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11 15:09
打石腰乡,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地处永和县西部,东连芝河镇,南毗阁底乡,西濒黄河与陕西省延川县、延长县隔河相望,北接南庄乡。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0千米,总面积111.2平方千米。
1949年,属永和县第三区。
1956年,改设打石腰乡。
1958年,属吕梁县永和公社。
1961年8月,属永和县打石腰公社。
1984年12月,打石腰公社改打石腰乡。
2021年,永和县撤销南庄乡、打石腰乡,合并设立望海寺乡。
1961年8月,辖郭家山、郑家堀、李家塩、马家岭、辛舍窠、蔚家蛆6生产大队。
1978年,增设冯家坝、冯家山2生产大队。辖8生产大队。
1984年12月,改辖8村民委员会。
2011年末,辖郑家堀、尉家圾、冯家山、郭家山、李家堀、冯家城、马家岭、辛舍窠8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打石腰乡辖7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望海寺村。
打石腰乡地处永和县西部,东连芝河镇,南毗阁底乡,西濒黄河与陕西省延川县、延长县隔河相望,北接南庄乡。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0千米,总面积111.2平方千米。
2011年,打石腰乡耕地面积13500亩,人均2.49亩。森林面积6.22万亩,有林地面积10.19万亩,其中防护林4.9万亩,经济林4.4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5万株,林木覆盖率37.23%。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541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47人,城镇化率13.8%。总人口中,男性3209人,占59. 2%;女性2209人,占40.8%。总人口全部为汉族。2011年末,人口出生率9.90‰,人口死亡率5.13‰,人口自然增长率4.7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8.8人。
截至2018年末,打石腰乡户籍人口6091人。
2011年,打石腰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834元。
2011年,打石腰乡农业总产值5096万元,比上年增长25%,农业增加值占全乡地区生产总值的87.2%。
打石腰乡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豆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817吨,人均335千克,其中小麦155吨,玉米449.3吨,谷子604.3吨,豆类347.3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作物等。
打石腰乡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为主。2011年,生产肉类356吨;畜牧业总产值22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
2011年,打石腰乡枣园面积3.8万亩,产量6000吨。
2011年,打石腰乡有大型农业机械18台。
2011年,打石腰乡工业总产值达到269万元,比上年增长37.5%;工业增加值占全乡地区生产总值的3.8%。
2011年,打石腰乡有商业网点28个,从业人员28人。
2011年,打石腰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11.5万元,比上年增长9%;集市贸易成交额405万元,比上年增长14%。
2011年,打石腰乡邮政业务收入8500元;电信业务收入10.5万元。
2011年,打石腰乡有县乡级公路4条,总长33千米。
2011年,打石腰乡有流动电影放映队1个,年放映26场次,观众达1000人次;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7个。文化 行业从业人员3人。
2011年,打石腰乡有广播喇叭110只,通响率90% 。2011年末,广播综合覆盖率95%,有中央、省、市、县等65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19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7%。
2011年末,打石腰乡53%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6%。
2011年末,打石腰乡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2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1所,在校生31人,专任教师1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末,打石腰乡有各类科技人才2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71人,经营管理人才12人,技能人才10人,农村实用人才7人。
2011年末,打石腰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13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4张。专业人员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9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452人次。
2011年,打石腰乡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
2011年末,打石腰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66户,人数375人,支出62.2万元,比上年增长14%,月人均150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7人,支出3.52万元,比上年增长7.3%;农村医疗救助3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3人次,共支出12.6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临时救助91人次,支出0.8万元,比上年增长5.3%。
2011年末,打石腰乡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2.8千米,投递点4个,乡村通邮率95%;征订报纸 2500份、期刊1000册;固定电话用户82户,移动电话用户730户。
打石腰乡地名因境内望海寺一石佛上身在地上,下身在地下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