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5 16:40
戴复东(1928年4月25日-2018年2月25日),汉族,出生于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市人。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928年4月25日,戴复东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42年,戴安澜将军牺牲后,戴复东一直在贵阳的清华中学读书。
194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
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1952年,国家把戴复东分配到了同济大学任教。
1983-1984年,戴复东被公派至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规划研究院作访问学者。
1986年,同济大学新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戴复东先后担任了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等职。
1999年12月,戴复东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5月18日,庆祝戴复东院士执教6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A楼举行。
2018年2月2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在学术上提出:“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观思想。他提出:“在设计中要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自己从事的每一项工程设计“都应争取突出新意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他提出:“我有两只手,一只要紧握世界上先进的事物,使不落后,另一只要紧紧抓住自己土地上生长的、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能有根,抓住机会或创造条件,使两只手上的精华结合起来,有可能出现好的作品”。开展轻钢轻板房屋体系的开发,可持续性发展及高科技化进行探索。
戴复东开展轻钢砼轻板房屋体系及产业化研究开发,进行住宅商品化的制作组装销售全过程研究,设计出内外墙自封闭体系,使房屋建设向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化走出探索性的一步;在医院、航空港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研究方面富有成果;参加主持评审数十项重大项目,是大剧院专家组专家;重视乡土建筑与文化研究,如布依石建筑、胶东海草石屋、江南水乡建筑和藏族建筑,尤以海草石屋的北斗山庄,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获得中国国内外赞誉。
截至2016年11月,戴复东设计工程80余项,已建成较突出的有:武汉东湖为毛主席生前工作、接待用的武汉东湖梅岭工程、北京中华民族园及园内布依寨建筑、山东省烟台市建筑工程公司大楼、河北省遵化市国际饭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馆、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大厦、河北省北戴河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奠基人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朱启钤先生纪念亭;最近建成有较大特色的如上海市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杭州浙江大学新校区中心组团建筑群、武汉钢铁集团技术中心大厦和安徽省无为县“农文化”广场等。还开展轻钢轻板房屋体系及其产业化研究开发。
戴复东夫妻二人一起设计了很多作品,比如武汉东湖梅岭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宿舍、杭州华侨饭店方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建筑群等。
截至2016年11月,戴复东指导了大型规划2项,均获奖;他曾获得国内外建筑设计竞赛奖5项,其中一等奖4项,如1957年解放后国内首次大型建筑设计竞赛:杭州华侨旅馆获一等奖,1994年全国邀请建筑设计竞赛:广西人民大会堂获一等奖等。
戴复东曾经参加巴黎、名古屋、吉隆坡、香港等地7次国际会议并作会议发言,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短期讲学。
截至2016年11月,戴复东撰写论文110篇,专著7部:如《国外机场航站楼》(在文化大革命中用手抄绘写,后来出版),以及《石头与人──贵州岩石建筑》等等;译书1部――《中庭建筑》。
戴复东于1985年提出了:“建筑是为人服务的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设计观的设计思想。他在设计中崇尚以人为本,尽可能体现对人生活生存行为的关怀。提倡“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他很重视突出新意,重书卷气,永远富有创新锐气。他提出了“我有两只手,一手紧握世界先进事物,使之不落后;一手紧握自己土地上生长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之能有根,创造条件使二者结合,往前走一步,去设计出有科技内涵、有文化深度、宜人、动人的美好建筑环境。”
