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道

更新时间:2023-05-16 14:48

中文:成道

佛教对成道的描述

犹成佛或成仙。谓领会佛道而得证正果。《后汉书·襄楷传》:“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菩提树,出 摩伽陀国,在摩诃菩提寺,盖释迦如来成道时树,一名思惟树。”

自我阻碍成道

使人远离该至高意识状态的是自我,对假我的认同。个体心是自我或者说孤立感意识的所在地,它制造有限的个体性,后者助长二元.时间,和变化等幻相又同时被这些幻相所滋养。所以,要认识大我的本来面目,意识必须摆脱个体心的限制。也就是说,个体心必须消失,意识必须保留。

有限心是自我牢牢地扎下根的土,这个自我通过它所陷入的众多假象来延续愚昧。自我阻挠着灵魂中潜在的无限知识的显现;它是在成道的路上最难对付的障碍。自我的顽固坚持贯穿于灵魂的旅程,使找回大我成为不可能。因爱或苦行而可能变弱的自我也同样难以根除。它坚持到底.虽然它随着灵魂的灵性进步而变得松垮,它一直坚持到最后阶段,即意识内化的第七层面。

世间的目标

成道的幸福是整个造物界的目标。来自于成道的真正幸福,值得宇宙间的一切肉体和精神痛苦。那时一切的痛苦就好像从未有过。成道的幸福自有具足,常新不败,无限无量,不可言喻。正是为了这种幸福宇宙才诞生出来。

世间一切众生的目的,即创世的目标,乃是实现成道。灵魂首先经历进化,在造物界中相继采用石头、金属、植物、虫、鱼、鸟、兽形体,直到在人体(形体进化的终点)中达到全意识,然后在转世期间经历无数人世生活,之后在内化期间穿越意识的内层面。一旦穿越内层面,灵魂便实现意识的真实原始身份即神。

意识的层面

在灵性道路上有六个站台,第七个是终点站,即目的地。每一个中途站都是以独自的方式对目的地的某种预测。把人与神分开的面纱由错误的想象所构成,这个面纱有很多层。每揭去一层幻想面纱都无疑是朝着光明和真理迈进一步,这并不等于同实在合一。它仅仅意味着放弃更多的错误想象,来获取较少的错误想象。前进中的每一个明确阶段都代表着一种意识状态,从一种意识状态到另一种意识状态的进步,与穿越内层面同时进行,故必须经历六个中间层面和它们的意识状态,才能达到第七层面,即旅途的终点的最终实现。

如果行道者升入第七层面,他就会体验到终极的融入,这叫做“法那-费拉”,即自我在神里最终消亡。行道者因这种融入而失去孤立存在,并永远地与神结合。他同神为一并体验到自己就是神。第七层面的法那-费拉是灵性道路的终点和一切追求与努力的目标。它是自觉神性所特有的陧未卡帕状态。它是唯一真正的觉醒,行道者已抵达想象之浩淼海洋的彼岸,他认识到这个最终真理才是唯一的真理,道路上的所有其它阶段都完全是虚幻。他已经抵达终极目的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个人有可能独立地取得前五个成就,在第五层面上实际揭去面纱,则通常要靠至师的指引之恩典才能完成。然而,从第六层面的幻相跳跃到第七层面的实在,它是不可能靠自身努力来完成的,它完全依赖于完人或至师的直接点触。

第七层面及境界

至师恩典的绝对必要

在第六与第七层面之间有一个无底的深渊(一个深度不可测量的深渊,一个宽度不可测量的鸿沟),没有一个行者能靠自身的努力跨过去。 第六层面的行者绝对需要神圣的帮助,也就是已成道的至师的恩典,才能进入第七实在层面。 该恩典是至师对一个人成为无限的人的神圣帮助。

该帮助来自于已成为无限的人—— 在知识上无限,在智慧上无限。当这种神圣恩典降临时,行者离开第六觉照(Illumination)层面,进入第七大知层面,Vidnyan Bhumika。

在第七个层面,第七个天堂和第七个深渊是同一个。 这个层面是唯一的实在层面,成道的层面,Sat-Chit-Ananda,知识无限,能力无限,喜悦无限。 这是成道灵魂的永恒存在。

当赛古鲁使用这个无限知识时,它是以无限智慧的形式。

涅槃与羽化

在至师的恩典降临之后,行者经过两个无限状态:涅槃与羽化(消逝与超越)。第一个神圣状态,涅槃,属于无限真空——真无,它永远不可认识或想象。在这个神圣的涅槃状态,第六层面行者的有限个体心被彻底消灭,完全融入无限,惟有对真空的意识似乎存在着。

在涅槃中似乎没有神,神好像不存在,因为涅槃是真正无限大无的状态。乔答摩佛主在很多世纪之前就表明涅槃是生活的目的。由于这似乎是“无神,惟意识”的状态,佛陀的跟随者把他的教导理解为无神。并非如此,因为神是,他不可能不存在。

