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8-20 09:38
战役学是研究战役规律、指导战役实践的学科,是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战略学和战术学的中间地位,从属于战略学,对战略学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战术学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战术学也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战役学,直接影响其发展。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分别在战争、战役和战斗的范围内反映武装斗争的规律。战役学一般分为合同战役学和军种战役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战役的性质、类型、特点、战役原则和战役的计划组织与实施等。
自从战役产生后,人们就开始了对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的探索。随着战役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战役认识的不断深化,战役理论逐步丰富和完善,战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步形成,并且不断发展。战役产生后的较长历史时期,没有出现专门的战役论著,战役理论通常融于古代作战理论著作之中。
在中国,战役理论萌芽较早。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军队数量增加,作战规模不断扩大。为适应作战指导的需要,人们总结了当时和以往战争的经验,撰写了一些兵书,最著名的是孙武撰写的《孙子》,其中揭示了许多适用于战役的指导规律。
公元前4世纪左右,世界其他国家在战争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反映作战理论的著作,如古希腊色诺芬的《远征记》。公元16世纪上半叶,意大利N.马基雅维利撰写的《战争艺术》一书,涉及了会战的理论。
17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车营叩答合编》等论述火器与车、骑、步兵结合运用的大部队作战问题的兵书。这一时期,人们对较大规模作战的理论研究,为战役学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战役学理论体系。
18世纪,欧洲兴起产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战争和军队的发展,战役的规模扩大,样式增多。随着战役经验的积累和军事学科的进一步划分,人们对战役的科学认识和系统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80年代,英国的H.劳埃德在《1756年德意志普鲁士国王与奥地利女王及其盟国之间的战争史序言或劳埃德将军的军事政治回忆录》中,使用了战役的概念。
19世纪30年代出版的普鲁士C.von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阐述了作战指导规律,对战役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瑞士的A.-H.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从理论上将大战术与战略、战术加以区分,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大战术理论。K.马克思和F.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研究战争问题,提出一系列作战理论,对战役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指导意义;他们研究作战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战役学的理论研究;恩格斯还研究了当时和历史上的会战,揭示了会战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会战的指导原则和研究方法。90年代,俄国的军事理论家在军事著作中进一步论述了战役军团的编成、战役部署和战役指挥等战役理论问题。中国清代末期,制定了陆军新军的作战法规,一些学者进行了战役史的研究。这一时期,构成战役学的主要理论初步形成。
19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蒸汽装甲舰、潜艇和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使用,使战役的实践与理论得到较大发展。中国清代末年的陆军预备大学堂和民国初年创办的陆军大学进行了各种“高等兵学”“统帅纲领”等战役作战理论的研究和教学。
20世纪20年代后,苏联红军加强了对战役基本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战役学的概念,建立了战役学教学与研究机构,颁布了有关条令、教令,阐述了集团军和方面军准备与实施战役的基本原则。1926年,将战略(战略学)、战役法(战役学)、战术(战术学)作为军事学术的三个基本部分。30年代中期,提出了大纵深战役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役实践空前丰富,出现了许多新的战役样式和作战方法。通过对战争中战役实践的系统研究,苏联红军、红海军的战役学进一步发展,其分类包括陆军、海军、空军、国土防空军战役学。战后,特别是苏军装备核武器、建立战略火箭军以后,又提出了核条件下的战役理论。美军原将战略、战术的中间层次称为“大战术”,将战区战役称为“战局”并将其归于战略级行动,1982年在陆军《作战纲要》中才把战略、战役、战术区分为准备和实施战争行动的三个等级,第一次明确地将战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80年代中期以后,美军对战役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颁发了《战区陆军、集团军群和野战集团军作战纲要》和新版《作战纲要》,明确将空地一体战理论区分为战役与战术作战行动,并在进行战役学全面研究的同时,突出了对局部战争战役理论的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是在长期革命战争的战役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创建自己的军队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的战役理论,深入研究人民战争的战役规律及其指导规律,创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反“围剿”和开辟新区的作战中,进行了一些战役。在总结这些战役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了十六字诀等包括战役原则在内的红军游击战作战原则。1930年冬至1931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粉碎国民党军第一、第二、第三次“围剿”的作战中,取得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这时红军的主要作战原则基本形成。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系统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阐述了战役学的概念、原则和研究方法,明确了战役与战争、战斗的关系,提出了战役学的任务是研究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这一时期,毛泽东和其他无产阶级军事家有关战役作战指导的论述和文电,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及时总结了战争的经验,从中、日双方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写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战略防御中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方针;论述了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的地位、作用和特点,三种作战形式相互配合和转换,以及战役的歼灭战、战役决战、战役指挥原则等问题。