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07 21:13
手玉子,又名御子,也称作玉子板或玉子,是一种在演唱东北二人转或北京的民间小曲时所使用的民间乐器,使用竹板制作。一般在演出相声或二人转时,由演员双手持有四块手玉子,一手打两块。
二人转玉子可以单独演奏、可以伴唱、可以伴舞等,打法节奏变化较大,花式花样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拍案叫绝。传统二人转“四块瓦”是女演员(上装,即旦角)专用道具,男演员(下装,即丑角)专用道具为两个小木棒,现当代二人转男女演员都可使用“玉子”。
手玉子(也叫玉板),据考证最初出自江湖上“跑海’(要饭的)人手中,借以代替沿街乞讨的叫声。当时虽能打出多种花点,但是没有动作,所以当时“手玉子只是江湖上“跑海”的人所使有的工具。
据艺人于守和(艺名于宝珠)讲,他十六岁跟师兄陈玉(艺名陈玉珠)学唱“双调”(也就是二人转)。陈玉珠说,他的师付,名叫付大脑袋(已故)。付大脑袋在当时很有名望,是哈尔滨一带唱“双调”的名将之一。付大脑袋是唱下妆的(唱丑的)。当时唱“双调”的有的“打沙哈拉鸡”,有的打“鱼鼓”,有的打“盆底”,所以付大脑袋借鉴了“跑海”人手中的手玉子把它搬上了民间戏曲舞台,并把手玉子舞与民间秧歌,生活中的形象动作以及戏剧中的亮相,造型动作操为一体,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手玉子舞”。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受到广大群众和江湖艺人的好评,被称为当时的一手“绝活”。
后来这手“绝活”传到了艺人陈玉珠(上妆)手里,经他不断吸收,提炼,使“手玉子舞”动作和技巧又有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丑活,变化成了上妆大幅度的正面表演动作。民国初期,艺人于守和从师兄陈玉珠那里学到了这手“绝活”,曾在哈尔滨、巴彦一带演出,被称为二人转“四大名将”之一。
表演形式 “手玉子舞”的表演形式不拘一格,它有时属于纯舞蹈性的情绪舞,有时属于歌舞并进的即兴歌舞,有时属于以唱腔,情节和人物为主的伴舞。(例如应用二人转当中的表演;上场多用纯舞性舞蹈,划出时载歌载舞,划入时以唱带舞)。
纯舞性的“手玉子舞”主要反映所需要的气氛,动作要连贯,舞姿要优美,技巧要高超。歌舞的“手玉子舞”的动作安排要与唱词或唱腔的内容相结合,动作的幅度要小一点,要把唱腔、唱词与动作一同展现在舞台上。
表演性的“手玉子舞”要以唱腔、唱词内容为主,动作为副。而且表演时演员可以根据唱腔和唱词内容以及自身的内在感情即兴安排动作,自由表演。
风格特点 “手玉子舞”的舞姿变换多样,别具特色。玉板的打法种类繁多,节奏富于变化,声音清脆悦耳,有其独道之处。
“手玉子舞”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它的腕功,肩功,腿功,手玉子功(即技巧活)方面,“手玉子舞”的双腕有松有驰。双臂挥动要自如。做踢腕、抬腿动作时要干净利落,特别是做玉板出手活时,要准确,不得失误。行进间动作要与玉板的花点相配合,要做的打的连贯,亮相和造型动作要落在板眼上。总之不论动作或造型亮相,都要求舒展大方,阿娜动人。
技巧动作 “手玉子舞”的技巧动作,要有相当熟练的基本功才能完成。玉板出手活被称为一绝,每只手两片玉板,要抛出一片留下一片,而且还要在优美的舞姿动作中准确的接住。我们收集的“卧鱼抛玉”,“苏秦背剑”。“张飞大片马”,“黑狗钻裆”等技巧动作就都有着较深的功夫。
“手玉子舞”的节奏形式,虽有一定的规律,但打起来却不拘一格,自然相接,变化多样,可根据情节中所要展现的喜怒哀乐,选用适当的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