没有一个人永远停留在涅槃状态(真空),因为紧跟着涅槃,灵魂在涅未卡帕状态体验自己。

在涅槃与羽化中,灵魂永恒地体验“我是神”状态。涅槃与羽化状态是在涅槃体验后即刻获得的,因此二者似乎是同一个,但事实上它们却是相反的。涅槃与涅未卡帕,法那与法那-费拉,虽是神圣意识状态,但二者却是对立的。

在涅槃中,意识的状态是“我是大无,我是无限的空无,”这是真实的。在涅未卡帕中,意识的状态是“我是大有,我是无限的大有,”而这是实在。在涅槃状态,有限的“我”被消灭,真正的无限大无被体验;灵魂的意识体验大无海洋,且被淹没。在涅未卡帕状态,无限的真“我”,神圣的自我宣称:“我是神”,真实的无限大有被体验;灵魂的意识成为无限,

体验大有海洋,且被淹没。因此,为了体验无限大有,无限大无必须被体验,正如为了体验无限意识,无限无意识必须被体验一样。涅槃是有意识的无限无意识的体验,涅槃与羽化是有意识的无限意识的体验。

行者,现已海洋化的水滴灵魂,停留在涅未卡帕三昧,体验着自己是神,仅仅是神。他的神圣状态是:惟有神是。惟有神是一切。行者已经淹没于神里,并完全意识到他自己是神,

他是全知,全能和全乐。这样一个人在吠檀多教里被称作“卜拉弥-布特”(Brahmi-Bhoot),

在苏非教里被称作“玛居卜”(Majzoob);他处于永恒的光辉里,享受着无限的永恒喜悦,Brahmananda。一个成为神的人,有意识地体验着除他之外什么都不存在:除他之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神的体验,我是神状态的体验,惟有我存在。

第一个成道者

第七个天堂是Ars-e-Maula,神的位置或神的宝座。(它是第一个灵魂所占据的同一个位置,他建立了人格神的永恒方面。)从实在(同一性)的角度看,第七个层面上不存在第七个天堂;从幻相(二元性)的角度看,却存在着非人格和人格神等方面。在时间的开始,无限意识本身被确立为非人格神的神圣状态或位置,他对幻相没有意识。神的这个位置是Ars-e-Maula,第七个天堂;只有那个失去幻相意识的人才能获得它,才能坐在那个无形的宝座上。在时间的开始,这个宝座一直是空的,直到通过无限无意识的媒介,获得无限意识它才被填补。第一个占据该宝座者(他永远地占据该宝座),就是那个无名的至古者,他依靠自己获得了无限意识。通过占据那个被无限无意识填充的空位(在那一刻他亲证了无限意识),他确立了人格神的永恒方面,这时他的无限意识填充了非人格神的无限无意识的真空。

Ars-e-Maula代表了由第一个灵魂所填充的真空——在他成道时,并亲证自己是无限意识时。在成道的时刻,无限意识吞噬了无限无意识。因为体验是即时的——涅槃-涅未卡帕,第七个层面和第七个天堂乃是同一个。

一旦灵魂进入第七个天堂(在涅槃中),它便进入了永恒,且在无限中经历变化,从大有海洋(在涅未卡帕中)里升出,成为无限意识——大有。

使用无限知识的人把自己确立为人格的神,赛古鲁或库特博,并通过无限智慧的媒介进行工作。第一个使用其无限知识从而把自己确立为人格神的人,是无名的至古者,造物界里的永恒存在。

由于第七个层面和第七个天堂的神圣知识是相同的,因此差异在于谁来使用该层面的知识。

当第七层面的知识被阿瓦塔或赛古鲁所使用时,它体现为无限智慧的形式,因为该知识被用于把其他人提升到第七层面。

每一个成道的人,都要经过这个玛居卜亚特(Majzoobiyat)状态,淹没于神,在这里一切的业相都从心中铲除,割断与万人万物的联系。

从玛居卜亚特即刻过渡到库特博亚特(Qutubiyat,至师状态)的唯一的灵魂是第一个水滴,那个淘气的小鸡,当他成为海洋时,他便吞下了海洋,从而永远地成为海洋!

