以及理财业务的视角129
(二)解释二: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视角135
(三)解释三:非货币因素(劳动力供给冲击)的视角136
三、对未来中国货币与通胀关系的展望138
四、小结142
第八章 成本冲击与需求推动:中国通胀决定的实证检验145
一、通货膨胀的基本分析框架:一个综述149
二、封闭经济条件下总体价格水平的决定151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总体价格水平的决定155
四、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检验:基于总需求?总供给的
框架156
五、小结164
第九章 需求制约与供给改善:破解中国宏观经济困局167
一、宏观经济的现实困境169
二、总需求调整的制约170
(一)外部需求的约束171
(二)消费需求的约束172
(三)投资需求的约束174
三、总供给改善的探讨178
(一)理论基础及其拓展178
(二)找寻潜在突破点180
四、小结186
第十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189
参考文献194
索引207
后记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