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更新时间:2024-08-09 15:48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指的是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其出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孟子认为这种气,极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不加以伤害。

原文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公孙丑问说):“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不要用外力(违背规律地)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起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我疲累之极啊,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人物介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对后来的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人性本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都具有积极意义。

言论行动的记载

孟子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共分7章:《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万章》、《告子》、《尽心》、《离娄》共计261篇。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理解

这种气,极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不加以伤害。

课本选修

主要介绍

1、【原文】“敢问夫子恶乎长?”①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②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⑥其苗之不长而揠⑦之者,芒芒然⑧归,谓其人⑨ 曰:‘今日病⑩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⑪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⑫知其所蔽,淫辞⑬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⑭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注释】①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孟子的对话。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②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③慊:快,痛快。④告子: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⑤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⑥闵 :担心,忧愁。⑦揠:拔。⑧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⑨其人,指他家里的人,⑩病,疲倦,劳累,⑪耘,除草。⑫诐(bì)辞:偏颇的言辞。⑬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⑭遁辞:躲闪的言辞。

【译文】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擅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 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2、【原文】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秦“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⑥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 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 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④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⑤,孙叔敖于海⑥,百里奚举于市⑦。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⑧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⑨于虑,而后作;征⑩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⑪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①畎(quǎn)亩:田间,田地。②傅说(yuè):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 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④胶鬲(gé):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 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⑤管夷吾:管仲。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当年齐桓公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⑥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 (宰相)。⑦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 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⑧曾:同 “增”。⑨衡:通“横”,指横塞。⑩征:表征,表现。⑪拂: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 即辅佐的贤士。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通假字

行有不(慊)于心:慊通“惬”,快心,满意

往送之门,(戒)之曰:戒通“诫”,告诫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横塞,堵塞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助

古今异义

1.今日(病)矣

古义:疲倦,倦困

今义:指生病,有病

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古义:男子

今义:指女子对其配偶的称呼

3.人恒过,(然后)能改

古义:这样以后、此后

今义:连词,指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词类活用

1.敢问夫子恶乎(长):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2.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意动用法。把……看成心外之物

3.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礼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扰乱;使……改变;使……屈服

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受苦;使……受劳累;使……挨饿

6.人恒(过),然后能改:名次用作动词。犯过错

7.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韧

文言句式

判断句

1.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者,……也,表判断)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被动句

1.管夷吾举于市,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举”表被动,被举荐、被提拔)

倒装句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应为“宋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之)人”)

2.行有不慊于心。(介词结构后置。应为“行有于心不慊”)

3.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结构后置。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