世尊是第一个成道灵魂的第一个大师,在证悟时,第一个大师的整全意识与阿瓦塔的永恒无限意识熔为一体。因此,随着第一个成道者的“下降”,世尊本身也下降并以他的身体作为化身。从化身的角度讲,阿瓦塔和第一个大师是同一个。第一个大师没有具人身的大师。但随后的所有大师都有人身大师来帮助他们证悟真理。

第一个大师能够在无肉身大师的情况下成道,而后来的大师们则无不需要某个大师才能成道。原因很简单。成道意味着内在的平衡,也意味着与宇宙(即神的影子)以及它所含万物的协调。第一个大师(也是阿瓦塔的第一个化身)获得了上述两个方面,因为它是寻求实现的原始驱策的目标,他没有一个具人身的大师。

对那些后来成道的灵魂而言,这两个要求不变:也就是说,内在的平衡及与宇宙中万物的和谐。却有一个巨大的差异。例如,对第二个成道的灵魂而言,其灵性环境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个已成道的人类灵魂的存在。因此,这第二个成道候选人在与宇宙中万物协调的同时,还面临着与第一个大师或者说已成道灵魂相协调的问题;后者,我们已经看到,与永恒的阿瓦塔浑然不分。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能的协调,是无保留地接受来自第一个大师的慷慨帮助。对这个帮助的拒绝,意味着对宇宙中一个巨大因素的不适应;这阻碍着成道。这就是为什么第一个成道者不需要肉身大师,而随后的所有大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个或几个大师才能成道。他们是不能靠独自的努力达成的。与永恒的阿瓦塔无限意识熔为一体的第一个大师,乃是万师之师。

成道的四个类型

这里对一些众所周知的描述不同完美类型的术语做一简要说明,以便求道者将它们置于成道主题的框架。在描述这些完美的类型时,用关键词莫克提(Mukti)——字面意义是“解脱”——来定义四个解脱类型。

在下表中灵魂的四个解脱类型皆属于第七层面(成道)。

1.普通莫克提(Ordinary Mukti或Moksha)

2.未狄莫克提(Vedeh Mukti)

3.吉万莫克提(Jivanmukti)

4.帕拉姆莫克提(Param Mukti)

1.普通莫克提(莫克希)

普通莫克提(najat)由一些异常敬畏神、爱真理、善良的灵魂仅仅在死后获得。这种莫克提通常发生在灵魂离开身体三至五天之后。由于这种莫克提是在无身体的情况下获得的,个体灵魂仅仅享受极乐(Anand);虽然能力和知识在,但这样一个莫克塔(Mukta)却不能体验之。这种被解放的灵魂仅仅意识到合一的极乐,对于他造物界已不复存在,不停的生死循环因而终止。

切勿把这个普通莫克提或莫克希状态混淆于陧未卡帕三昧(Nirvikalpa Samadhi)。若某个灵魂达到莫克提状态,则发生在肉身死亡之后。这样的一个灵魂达到了神,但仅仅是在死后。因此在普通莫克提与陧未卡帕三昧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因为后者是在灵魂保留肉身、从而成为未狄莫克塔(Vedeh Mukta)的同时被体验的。

2.未狄莫克提

一些被称作未狄莫克塔的成道灵魂,在证悟后保留身体三或四天。其意识完全融入其真我(神),因此他们意识不到其身体或造物界。他们持续地体验神(乃其大我)的无限喜悦、能力与知识,却不能有意识地在造物界使用之,也不能帮助他人获得解脱。尽管如此,在这几天的停留中,他们在地球上的存在,成为神的无限能力、知识和喜悦的一个辐射中心;那些接近他们、服侍他们和崇拜他们的人,会受益巨大。其他的根据其普拉拉卜达(prarabdha)的动力,保留身体若干年。未狄莫克塔即卜拉弥布特(Brahmi Bhoot),或苏非徒所称的玛居卜-埃-卡弥尔(Majzoob-e-Kamil),他自动地体验神的三重性——萨特-契特-阿难得(Sat-Chit-Anand)。

3.吉万莫克提

吉万莫克塔(Jivanmukta,即Azad-e-Mutlaq)在图里亚阿瓦刹状态(Turiya Avastha,即Fana-ma-al-baqa)享受全乐、全知和全能。他意识到“我是神”状态,也意识到浊、精、心三界。但是,由于无责任,他不使用极乐、知识和能力帮助别人。

4.帕拉姆莫克提

被称作至师、库特博或赛古鲁的帕拉姆莫克塔(Param Mukta),在成道后又回到正常意识,并同时意识到“我是神”状态和三个相对存在及其相应领域。他不仅享受着全能,全知,全乐,而且还通过宇宙心和宇宙身,在所有的存在层面使用之。

这样的帕拉姆莫克塔意识到自己是神——既在神的未显现方面又在神的显现方面。他们知道自己既是不可变的神圣本质(zat)又是无限多样的显现(sifat)。体验自己是有别于造物界的神;是作为创造者、维护者和毁灭者的神;是接受且超越了造物界局限的神。这意味着这样一个人意识到神的十个状态的每一个状态(参见168页图表)。

帕拉姆莫克塔持续地体验并利用神的三重性(Sat-Chit-Anand)的绝对和平与完美。他充分地享受并承受创世之神圣游戏。他知道自己是万物里的神,因此能够在灵性上帮助每一个个体,并且能够让其他灵魂证悟神,成为四类莫克塔的任何一个。他真正是人类的特别帮助者,是造物界的总体帮助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