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46
南北朝时期,武侯祠始建,且与惠陵、汉昭烈庙同在一个区域。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献王朱椿对武侯祠和汉昭烈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废除原在汉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把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内刘备像东侧,关羽、张飞像排列于西。四川的官吏将北地王刘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镇守关口格斗而死的傅佥也陪祀庙内。
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川湖总督蔡毓荣的倡导下,四川按察使宋可法、抚蜀大中丞罗森、四川督学使张含辉、四川布政使金儁等官员的共同捐资下,由宋可法主持武侯祠修复工程。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武侯祠修复工程完成。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武侯祠三义庙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毁。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武侯祠三义庙重建。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川总督李世杰命华阳知县程煜、成都县丞黄铣对武侯祠进行培修。
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刘沅主持修缮武侯祠,将两庑(即今称为文武两廊)的法正、许靖、刘巴,以及于史无考的李彪、张虎塑像去掉。另在文臣武将每位塑像前增加了一块人物事迹简要说明石碑,文字根据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加以提炼而成。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四川总督鄂山主持修缮武侯祠。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武侯祠三义庙全面修葺。
民国十一年(1922年),川军临时总司令刘成勋在成都耆老劝说下,筹款修缮祠庙,并在刘沅更换的大庙大门匾“汉昭烈帝庙”上,增加题跋,变成“献 汉昭烈帝庙 四十八代裔孙刘成勋”,以刘备之后自诩。
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将武侯祠从住持道人手中接管过来,成为对公众开放并收取门票的历史古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武侯祠曾与西边紧邻的南郊公园(即民国年间修建的纪念川军抗战将领刘湘墓园)合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武侯祠与南郊公园分开,各自成为大众参观、游览的文化旅游景观。
1984年,在武侯祠原址上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1997年,武侯祠面积新增扩大。
1998年,武侯祠三义庙从提督街原状迁建至武侯祠内。
2003年,为保护和利用好三国文化遗产,成都市政府决定将武侯祠与南郊公园合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了武侯祠古建筑部分受损。
2022年6月28日,武侯祠诸葛亮殿发现8通清代碑刻。
武侯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230亩),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
武侯祠原指位于刘备惠陵旁供奉诸葛亮的祠堂,后历经明清两代的不断修缮和整合,最终变成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的建筑群,隶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是历史上第一次对成都三国历史文化遗迹的整合。
史书记载:章武三年(223年)“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按汉制宗庙之外有原庙,即汉昭烈庙。诸葛亮去世后二十九年,后主在群臣建议下,于“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沔阳即勉县,说明在三国时,祭祀刘备陵庙与诸葛亮的庙宇分别在成都和陕西。
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武侯庙“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李雄304年在成都称王,则所建孔明庙的时间应在西晋末东晋初,位置在当时的少城内,并不在城市西南。杜甫《蜀相》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759年冬到成都,《蜀相》诗写作于次年春。而数年之后诗人在夔州作《古柏行》回忆道:“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由此得知,诸葛亮的祠堂位于锦官城外,且与先主刘备的汉昭烈庙同在一个区域。按柏树生长的缓慢周期推断,该祠建造年代应在唐以前,至少可推至南北朝时期。自杜甫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多到此拜谒,留下歌咏诸葛亮、刘备以及蜀汉英雄的诗词。
2023年1月19日至2月5日,2023武侯祠成都大庙会在武侯祠举办。
1961年3月4日,武侯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7月,武侯祠诸葛亮殿院落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核心文物保护区”。
2008至2010年,武侯祠诸葛亮殿院落进行文物维修。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
全价门票50元/人,半价门票25元/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年票100元/人/年
四川省成都市内乘坐1、57、77、82、334、335路公交车,在武侯祠(锦里)站下车前往。
四川省成都市内乘坐地铁3号线,在高升桥站下车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