2008年,戴复东曾在同济大学做题为“建筑设计中的创意和探索漫谈”讲座。在该次讲座中,戴复东提出,建筑设计中的创意,就是采用新的办法,想前人之所未想,与前不同,在前人的基础上往前走一步,来解决实用、安全、经济、美观的特点。“创新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和社会发展就是无数大步和小步的结合,从原始状态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的居住地、环境也走到了今天安全舒适的城市景园和房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步小而不为、因为步小而不齿”。
1986年初,戴复东在建筑系原有的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3个专业外又拟成立室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两个专业(室内设计专业未获成立)。
截至2016年11月,戴复东培养博士生39名,硕士生53名。
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上海市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上海建筑师与建材企业家联谊会会长、EAROPH地球东部区域规划与住房组织副主席、美国高层建筑与城市居住委员会北亚州地区副主席。
戴复东曾回忆,其父戴安澜在缅甸抗日牺牲后,由母亲独自抚养家里兄妹三人,生活艰苦,于是,他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养活一家人。在当时那个年代,只有学工科才可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才能养家糊口,而他从小就很喜欢画画,因此选择了和绘画相关的建筑专业。
戴复东的妻子吴庐生也是建筑设计师,夫妻两人为大学同窗,由于读于同一个系,经常去图书馆自学,兴趣相近,在如何做学问的问题上有共同的看法,后来结成伉俪。
戴复东说,他们夫妻很多作品都是在相互合作与商讨中完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到晚年,二人依然会在一起进行一些大型规划。吴芦生曾说,两个人在建筑设计上是互相取长补短的。“他有艺术细胞,徒手画的功底很好,也有中国文学的底蕴;我在技术和计算方面比较强,结构学很好。”
戴复东教授说,他永远不会忘记,1942年的早春,在昆明与父亲告别的那个最后一面。1942年早春,戴安澜部受命行军千余公里,直抵缅甸同古城,顶住了北犯的日寇。
“那天,父亲特地从云南保山赶回昆明,与母亲和我们兄妹四人告别。他的车就停在路边,路旁是很大的一片稻田。父亲同我们话别后,就朝汽车走去。拉开车门时,他又回过头来,朝我们笑了笑,摆摆手,就上车了。这一走,就同我们永别了。”
“父亲戴安澜将军生平最恨的就是日本侵略者。他们兄妹四人的名字:复东、藩篱(女)、靖东、澄东均蕴含抗日救国之义。”
“父亲当年身为师长,每月的收入还是比较多的。每次发工资他总要拿出一部分捐献给国家,一部分资助生活困难的部下。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兄妹四人从小就养成了勤俭朴素的好习惯。”
“父亲还十分反对特殊化。有一次我和妹妹去父亲驻地‘探亲’,站岗的士兵看见我们,立即立正敬礼。我们年幼不懂,不知所措。父亲看到后,连忙上前阻止。他告诉卫兵们,这是我的子女,今后他们和我的家属来,你们不要敬礼,直呼其名即可。”
提到戴安澜将军牺牲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影响,戴教授回答:“是我父亲对国家、对民族的一腔忠诚,义无反顾。所以我看问题,想事情,总是从大处着眼。只要是对祖国的建设与发展有利的事,我戴复东就必须去一丝不苟地做好它。”
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夫人王荷馨将政府奖予的特恤金20万法币悉数捐赠给了当时设在广西全州的安澜学校。戴夫人告诫四个孩子,要他们像父亲一样,靠自己的努力好好读书,长大成才,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父亲牺牲后,我一直在贵阳的清华中学读书,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很多有名的老师都是当年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流亡到大后方的。记得在高中临近毕业的时候,有一次我运动时受了点伤,到卫生室去包扎一下。学校的校医是校长的夫人,平时很关心我们。她问我,戴复东你考大学的系定下来了吗?我说,还没想好。她就说,大多数同学都有方向了,你得赶快决定啊。我告诉她,我就是喜欢画画,但画画不好作为固定职业,最理想的是学读工科。我还对她说,因为自己是长子,所以要抚养母亲,还要照顾弟妹呢!”
“这时校医好像突然发现了什么似地对我说,那你学建筑吧!学建筑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和国家所用,另一方面它同画画又有天然的联系,你可以继续自己的爱好嘛。”戴复东感慨:“经她这么一点拨,我真有茅塞顿开之感啊!”
1984年春天,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获得了普利兹克奖(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他用这笔奖金设立了一个在美华人学者奖学金,每年奖励一名。戴复东就获得了第一届奖学金——2000美元。据说,当时的戴复东用这笔奖学金作了一次环美旅行,独自一人乘美国灰狗汽车公司的长途汽车,从纽约出发,在美国整整兜了一圈半,考察了美国本土32座城市、北部大草原、西海岸森林带、迈阿密海滩、迪斯尼乐园、尼加拉大瀑布。
尽管途中经历了几乎丧命的危险,但是整个行程令他大长见识,并由衷地感悟到:建筑是一项为人服务的学问。建筑师只有真正热爱人、关怀人,才能使建筑环境为人服务得更好。
1958年,梅岭工程的项目负责人——一位在战争中失去左臂的英雄军人,带着图纸到上海来听取意见。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领导在讨论梅岭工程方案时,把30岁的戴复东也带去了。
“当时自己年纪轻,看到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就脱口而出了。不想过了些日子,系领导把我叫去说,梅岭工程的项目负责人,想让我重新设计方案。我当即表态,这怎么行?人家施工图纸都已经画好了,只是来听听意见。我们怎么能夺人所爱,去干这种不符合职业道德的事!”
