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游·秋声

更新时间:2024-07-03 21:09

《扫花游·秋声》是宋末元初词人王沂孙的作品。此词咏秋声,感发羁旅之苦,抒写了词人身世漂流、故乡阻隔的戚怆悲愁,仿佛是一篇凄凉的秋声赋。词人在秋声中展开对故乡的想象:孤雁唳鸣,寒蛩哀吟,雨打芭蕉,透露出凄惶孤寂的意味。比之异乡所闻秋声,愁苦交织,令人肠断心碎。思乡或归家能解脱愁怀,岂料客居愁,归家更愁。

作品原文

扫花游·秋声①

商飙乍发②,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③。顿惊倦旅④。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⑤。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⑥。

迢递归梦阻⑦。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⑧。故山院宇。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⑨。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⑩。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秋声:时至秋日,西风起,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曰秋声。欧阳修《秋声赋》云:“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②商飙(biāo):指秋风 。古人把五音与四季相配。商音配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因以商指秋季。

③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杜甫《秋风》诗:“秋风淅淅吹我衣。”欧阳修《秋声赋》:“初淅淅以萧飒。”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④倦旅:指倦于行旅的人。

⑤青灯:光线青荧的油灯,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吊影:对影自伤。极言孤独。愁赋:度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宋姜夔《齐天乐》,度郎是指庾信,南北朝文学家,作有《愁赋》。)

⑥“断续”五句:欧阳修《秋声赋》:“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断续:意指风声不定时断时续。无凭,无准或不定之义。何许:何处。但:只,只有。

⑦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

⑧老耳难禁:老来不堪听取凄凉的秋声。

⑨边鸿:边塞的鸿雁。孤唳:指鸿雁孤鸣。砌蛩:台阶下的蟋蟀。

⑩“数点”二句:意指雨打芭蕉之声与雁唳蛩鸣之声相应和。数点:指雨滴。更著:更加上。李清照《声声慢》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白话译文

秋天的肃杀之声突然响起,渐渐的能听到声音,淅淅萧萧的风声似乎没有停住的意思。这风声惊到了倦于行旅的人。对着油灯望着影子自我感叹,不由得站起来吟诵愁赋。风声断断续续的,便尝试到荒院里仔细听听。可是风声在哪里呢?但庭院里只有高树,还有落满台阶的树叶。

仿佛进入遥远的梦境。正好老来不堪听取凄凉的秋声,有着生病憔悴的样子。本来是山里的庭院。却想到边疆鸿雁的孤鸣,台阶下的蟋蟀的秘密私语。雨打芭蕉之声与雁唳蛩鸣之声相应和。我无处可躲避。这种闲愁,夜越深越痛苦。

创作背景

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朝诏告天下寻访隐居埋名的人士,征辟任用南士,并责成各级官府严加督视。宋亡后一直隐居会稽的王沂孙在这一年被强征而起,出任庆元路学正。这一首《扫花游·秋声》,便是他出任庆元任上,日夜思念故乡并渴盼早日归家的心迹流露。

原文鉴赏

诗词赏析

王沂孙在咏物词上有较为独到之感觉。《扫花游·秋声》是从欧阳修《秋声赋》中转换而来。周颐《蕙风词话》中首评论其为:“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 这首词有很新颖之处,无论在咏物赋情,还是在布局构思上。在词中表达了一种倦旅思归、欲归不能、老病缠身的难言之痛、亡国之恨和身世之悲。

欧阳修在《秋声赋》云“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发端三句即由此化来。“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写秋风乍起,秋声随作的声势。古代用五音和方位配春夏秋冬四时,商声主西方属秋,秋风故云商飙。概括了欧阳修洋洋洒洒几十字所作的描写。“乍发、渐、初闻、还住”一系列动作,将秋声散在的听觉形象写得起伏宛然、张弛有致,将秋风秋声写得姿态卓立、声势宛然。“顿惊倦旅”,写词人闻秋声感羁旅之苦,词人的境遇较为凄惨。“顿惊”与“乍发”呼应,将秋声与情怀拍合一处。笔势转折。秋声是人惊起时所闻,倦旅之怀是闻秋声所发。咏秋声意在于其情,故意境顿深。“惊”字承前之秋声,熔铸行旅之梦被打断的缘起与惊醒后的神态;启后之倦旅,它又是对秋声触目惊心的心态。“背青灯吊影”,写词人身受漂泊不定、孤寂不堪的羁旅之苦,和一种凄凉的心境:形单影只,独影孤灯,本已情伤。灯影的幽冷摇曳动荡不定,秋声相和。使人倦旅之心顿生,只好借赋咏,抒发心中愁绪。

