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8 15:04
戴侗(1200—1285),字仲达,浙江永嘉人。登来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第,由国子监主簿知台州。德祐初由秘书郎迁军器少监,辞病不起。元至元二十二年卒,终年八十五岁,著有《周易家说》,佚,有《六书故》一书传世。
侗继父兄遗志,继续从事“六书”研究,所著《六书故》33卷,汇集父兄及外祖、舅父等研究成果,一反《说文》、《玉篇》体例,不用部首,按“数、天文、地理、人、动物、植物、工事、杂、疑”等分为九部,其中文字依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排列;字体不依小篆而据金文,对假借有独到研究,大旨以六书明字义,谓字义明则贯通群籍,理无不明。注释考证精详,为以前辞书所不及。但其书过于泥古,选字多杜撰,训解多臆测,亦有不足之处。其他遗著有《六书通释》、《易书家说》和《四书家说》。
编著《六书故》
戴侗的祖先是由福建迁徙到永嘉楠溪菰田的。父戴蒙,字养怕,南宋绍定三年(1230)进士,授丽水尉,后辞官跟武夷朱熹学理学,同时对“六书”有研究。兄戴仔,字守镛,曾以“学廉”被荐,年四十抛弃场屋,不事科举。对《诗》、《书》、《易》、《礼》和文字学都有研究。戴蒙、戴仔都曾对许慎的《说文解字》作过订正工作,但未成专书就先后去世了。戴侗继承父兄的遗愿,继续从事“六书”的研究。他认为许慎的《说文解字》部首杂乱,本末离散。采用小篆字体只是笔势整齐,增损字画,移易位置,使人不知制字的本源。于是他采用钟鼎文,打破《说文解字》的部首排列法,撰成《六书故》三十三卷,将全书分为天文、地理、人事等九部,又细分为四百七十九个目,每部按指事、象形、会意、转注、谐声、假借等“六书”进行排列。戴侗在 《六书故》中除了汇集父兄的研究成果外,还援引了他的弟弟、外祖父、舅父等人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部集中家族和姻戚智慧的别具特色的文字学专书。书成后藏于家未能刊刻,至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由戴侗的孙子出书刊印传世。明有岭南张萱刊本,清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李鼎元刊本,清同治有《小学函汇》本等。
《六书故》介绍
《六书故》卷首有六书通释、自序和目录说明等。戴侗认为阅读经籍、认识事物,必须懂得“六书”的原理。文字是从声音中产生的,有声音才有文字,声音与意义同时存在,因此要“因声求义”。他对“六书”中的假借有独到的研究, 对文字解释有的也考证得精详,为以前辞书所不及。
《六书故》以“六书”为宗旨,上徵钟鼎文,下取方俗字,援引经史百家之书,颇多创见。还记录了许多方言俗语。收录温州方言如:“灵喉”(喉咙)、“乌狼”(河豚)、“茭*”(臭虫)、“康宪”(蚯蚓)等。收录了俗字如“烊”(冶的俗字),记录了温州与台州方言的语音的差别,如“人”,瓯人作“奴登切”,呼若“能”;而台州人则作“鱼邻切”。这对研究温州方言的形成与历史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钟鼎文非字字都有,没有的字只好用小篆来补足。
《六书故》订正了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多处错误,在文字训诂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为文学研究者们所推重。明清以来、顾炎武、王引之、陈第、段玉裁等人的著作中多处援引,影响甚大。戴侗是我国文字学史上有突出贡献的文字学家,《六书故》是我国文字学史上一部具有较高成就和别具特色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