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逆冷

更新时间:2023-09-10 21:09

手足逆冷,中医症状名,是指手足四肢自下而上冷至肘膝,其冷由四肢末端逆行而上的症状。又名手足厥冷、手足厥逆、四逆。手足逆冷为里证之一。一般分热厥与寒厥两大类,两者相比,寒厥的厥冷程度较重,可由手足延伸到肘、膝,而热厥常不超过腕、踝关节。本症常可见于伤寒,厥证,疝等病证中。

病因

1、阳虚肾寒手足厥冷(寒厥)

脾肾阳衰,阴寒内盛,或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或阴盛于下,格阳于上,或少阴病阳虚不达四末,寒湿凝滞所致

2、热极肢厥手足厥冷(热厥)

外邪化热,由表传里,里热过盛,阳气郁闭不能达于四末所致。

3、阳气郁阻手足厥冷

气机不宜,阳郁于里,不能通达四肢所致,多见于外感病由表传里的转化阶段。

4、血寒凝滞手足厥冷

素体血虚,感受寒邪,以致血脉运行不利,寒邪凝于四肢而成。

5、痰浊内阻手足厥冷(痰厥)

乃系痰湿素盛,胸阳不得宣发所致

6、虫扰胆府手足厥冷(蛔厥)

蛔虫窜扰,气机逆乱而致。

临床表现

手足四肢自下而上冷至肘膝,其冷由四肢末端逆行而上。

辩证要点

1、热极肢厥手足厥冷

手足厥冷与通体热象并见(身反恶热、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大便秘结、脉数有力、苔黄干燥等)。

2、血寒凝滞手足厥冷

素体血虚(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沉细)与外寒侵淫(多发生于冬春季,或逢阴雨天加重)较突出。

3、痰浊内阻手足厥冷

素有胸脘满闷,喉有痰声,口粘,或呕痰沫,舌苔必白腻。

4、虫扰胆府手足厥冷

手足厥冷常随上腹部剧痛而出现,伴有呕吐清水或胆汁,甚而吐蛔,面色发青,身出冷汗,脉沉细或似有似无,其手足厥冷常随腹痛缓解而回温。

常见证型

1、阳虚肾寒手足厥冷(寒厥)

(1)脾肾阳衰,阴寒内盛

临床表现:手足厥冷,恶寒踡卧,下利清谷,脉迟。

治法:回阳救逆。

代表方剂:四逆汤。

(2)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临床表现:兼见身反不恶寒,面色赤,或干呕,或咽痛者。

治法:逐阴回阳通脉。

代表方剂:通脉四逆汤。

(3)阴盛于下,格阳于上

临床表现:若服白通汤后,利下不止,肢冷更甚,脉象隐伏不见,并见干呕心烦。

治法:回阳救逆。

代表方剂。白通加猪胆汁汤。

(4)少阴病阳虚里寒

临床表现:手足发凉,身疼,骨节疼痛,脉沉而不浮。

治法 先灸关元、大椎以助阳消阴,后温阳益气,散寒化湿。

代表方剂:附子汤。

2、热极肢厥手足厥冷

临床表现:手足厥冷,无汗高热,面赤心烦,口渴引饮,胸腹灼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厚干燥,脉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或通府泻下。

代表方剂:白虎汤或大承气汤。

3、阳气郁阻手足厥冷

临床表现:兼见胸胁苦满,嗳气不舒,呕吐下利,或腹痛、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郁通阳,宣达气机。

代表方剂:四逆散。

4、血寒凝滞手足厥冷

临床表现:手足厥冷,四肢发凉,形寒身痛,得热痛减,舌质淡红,苔薄白滑润,脉沉细。

治法:温养血脉,逐寒和营。

代表方剂:当归四逆汤。

加减:若内有外寒,兼见少腹冷痛,或干呕、吐涎沫,可加吴茱萸、生姜暖肝温胃、散寒降逆,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5、痰浊内阻手足厥冷

临床表现:手足厥冷,胸脘满闷,喉间痰声漉漉,或呕吐痰涎,饥不欲食,舌苔白腻,脉沉滑有力或乍有紧时。

治法:行气解郁豁痰。

代表方剂:导痰汤。

加减:若伴神迷者,可选瓜蒂散催吐,痰去气畅,则神清厥除。

6、虫扰胆府手足厥冷

临床表现:手足厥冷,上腹阵痛,呕吐清水或吐蛔,或有烦渴,舌质淡或黯,舌苔薄润,脉沉细或沉弦。

治法:温脏安蛔。

代表方剂:乌梅丸。

常见病

本症常可见于中医伤寒,厥证,疝等病证;现代医学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及高热体温上升期、癔病等。

针灸疗法

针灸对于手足逆冷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手足逆冷应注意辨证施治,若为急症则应积极配合急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1、选穴

主穴气海、神阙、大椎、三阴交。阳虚肾寒加命门、肾俞;热极肢厥加曲池、太冲;阳气郁阻加行间;血寒凝滞加血海;痰浊内阻加阴陵泉;虫扰胆腑加百虫窝。

2、操作

针灸并用。气海、神阙穴均施以隔盐灸,不拘壮数,至手足回温为度。阳虚肾寒者用补法;热极肢厥、阳气郁阻者、痰浊内阻者采用泻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