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鼎拔山

更新时间:2024-07-03 21:50

扛鼎拔山(拼音:gāng dǐng bá shā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成语出处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扛鼎拔山”。

成语故事

项羽年轻时,在乡里意气风发,很受同龄人的敬重,但他力大如山起先却不为人们所知。有一年腊月,正当每年一度的大典,乡里煮肉,需要到邻乡去借鼎,项羽带领十几个小青年去搬运。到了地方,十几个人七手八脚,累得通身是汗,还是没办法将鼎抬走。这时项羽走过来,推开众人,将鼎扛在肩上转身便走,将众人惊得目瞪口呆,以为是天神下界。从此,项羽的威望在家乡百里之内分外显赫。

秦始皇统一,但老百姓的生活不仅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反而负担日益加重。战争虽然暂时停止了,但无穷无尽的徭役,无休无止的征兵仍然困扰着人民。秦始皇病死沙丘,秦二世胡亥靠阴谋嗣位。天下形势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先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很快星星之火便呈燎原之势,全国各地到处飘扬反秦大旗。项羽先是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举事,一路斩关夺隘,几次大败秦兵,力量日益壮大。项梁从此产生了轻敌情绪,甚至以为秦军不堪一击。

当时,宋义与项梁同在楚怀王麾下任事。项梁为主将,宋义为副将,项羽为末将。宋义见项梁骄傲轻敌,便劝诫说:“我们虽打了几次胜仗,但将军骄傲,士卒懒惰,秦兵的援军却源源而至,我们应谨慎才是。”

项梁对宋义的话十分反感,就把宋义打发到齐国公干。

这时秦国大将章邯统兵攻击楚军。章邯久在军旅,作战经验丰富,一战大败楚军,项梁阵亡。宋义从齐国归来。有人对楚怀王说:“宋义在楚军兵败之前就有预见,看来这个人是很会用兵的,应任命他为大将。”怀王于是下令,任宋义为上将军,命项羽为次将,统军驰援赵国。

楚军行至安阳,宋义下令驻扎,一连逗留几十天。项羽敦促宋义进兵,宋义却说:“军前交锋,我不如你;在帐中设计,你不如我。”

宋义还针对项羽颁布军令,说:“有不听军令者斩!”

当时,秋雨绵绵,士卒因军粮不足,饥寒交迫,宋义却在帐中饮酒作乐。项羽见时机成熟,单身人帐,杀掉宋义,得到楚军的拥戴。在后来的征战中,项羽的一系列壮举威震天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五年后,楚、汉在垓下会战,楚军被汉军用十面埋伏之计团团围住。项羽见大势已去,叹息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后突围至乌江,因羞于见江东父老而自杀。

成语寓意

项羽打仗很厉害,但是做事没有谋略,因而才会有最后在乌江自刎的结局。要想建立天下大一统的局面,光靠扛鼎拔山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懂得重用人才、善用治国良策,笼络民心,才能成就霸业。从故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纵使再有天赋,也不能自作聪明,要虚心学习。 事实证明,后天的努力也创造了很多奇迹,谦虚地学习才能使人们在危难来临时无路可走。

成语运用

“扛鼎拔山”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有扛鼎拔山之勇,经文纬武之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