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然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4-10-21 16:45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华大道十里店路88号,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展厅面积共17005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是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是西南地区建筑体量最大的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是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高校博物馆之一。

历史沿革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秋,建馆之初,本着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和收藏保管标本之目的,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前身)设立了三个地质专业陈列室,随着师生员工在野外地质实习采集回来的地质标本日益增多,1962年,这些地质专业陈列室合并,命名为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主要陈列展示岩石、矿物、矿产和古生物等地质标本,它不仅是学校重要的专业认识实习基地,同时也对外接待一些零散的社会参观者。1965年建立了面积达800平方米的综合馆。

2016年10月2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理工大学签订《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中明确“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在校区内共同策划、筹备、建设一所成都自然博物馆,将其打造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一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成都自然博物馆将矗立于成都理工大学校园。

2017年11月,《自然博物馆方案征集代理机构比选公告》公布,成都将在位于成华大道东三段的成都理工大学西北侧,修建成都自然博物馆,并拟向全球征集概念性设计方案。

2020年5月31日,成都自然博物馆主体结构完工。

2022年3月,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超20具恐龙化石已装架好;同年6月14日,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正式竣工验收。

2022年11月23日,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将正式对公众开放。

2022年11月,入选2021-2025年度第一批补充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4年6月27日,博物馆将结束为期3天的地面地胶修复工作,恢复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综述

成都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展厅面积共17005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是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建筑主体由六个单体组成,用山峰与岩石的形态致敬蜀山。六个单体之间通过人行栈道和天桥长廊连接,蜿蜒盘旋极具蜀道意境。其中穿插的弯曲水流与倒影水池,尽显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建筑空间划分了展示区、教育区、公众区、业务区、行政管理区等功能区。博物馆共设六大主题展厅,包括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龙行川渝厅、探秘恐龙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同时配设临时展厅、4D影院、学术报告厅等,其中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位于博物馆一楼,龙行川渝厅、探秘恐龙厅位于博物馆二楼,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位于博物馆三楼。

建筑特色

成都自然博物馆设计理念融合了大量四川元素——蜀山、蜀道、蜀水。建筑师将挺拔巍峨的雪山直接融入博物馆的外部造型,用山峰岩石的形态与蜿蜒参差的裂缝肌理表达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质的变迁,以此来致敬蜀山,同时为营造蜀山嶙峋效果,项目采用双层幕墙,外幕墙总面积达4.89万平方米,不同角度折面共计有70余个,外幕墙支座6000余个;蜀道,是由馆外直通二楼的玻璃栈道来表现,“蜀道”将行走栈道的体验带入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用天桥和长廊象征蜿蜒盘旋的蜀道意境。游客走在其中,既能感受到空间的变化也有追忆蜀道的时间变化;游赏蜀水,建筑师将理水引灌的古代智慧引入博物馆的室外园区,用弯曲的水流和倒影水池体现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为了表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蜀山造型,成都自然博物馆六个不规则单体的屋面网架采用了大跨度异型多折面结构。

成都自然博物馆建筑外墙材料采用天然花岗石,外部纹理质感与石材的天然沉积特征相一致。石材表面有机地增加透光孔,在夜晚就好似点点繁星,象征天体和地质存在的演变。

展厅

地质环境厅建筑面积约962平方米,层高7米,主要展示宇宙与地球的形成、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四川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四川易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防灾减灾与科技应用等内容,着重展示四川盆地微缩地貌沙盘,成都平原(都江堰)全景场景,地质灾害检测系统,地质灾害沉浸影院,九寨沟生态恢复沙盘等。

矿产资源厅位于一层南面,展示面积约1628平方米,层高7米,主要展示矿产、矿物、宝玉石的种类及其利用,揭示它们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该厅主要有矿产简史、产业支撑、矿从何来、矿物世界、生活利用、危机应对六个单元。

龙行川渝厅有880平方米左右,层高11米,是整个自然博物馆最高的一个厅。厅内围绕着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依照时间顺序分别展出四川盆地的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的恐龙生态群落。在龙行川渝厅正面墙上,绘制了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还原壁画。在左侧墙上,还有一个巨幅投影,今后将播放马门溪龙的一生。厅内包括何氏通安龙、剑龙、鸿鹤盐都龙、开江巴蜀龙等多种恐龙。

探秘恐龙厅有近1500平方米,展出的是来自全球的恐龙化石,并通过骨架呈现、局部骨骼、模型、模拟场景、互动等方式试图向观众还原恐龙生前的形态和模样。厅内展台的整体设计为抽象的几何形山体造型,充分利用了空间与光影,将巨型禄丰龙、许氏禄丰龙、巨型永川龙、霸王龙的身姿呈现给游客。

生命探源厅面积1163平方米,以“发现生命的惊奇”为故事主线,通过精品化石实物的展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将声、光、电、物、景有机结合,从化石展品中发现史前生物的秘密,探索各个物种起源。展厅中间,是一个独立的影像空间,空间以五面大型投影墙为主体,结合各个分主题区的内容,播放不同时代的史前生物复原影像。该厅有镇馆之宝大竹重庆鱼,还有来自震旦系—寒武系分界“金钉子”麦地坪的生物化石和10余米长的大型鱼龙化石等。

缤纷生命厅面积1974平方米,主要围绕“生物多样性”的主题,取材自然标本及其生存环境的研究成果,按物种门类陈列着的各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展厅结尾处的小型休息区,观众可以通过特设的增强现实观察屏欣赏天府之国单元,只要将镜头移动到展示的动物身上,屏幕前便会出现该动物的信息。

昆虫世界单元:展示昆虫标本的同时,结合互动游戏查询设备,让观众了解大千世界的昆虫乐园。

生态系统单元:在草原、极地、温带森林等部分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动物标本。

热带雨林展区:可以看到马来貘、美洲虎等难得一见的标本。

馆藏文物

概况

成都自然博物馆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在校区内共同策划、筹备、建设的一所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馆藏珍品被转移到成都自然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成都自然博物馆拥有古生物、岩石、矿物、矿产、宝玉石和观赏石等6万余件标本。

典藏精品

成都自然博物馆馆内典藏精品有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大竹重庆鱼、来自震旦系—寒武系分界“金钉子”麦地坪的生物化石、大型鱼龙化石等。

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是成都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长24米,真化石含量达80%以上,整体搭建需要20多个工人耗费大半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是世界已知的恐龙化石中脖颈最长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也是亚洲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恐龙化石。

所获荣誉

2020年,成都自然博物馆获得2020第三届“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金奖。

2021年7月12日,成都自然博物馆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

2023年6月,成都自然博物馆被评为2023年度四川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价值意义

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策划、筹备、建设的一个文化地标项目,也是四川省、成都市的重点工程。该项目的建成填补了西南地区综合类自然博物馆的空白,为市民提供一个充满趣味性、探索性、实践性与观赏性的公共文化空间。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成都自然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华大道十里店路88号。

交通信息

成都市——天府大道北段——南三环路三段——南三环路二段——东三环路五段——东三环路四段——东三环路三段——沪蓉高速——成都自然博物馆

上海市——沪渝高速——沪武高速——四环线——沪蓉高速——张南高速——沪蓉高速——成都自然博物馆

闭馆通知

2023年3月27日,成都自然博物馆通知:因场馆维护搭建以及宣传拍摄等原因,本馆将于2023年3月29日全天闭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