这一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主要进行了一些游击战战役,也进行了规模不等的运动战战役和以夺取一些中小城市为基本目标的阵地进攻战役,通过多次的反“扫荡”作战和大量的进攻作战,丰富了战役经验,发展了战役学的理论。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战役实践与战役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人民解放军的编制、装备逐渐发展,在作战形式上,由抗日战争时期的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转变为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在各个战场广泛地进行了战役作战。毛泽东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中,明确地规定了战役作战的方法。随后,又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对作战方针、作战目标、作战形式、作战方法、作战准备等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使战役作战原则更加系统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军委)、毛泽东对各次战役发出的指示及经验总结,特别是对辽沈、淮海、平津、渡江诸战役和战略追击阶段作战的指示及经验总结,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民解放军战役学的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同装备现代化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大规模作战,积累了运动战战役、阵地进攻战役、阵地防御战役、战役性防空作战及战役后勤保障等经验。在历次保卫边疆的自卫反击或还击作战中,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在特殊地形条件下与不同作战对象实施战役作战的经验,使战役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逐步建立、健全了专门从事战役学研究与教学的机构和队伍。全军不断总结战役作战经验,广泛开展战役训练实践,吸取一些国家军队的有益经验,进行了大量的战役学理论研究活动,先后出版了多种战役学专著,深入探讨了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中以劣势装备同优势装备之敌作战的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战役学为军事学下设的一级学科,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战役学等军种战役学逐步形成,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学科建设进入新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加强了战役理论教学,并开展了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还设立了多个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了大批战役理论研究人员、战役指挥员和战役机关工作人员。以1986年和1988年两次全军性的战役理论研讨会为契机,人民解放军战役理论研究的重点,开始从全面战争和核大战背景下的战役转向局部战争的战役。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性著作有:《战役学纲要》《战役学教程》《海军战役学》《空军战役学》《第二炮兵战役学》等。90年代初,着重进行了以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役为主要内容的战役理论研究。90年代后,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联合战役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战役的基本形态,联合战役理论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联合战役学开始确立。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人民解放军对信息化条件下战役理论尤其是联合战役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有关法规的建设逐步完善,战役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包括战役本质、战役历史、战役要素、战役规律、战役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战役战法、战役指挥与协同、战役保障、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等。战役是实现战争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军团或相当于军团的兵力,为达到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的目的,按照战略意图和统一计划进行的连接战争和战斗之间的作战行动。现代条件下的战役,主要由战役侦察、战役机动、战役信息作战、战役特种作战、精确火力打击、立体兵力突击、全维防护等行动构成。
战役产生、发展的历史沿革。战役是战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必然产物。在中国,战役萌芽于春秋初期,形成于春秋末期。在世界其他国家,战役的产生稍晚,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是其产生的标志。
战役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按历史年代划分,战役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战役等发展阶段;按战争时期划分,战役经历了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时代战役和信息化条件下战役等发展阶段,并正向信息化战争的阶段过渡。构成战役的必要因素。主要包括战役力量、战役战场、战役时间、战役指挥、战役信息、战役保障等。