“又过了几天,想不到上海市委领导做出决定,要求同济大学设计这一项目。我不能违背市委的指示,只得服从决定。”
“后来才知道,这个工程项目不寻常。学校系领导派我和我的妻子吴庐生(现为国家工程设计大师、同济大学教授),以及傅信祁先生(现为同济大学教授),一同到武汉,做现场设计。”戴复东今天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工程的项目负责人这位令人尊敬的“独臂英雄”,要他设计一间长8米、宽8米、高4.5米的大卧室。“这么大的卧室人住得会不舒服的!”戴复东反复向他解释自己的看法。但“独臂英雄”要求戴复东必须执行他的“命令”。
有天晚上,“独臂英雄”请戴复东他们去看戏,戴复东一到小会堂里就发现,怎么前面七八排都空在哪儿?他再往中间一看,只有一个人,是毛主席。“当时我们好激动!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把什么看漏了。看完演出,毛主席就从我们的身旁走过。我们几个年轻人真的是屏住呼吸了。”“过后,‘独臂英雄’对我们说,明白了吗?这间大房子就是为毛主席建造的。从此以后,大家就再也不和他争辩了。”
戴安澜为反法西斯斗争事业捐躯后,1942年10月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将专门授予二战中外国同盟军杰出将领的懋绩勋章,颁发给戴安澜将军。这枚勋章在“文革”中被毁了。
戴复东的全家希望他在访美期间能设法弄一张勋章的照片和证书复印件来留作纪念。“到了美国后,我一直在想,怎样办成这件事呢?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我在美国又不认识什么官员,我就写一封信给里根总统吧。看看运气了。”他就把一封写着“华盛顿、白宫、里根总统收”字样的信封,扔进了学校旁的一个邮筒内。
大约两周后的一个下午,戴复东从市区回学院上课,办公室的秘书告诉他,美国陆军部寄给他一封挂号信。他很有点吃惊:“美国军方怎么会寄挂号信给我呢?”打开信后才知道是美国陆军副总参谋长帕特里克将军代里根总统回的信,信中说查看了历史档案,当时美国政府确实曾向戴安澜授予了“懋绩勋章”。因此,除寄给他历史档案复印件外,重新补发一张证书,并决定再由有关单位重新铸造一枚勋章补给他们的家属,不日即可寄到。
当晚,他乘兴填了一首《忆秦娥》:千般憾,宝章不翼肠愁断。肠愁断,魂萦梦绕,暮思朝盼。“懋绩”再铸光华艳,斯人惠我酬衷愿。酬衷愿,时空纵阻,友谊长灿。
最后全家作出决定:勋章的属权归戴家,勋章长期借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和使用。对于戴家的“决定”,军博也表示十分感谢。
爱院如家,爱学如命,爱生如子,这是戴复东院士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60年工作的真实写照。(同济大学)
他不论顺逆境遇,始终热爱建筑事业,勤奋学习、潜心钻研、思想活跃、勇于革新,是建筑界中成果丰硕、贡献突出的专家。(同济大学)
2012年5月18日,庆祝戴复东院士执教6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A楼举行,校党委书记周祖翼、副校长伍江,上海市建筑学会会长吴之光,以及戴复东院士在同济工作期间的众多同事、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学生,共同庆贺戴复东院士及其夫人吴庐生先生执教60周年。
《戴复东论文集》文稿来源于戴复东先生不同时期在《建筑学报》、《时代建筑》、《世界建筑》、《建筑师》等一流杂志以及国内外重大会议上发表的经典论作,系统展现了戴先生“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重视微观”的全面环境观,以及“一手紧握世界先进事物使不落后,一手紧握自己土地有生命力的东西使能有根,并创造条件使两者结合”的设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