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4 22:24
手三阳经脉在循行上皆是从手到头,在头面与足三阳经交会,十二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方向,或上行,或下行,手三阳经上行走向是构成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组成部分。
指十二经脉在循环流注过程中,手三阳经脉从手循行至头。
《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其循行方向均由手部经上肢伸侧走向头部。
1、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
2、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灵枢·经脉》)。
3、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灵枢·经脉》)。
1、上臂
手三阳皆循“臑外廉”,上肩,分别对应行“髃骨之前”、“绕肩胛”。然后皆入缺盆进胸腹腔。故依三经所行宜分臑外前区(阳明)、臑外后区(太阳)、臑外中区(少阳)。
2、前臂
手三阳分别出腕部背面的“两筋”、“踝”、“表腕”,皆上“循臂”,但分别对应走臂的“上廉”、“下廉”、“两骨之间”之不同。故依序宜分臂外前廉桡骨区(阳明)、臂外后廉尺骨区(太阳)、臂外尺桡骨间区(少阳)。
3、肩部
手足阳经在肩中布局一致。且手三阳皆“入缺盆”进胸腔。
1、构成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
十二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方向,或上行,或下行,形成“脉行之逆顺”,其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这就是《灵枢·逆顺肥瘦》所说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这种“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来,构成“如环无端”的气血流注关系。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气的运行顺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顺序,而且与前后正中的督脉和任脉也相通。
2、三阳经皆从手走头,在头部与足三阳相交,与头面部“根结”相呼应。
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面部衔接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鼻旁连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衔接。这与根结理论是相呼应的。
3、手三阳经循行与脏腑的联系
手三阳从手走头。从肩入缺盆,入胸腹。(另分支从缺盆上头面),腔内线通过缺盆进出腔内与相关脏腑发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