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04 14:04
《战士第二故乡》的词作者是张焕成。
张焕成于1958年11月应征入伍来到东福山岛。东福山岛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镇,离公海不远,是东海中的一座孤岛,面积仅1.2平方公里,常年云遮雾罩。部队上岛时,岛上渺无人烟,荒凉至极。据传秦代方士徐福出海寻丹曾到过此岛,“东福山”就是以“徐福至此”而命名的。由于东福山等群岛临近公海,历史上英国、日本侵略者都把这些岛屿作为入侵中国的跳板,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不断叫嚣要反攻大陆,因此东福山等岛屿就为大陆防守的最前哨。由于岛上荒芜,驻
军的粮食蔬菜供应全部靠大陆派船运送,若遇台风季节,粮食蔬菜正常运送不上,有时候官兵们一日粮食只有半斤米,没有菜蔬只好配盐汤。因此,战士们编了顺口溜:“住帐蓬,喝盐汤,半斤粮,肚角装,不怕苦,守边防……”为解决生活困难,官兵们自己动手,搬走石头,修建营房,用一小块一小块地来种菜。
入伍半年多来,张焕成被部队官兵扎根海岛、艰苦坚守祖国东大门的精神所震撼,开始用诗歌的形式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只上过三个月学堂的他,有好多字不会写,他便向战友们讨教。写了改,改了写,自1959年决定写首“小诗”起,张焕成整整写了3年,直到1962年才算定稿。
“云雾漫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荒/从来不长一棵树/全是那石头和茅草/有咱战士在山上/管叫那荒岛变模样/搬走那石头/修起那营房/栽上那松树/放牧着牛羊/啊东福山,你是我们战士的乐园/是我们日夜守卫的地方。”
这就是张焕成历时3年写成的直抒胸臆的歌曲原词。“写这首诗时,根本没想到它能成为战友们传唱的歌曲。当时,就是想把我们海防一线战士的真实生活和真切心声写出来。”张焕成2007年在南京军区联勤部纪念建军80周年歌咏大会现场介绍道。1963年春,时任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副军职创作员的沈亚威和词作家向彤一起到东福山体验生活。当时,连队副指导员韩光前要求战士们把自己写的心得体会交到连部,用以充实、更换黑板报。张焕成鼓起勇气,把他也认不准到底是不是诗的作品交了上去。第二天,张焕成用3年心血写就的题为“以岛为家”的诗歌抄在了黑板报上。就在沈亚威、向彤临别小岛时,从连部黑板报上看到了这首短诗。深深被这生动质朴的诗句,和诗句中所表达的战士们坚守海岛的坚强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是一首生动地表达战士对建立海上乐园充满信心的好诗,作为歌词也完全合适,于是我把它抄在记事本上。”后来,沈亚威在创作散记中回忆说。
向彤在张焕成原诗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改:一是把“啊东福山,你是我们战士的乐园/是我们日夜守卫的地方”改为“啊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从而使这首歌的主题和守岛战士胸怀祖国的理想联系起来;二是把“以岛为家”延伸为“第二故乡”,题目定为“战士第二故乡”。沈亚威在东福山岛归来的登陆艇上就谱出了《战士第二故乡》的曲子。
1963年“八一”前夕,在北京举办的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战士第二故乡》由歌唱家顾松民演唱,获得了好评,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八场大型歌舞《东海前哨之歌》荣获优秀节目奖,“战士第二故乡”也被列入其中作为插曲之一。从此成为一首名曲,享誉中外。
1981年,在《沈亚威作品专场音乐会》上,《战士第二故乡》这首歌改由李双江演唱。为适应他的音色需要,沈亚威在原曲的后面又增加了“这儿正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这样的结束句。至此,这首歌曲从初稿到最后定稿,历时18年才最终完成。随着这首歌盒带的发行,《战士第二故乡》便在部队、城乡广泛流传,成为我军广大官兵以岗为家、保卫边疆、热爱祖国之崇高情感的一种寄托。 特别是舟山的守备部队,把这首歌作为战士的必唱歌曲,成为守备部队的岛歌。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
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啊。
自从那天上了岛,我们就把你爱心上。
陡峭的悬崖,汹涌的海浪,高高的山峰,宽阔的海洋,
啊,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
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
人都说咱岛儿荒,从来不长一棵树,全是那石头和茅草。
有咱战士在山上,管叫那荒岛变模样。
搬走那石头,修起那帐房,栽上那松树,放牧着牛羊,
啊,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
这儿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
这首歌道出了战士的心声,反映了战士身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奉献精神。反映了中国军人扎根军营、热爱驻地、乐于奉献的精神。
这首歌在神州大地上传唱了四十多年,不但一代代军人百唱不厌,没有穿过军装、没有扛过枪的人们也无比喜欢这一首歌。
自这首歌曲创作以后,“第二故乡”对于军人而言就成了部队驻地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