下面由心情又转写秋声。“断续无凭”这里则写有意追寻秋声。“试立荒庭听取。”一句以“听取”的方式追寻时断时续终于悄然无息的秋声,通过客舍到荒庭的转换,为从听觉转至视觉作了巧妙而又自然的过渡。以下秋声已住,无处追寻,仿佛秋声留下的足迹。“无凭”是感觉,“但有”是视觉,树叶落后更觉峥嵘。在秋声中徒增冷寂和凋零。此段写法独到,即见无处寻声,却有迹可见的水尽云生,在凝重质实中见出清刚流转。

上片秋声是所闻、所感、所见。“迢递归梦阻”是上片“顿惊倦旅”的进一步铺陈。“归梦”为秋声所断,在“倦旅”中,思乡之情段段。“归梦阻”之“阻”,一表归梦为秋声所断,二表时间渺渺,空间遥遥,梦醒后也有家难归。有家不能归,是为不幸,归梦都难成,又何幸焉。客居的孤寂中闻秋声且见落叶飘零之形色,愈益感发他老病交加的凄楚,比之倦旅之情,悲苦过之矣。“阻”所隐含的秋声惊梦,“老耳难禁”暗示的凄楚秋声,均处处遥遥切合题旨,含蓄而曲折,想象较为丰裕自如。

既然归期遥遥,就只有异乡的秋夜遥想故乡,自我慰藉,词人在秋声中展开对故乡的想象:孤雁唳鸣,寒蛩哀吟,雨打芭蕉,透露出凄惶孤寂的意味。比之异乡所闻秋声,愁苦交织,令人肠断心碎。思乡或归家能解脱愁怀,岂料客居愁,归家更愁。“避无处”,这愁又是与秋声相感发的,秋声无处不在,此愁也无有已时,这是秋声所感发的愁怀的第三层曲折。将秋声与愁怀推至悲苦不堪的极致,笔致极为拙重含蓄。“这闲愁,夜深尤苦”,愁而曰“闲”,是以轻淡之笔写郁结之情。绾合种种愁思一处,在夜深人静、无可诉说的背景之中,显得格外“尤苦”。

名家点评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评曰:“不似竹山罗列许多秋声,命意与欧公一赋仿佛相似。但从客旅情怀来说,倍觉怆然。‘顿惊倦旅’主意。‘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欧阳公所谓声在树间也。‘想边鸿孤’四句,借以作波,亦如欧公赋末用‘虫声唧唧’也。”

清·陈廷焯《云韶集》评曰:“前半摩仿欧阳公《秋声赋》,后半则自写身世飘零之感。写出许多愁景,搅人秋思。”

现代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评曰:此因耳闻秋风之声,引起旅居凄凉之情,而有作也。起首三句,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旅人。后半阕写此旅人之旅况,即“老”与“病”也。“故山”以下各句,一面写思家之情,一面用鸿唳、虫语、蕉雨陪衬秋风之声,三者亦动人愁思之秋声也。末句归结到秋夜旅人之苦。词语甚明白,词情却甚凄楚。至于因何旅居、因何不得归之故,虽未明言,而读者自觉作者有一种不得已之情在词句之外,引起同生凄楚之感。

现代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书法艺术家詹安泰《花外集笺注》评曰:按此词与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词同韵,词意亦近,或系同作。念明伤离,莫明所指。

当代学者、中国第一个词学博士王筱芸《碧山词研究》评曰:向来写羁旅愁怀之词,多以故乡之乐,反托此时羁旅之悲。碧山上析二词却恰恰相反,在叙写羁旅漂泊之悲的同时,又极力渲染故国凄凉,故山院宇荒寂不堪的情景,以突出其不得归而悲,归梦阻亦悲,纵使归家见家山之凄凉之况更悲的、欲“避无处”的凄苦情境和意绪。见出其传达的并非单纯羁旅愁怀,而是着意展示其凄苦的今日情境和意绪氛围。以层深径曲的沉郁凄苦之势,超脱一己实境,获得言近指远的艺术张力。

当代学者、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常国武《读(花外集)卮言》评曰:通首以悲哀之景写悲哀之情,反映作者在长期做客异地,“迢递归梦阻”的情况下,闻秋声而生“顿惊倦旅”的“闲愁”,读之亦足以使人难以为怀。

作者简介

王沂孙(约1230~约1291),宋末词人。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家住玉笥山,亦号玉笥山人,南宋会稽人。善文词,广交游,同代周密称其“结客千金,醉春双玉”(《踏莎行·题中仙词卷》)。元兵入会稽,杨琏真珈掘宋帝六陵,沂孙与唐珏、周密等结吟社,赋《乐府补题》,托意莲、蝉诸物,寄托亡国之恸。元世祖至元中,一度出为庆元路学正。晚年往来杭州、绍兴间。工词,风格接近周邦彦,含蓄深婉。其清峭处,又颇似姜夔,张炎说他“琢语峭拔,有白石意度”。尤以咏物为工,代表作有《齐天乐·蝉》、《水龙吟·白莲》等,皆善于体会物象以寄托感慨。其词章法缜密,是一位有显著艺术个性的词家。词集《碧山乐府》,一称《花外集》,收词60余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