战役诸要素分别有其不同特性和功能,在战役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样式的战役行动。深刻揭示战役诸要素的特性、功能及其对战役的影响,对于探索战役规律,指导战役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战役诸因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可分为战役发展规律和战役作战规律。战役发展规律反映的是战役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可区分为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战役作战规律是战役作战过程中战役诸因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的是战役作战活动中的规律,是战役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战役指导思想和原则均源于对战役作战规律的正确认识。战役作战规律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一般规律是战役普遍具有的规律,如战役受战略全局和时空的制约,战役是对抗双方互争优势和主动的过程,战役双方力量对比在一定条件下决定战役的进程和结局,战役指导对战役胜负起关键作用,战役准备的程度直接影响战役的进程和结局等。特殊规律是战役在不同时间、地点、空间等条件下所表现的规律。战役特殊规律是相对于战役一般规律而言的,是对某种具体条件下战役特殊的本质联系的抽象,其规律的内容因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战役规律是客观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熟悉敌对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规律,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才能夺取战役的胜利。
战役基本指导思想是对战役指导规律的高度概括,是战役制胜途径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战役的总方针。在战役法中,基本指导思想处于核心位置,指导和约束其他理论,具有纲领性、稳定性、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特点。在战役指导思想体系中,基本指导思想位于第一层次,对各种类型、各种样式战役的指导思想有规范和导向作用。但是,战役基本指导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提出一个与时代相适应的战役基本指导思想。通常情况下,已有的指导思想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时,即应迅速研究、确立新的思想。
战役基本原则有:知彼知己,正确决策;周密计划,充分准备;集中力量,重点用兵;攻防结合,注重进攻;扬长避短,争取主动;击敌要害,整体瘫痪;机动灵活,出敌不意;密切协同,主动配合;全面保障,连续作战;凝心励气,瓦解敌方等。
战役作战的方法。主要包括进攻、防御战役的基本战法,各种战役样式的具体战法,各种战役行动的对抗方法等。战役战法是动态的、发展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战役战法,着力探索未来战役作战的新战法,是战役学研究内容的重中之重。战役指挥是战役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战役行动的组织领导活动。作为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役诸要素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基本任务是根据上级意图和敌对双方各方面的情况,统一筹划和组织战役,正确使用所属和支援的战役力量,灵活运用战法,在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战役的胜利。通常按作战力量构成建立指挥系统,按层次组建指挥机构,每一级战役指挥机构通常设立基本、预备和后方指挥所,有时要派出前进指挥所,并建立相应的指挥信息系统,进行掌握情况、运筹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战役指挥活动。战役协同是参加战役作战的各军种、兵种或部队按照统一计划进行的协调配合。要求针对敌人可能的行动,分阶段,按照区分任务、目标、时间、空间和电磁频段的方法,周密组织。重点围绕战役进程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各军种、各兵种、各战场(战役方向)、各阶段、各种作战样式(战役行动)之间的协同,确保战役力量优势互补、战场空间相互照应、战役样式(行动)相互配合、战役时间相互衔接、作战效果相互利用,形成整体合力,夺取战役胜利。包括战役作战保障、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等。构成战役军团作战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是战役制胜的重要条件。
战役学学科体系反映战役学学科分类的结构形式和战役学知识层次。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学科体系分为两个层次:战役学为一级学科,联合战役学和陆军、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战役学等军种、兵种战役学为二级学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战役学的方法论基础。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等则是战役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战役学还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采取一些专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系统研究法,即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战役,包括从战役与战争、战斗的关系上研究战役,从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对战役的影响上研究战役,从战役的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上研究战役等。对比研究法,即把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的研究,置于世界各国战役学理论发展的全局中去研究,通过比较、对比等方法,借鉴外军的有益经验和研究成果,并跟踪主要假想作战对象的理论和实践动向,进行针对性研究。战例研究法,即通过分析研究战争史上典型战役战例的经验教训,揭示战役规律,探讨未来战役的作战指导问题,论证新的战役理论。演习研究法,即借助战役演习的形式,开展战役学研究。计算机模拟研究法,即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战役。当前,世界各国军队都把发展和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作为战役训练和战役学研究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战役,计算机模拟研究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新军事革命的迅猛发展,使战役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和战争形态的变化,战役正向一体化联合战役方向快速发展;火力战战役、特种战战役等新样式应运而生,主要以火力战的形式实施战役,成为发达国家军队近年来战役实践的一大特色,信息战战役也初露端倪,战役形态正快速演进,正在并将继续对战役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空袭战役、反空袭战役和登陆战役等联合战役样式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出现了信息战、综合火力战、立体机动战和特种作战等新的战役样式理论,网络战、指挥控制战、精确打击战等具体战法理论,以及非线式作战、非接触式打击、非对称作战等综合性战法理论;战役学与战略学、战术学、军事运筹学等学科的关系更加紧密,综合学科的特色更加突出,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越来越广泛。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世界范围内的军事革命将进一步发展,信息化战争时代即将到来,战役空间多维化、力量一体化、指挥网络化、行动精确化、样式多样化的特征将日趋明显,战役学将面临信息化时代革命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