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6 16:31
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阴经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上接足少阴肾经于胸中,下接手少阳三焦经于无名指。经脉分布于胸胁、上肢内侧中间、掌中、中指。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本经首穴是天池,末穴是中冲,左右各9穴。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厥阴心包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心包,阴气少的经脉。
经脉循行
本经自胸中起始,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窝下面。沿上臂前边,行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脉气由此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循字据《甲乙经》卷二及《素问·藏气法时论》王注补)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一、经脉主治病症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灵枢·经脉》)
本经异常可表现为下列病症:心中热,前臂和肘部拘挛疼痛,腋窝部肿胀,甚至胸中满闷,心悸,面赤,眼睛昏黄,喜笑不止。
本经主治“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
二、手厥阴络脉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两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也(《灵枢·经脉》)。
手厥阴络脉,名内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出于两筋之间,分支走向手少阳经脉,并沿经向上联系心包,散络于心系。
其病:实证,见心痛;虚证,见心烦。可取手厥阴络穴治疗。
三、手厥阴经别
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灵枢·经别》)。
手厥阴经别,从腋下三寸处(天池)分出,进入胸腹,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经喉咙,浅出于耳后,与手少阳经会合于完骨下方。
四、手厥阴经筋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及胸痛、息贲(《灵枢·经筋》)。
手厥阴经筋:起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内侧;经上臂内侧,结于腋下,分散前后挟两胁。分支进入腋内,布散胸中,结于膈部。
其病症:见经筋循行部位僵滞不适,转筋,以及胸痛或成为气息急迫之症。
五、手厥阴腧穴
本经一侧9穴,1穴分布于胸前,8穴分布于上肢内侧。分别为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心、胸、胃、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疗心、胸、胃病常用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和大陵;治疗神志病常用间使、劳宫、中冲;内关有宣通三焦,醒脑开窍,行气止痛的功效;天池以治疗胸胁痛、心肺病为主,应注意针刺角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