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更新时间:2024-07-11 15:47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是扬州大学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1902年,通州师范学校创办。

1952年,南通学院农科、私立江南大学农艺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合并组建苏北农学院,下设畜牧兽医系。

1971年,苏北农学院与南京农学院合并组建江苏农学院,下设畜牧兽医系。

1992年,江苏农学院等高校联合组建扬州大学,农学院下设畜牧兽医系。

1994年,扬州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分设,更名扬州大学动物科学系。

1998年,组建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下设动物科学系。

2004年,畜牧兽医学院撤销,动物科学系独立建院。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式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3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共有教学系科5个,本科专业3个。

师资力量

据官网资料显示,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各类博士后13人。教师中正高职称30人、副高职称45人;专任教师98.5%具有博士学位。2名教师为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1名教师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教师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4名教师为高层次人才,3名教师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名教师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教学建设

据2023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个。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动物科学、草业科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

学院获批一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扬州大学-江苏立华牧业有限公司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有动物遗传繁育与分子设计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扬州大学现代牧业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农业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有效性试验机构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建有蜜蜂产品研究所、兔业工程研究中心、草业科学研究所、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以及饲料厂、实验蜂场、水产温室、新扬州鸡保种场、牧草场等科研及成果转化基地。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先后6个项目获“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国家奖。10多个团队获各类教指委学科竞赛。1名学生获第二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选”“中国电信奖学金•天翼奖”。本科生升学出国率平均达68.84%、年终就业率100%,研究生就业率持续保持99%左右。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先后6个项目获“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国家奖。10多个团队获各类教指委学科竞赛。1名学生获第二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选”“中国电信奖学金•天翼奖”。本科生升学出国率平均达68.84%、年终就业率100%,研究生就业率持续保持99%左右。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畜牧学和草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有畜牧学和草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畜牧学是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建设单位,下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养殖、渔业发展、农艺与种业三个方向),其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草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下设饲草与草食动物生产、草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草地景观植物与利用、草业机械及自动化等4个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水产养殖学为扬州大学重点学科。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国际交流工作。以团队建设为抓手,促标志性成果产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600多项,科研总经费突破3.5亿元,其中到账经费2.5亿元,年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在分子标记与动物育种,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与利用,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胚胎生物工程和动物遗传工程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标志性成果。扬州鹅、京海黄鸡、苏姜猪、畜禽饲料、蜜蜂产品等多项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项10余项。

交流合作

学院与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在国家、江苏省留学基金及优势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的资助下,每年派出多名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赴海外名校访学和交流,自2009年以来,培养来自朝鲜、埃及、加拿大、丹麦、日本、巴基斯坦等多国家近100名海外留学生。

荣誉介绍

我院30余项成果分别获部省级科技奖,其中5项大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学院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江苏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6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名,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3个,国家部委聘任的国家级专业委员会专家4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岗位专家6人。另外,10多名老师担任全国学会常务理事以上的职务,多名老师担任重要行业期刊杂志的编委或编辑。多年来,我院毕业生迅速成为用人单位教学、科研、技术和管理骨干,另有一批毕业生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全国大学生创业就业典型人物”等荣誉称号,学院连续5年被学校表彰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现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