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9 21:05
所以,本是一个固定词组,是代词「所」和介词「以」的组合,一是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存在或发生的原因,二是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存在或发生的方式、凭借,经过长期使用,就凝结为一个因果连词,经常搭配表因连词「因」「为」使用。
因果连词「所以」,来自固定词组的凝结。如:
①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韩非子·二柄》)
④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战国策·齐策四》)
⑤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庄子·人间世》)
例①—⑤, 「所以」不是连词,而是一个固定词组,是代词「所」和介词「以」的组合。「所」,义同「此」。「所以」词组加在谓语动词之前,一是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存在或发生的原因(如例①—③所示),二是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存在或发生的方式、凭借(如例④⑤所示)。词组「所以」经过长期使用,就凝结为一个连词了。
连词「所以」,大约起源于魏晋时代,中古以后,得到广泛应用。如:
①(邻人)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列子·说符》)
②(颜回)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列子·仲尼》)
③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世说新语·文学》)
④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罪,所以亦见亦不见也。(唐·法海:《六祖坛经》)
⑤家中新妇有难,拾月将充,苦痛逼身,所以匆速。(变文《八相变》)
⑥只是公等不曾通得这个门路,每日只是在门外走,所以都无入头处,都不济事。(《朱子语类·总训门人》)
⑦此犯系十恶大罪,元不曾有祠,所以不曾祭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
⑧他与人只是诚义,所以人都信服他。(明·刘璟:《遇恩录》)
⑨我是个穷官,怕他们争行财下礼,所以躭迟着。(《儒林外史》,第八回)
例①,王叔岷《鹖冠子·天权篇》注引「所以」作「是以」,足证「所以」就是「是以」,是个连词。此亦足证「所以」在《列子》里是个连词。今本《列子》八篇,已非《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原书,今学术界已公认其为魏晋时代的作品。
到了中古、近古汉语里,这种「所以」,由于和表因连词「因」「为」经常搭配使用,从而更进一步强化了它的连词功能,如:
①和上答:「皆为顿渐不同,所以不许。」(《神会语录》)
②只为无过,所以不喜见。(《祖堂集》,卷十一)
③有饭吃的皆因是看觑粪壅,耕种得到,所以有饭吃。(《皇明诏令·谕武臣恤军敕》)
④因没有人认识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儒林外史》,第二回)
⑤只因我那宗病又发了,所以且静养两天。(《红楼梦》,第七回)
所谓单标志的因果句,是指表因分句或表果分句中只出现一个因果连词的因果句,主要是使用在中古、近古汉语里。
①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罪,所以亦见亦不见也。(唐·法海:《六祖坛经》)
②又旧有条流,不许僧尼午后出寺,又不许犯斋钟及向别寺宿,所以僧人不得看南郊也。(唐· [日]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③汝将妄心,以口乱说,所以必受罪报。(《祖堂集》,卷十四)
所谓双标志的因果句,是指表因分句和表果分句都使用因果连词的因果句。这种句子有两个小类:一是前因后果类,此为多数;二是前果后因类,此为少数。
①为忍禅师无遥授记处,所以不许。(《神会语录》)
②师云:「只为无过,所以不喜见。」(《祖堂集》,卷十一)
③只为汉儒一向寻训诂,更不看圣贤意思,所以二程先生不得不发明道理,开示学者。(《朱子语类·训门人》)
④因后来风俗变化,多有昏昧之处,孔子所以说这在明明德,正是教后人改了。(元·许衡:《鲁斋遗书·直说大学要略》,卷三)
⑤因老爷这里不知他这些事,所以留他。(《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⑥因他有玉,所以才问我的。(《红楼梦》,第三回)
以上为前因后果类。
前果后因类句子较少,下仅举数例,其中或有混合型者。如:
①江南所以再三遣使恳请上国,正为生灵不得休息,所以再遣某等前来,欲得早定议和。(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绍兴甲寅通和录》,卷一六二)
②昨日闻先生教诲做工夫底道理,自看得来,所以无长进者,政缘不曾如此做工夫,故看文字时,不失之肤浅,则入于穿凿。(《朱子语类·训门人》)
③近觉得学者所以不成头项者,只缘圣贤说得多了,既欲为此,又欲为彼。(《朱子语类·总训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