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1 15:53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扬州大学二级学院。
1952年,建立扬州工业学校机械科。
1958年,扬州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
1965年,升格为扬州工业学院机械系。
1987年,恢复为扬州工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系。
1992年,扬州工学院等高校联合组建扬州大学,下设扬州大学工学院。
1997年,农学院水利系汽车工程专业调入,成立车辆与农业装备工程系。
1998年,水利学院电气工程系调入,工学院材料类、化工类专业划入理学院。
2002年,学校调整学院建制,撤销扬州大学工学院,成立机械工程学院。
现有教职工19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余人(博士学位比例95%以上)。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30余人(含江苏特聘教授3人、校特聘教授3人、青年百人特聘研究员5人),副高专业技术职务35人;博硕士生导师10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333工程”6人(其中第一层次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青蓝工程5人、六大人才高峰7人。
近五年来,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3门,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2项,江苏高校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省级精品课程2门,以第一主编出版教材16部,其中“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现代机械工程系列精品教材4部,省重点教材1部(双语),再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微课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校“金讲台奖”称号3人,获批江苏省教改课题立项3项,教育部产学研项目立项11项,我院建设的“扬州大学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学院”先后获批江苏省首批重点产业学院和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50余项,科研到帐经费逾1.2亿元,其中纵向经费到账6800余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项,其中获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4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2016年获批江苏省农机农艺融合工程研究中心,2019年获批“江苏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农机装备创新团队”1个,2023年获批江苏省先进光伏智能制造技术与光储融合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扬州市校合作重点实验室“车辆零部件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
扬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高校联合创新中心“扬州大学机械制造重点实验室”
扬州市级重点实验室“高效农业立体种植及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扬州大学机电研究所
扬州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
本学科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1952年开始本科办学,1992年起先后在农业机械化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生,2010年获“机械工程”一级硕士点,2018年获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自设 “工程装备数字化制造理论与技术”和“草业机械装备及自动化”等二级博士点。
学科方向下设六个方向:新能源装备及技术、智能农机装备及技术、先进制造与表面工程、机械电子及智能传感、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及智能汽车。
扬州大学“农业工程”学科紧密围绕新时期国家大力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求,聚焦国际学术前沿,立足南方湿润与半湿润地区,面向全国,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历经60多年发展,凝练和形成了以下四个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管理、农业水土环境、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学术造诣深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多个团结协作的学术团队。学科现有专任教师47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1人;博导12人,硕导29人;博士41人,博士率87.2%,学缘、职称结构合理。
机械工程学科是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建设点,下设六个方向::
面向国家“双碳”目标,聚焦新一代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装备、储氢装备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在太阳能电池多晶硅材料绿色制造工艺装备、风力机气动设计、风电场选址优化、吸放氢循环寿命测试设备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
突破了高效率低成本晶硅电池制造技术与装备,20次创造电池效率和组件功率世界纪录,被载入电池效率世界纪录路线图;突破了超薄玻璃物理钢化技术及装备,实现高效节能的轻量化双面双玻电池组件制造;突破了低温储能电池制造技术,将工作温度拓展到零下80℃;创新柔性电池技术,取得原创性工作进展。拥有国家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和省特聘教授组成的团队,承担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面向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需求,在耕作、播种、蔬菜智能生产等装备结构设计、智能化数字化融入、田间试验分析与性能优化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
在北斗导航无人化耕播、大数据精准作业、蔬菜智能生产、信息化监测等装备研发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并在生产过程无人化、信息化、农机农艺融合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现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8项,授权发明专利67件,发表SCI/EI论文92篇。
面向先进制造及表面工程的发展需求,开展数字化制造、增材制造、特种加工、表面制造及再制造等领域理论与技术研究。
在增材制造、超声复合加工、表面制造与强化、高效高承载齿轮加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并在激光增减材制造、超声复合/辅助电加工、表面凃层制造及表面强化等方面形成特色。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57件,发表SCI/EI论文82篇。
面向智能制造装备和现代农业需求,开展机器视觉智能检测与建模技术、智能传感与智能控制、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在自动化检测图像识别与建模、室温超低浓度气体传感器、仿生毛发传感器、机电产品疲劳性能预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并在农作物生长过程监控、农产品气味品质检测、农产品智能筛选分级等方面形成特色。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43件,发表SCI论文95篇。
面向金属板材成形加工高端装备、农业设施与装备等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与产品开发,在装备设计及理论、关键零部件结构优化与可靠性设计、结构非线性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结构健康管理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
在板材成形装备设计、多能互补智能烘干装备设计、旋转输流管道三维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与减振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并在特种农产品太阳能-电能-生物质能耦合烘干装备设计方面形成特色。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29件,发表SCI论文69篇。
面向汽车产业升级转型发展需求,开展轻量化设计与智能制造、智能驾驶、汽车热管理、汽车NVH等方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在汽车零部件轻量化设计、智能汽车闭环控制、电池冷却技术、车辆NVH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并在内高压成型、变排量热泵控制、喷雾冷却技术、振动控制等方面形成特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9项,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35件,发表SCI论文71篇。
学院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先后选派多名教师赴美、日、德、澳等发达国家进修,与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福特旺恩大学、乌尔姆大学、美国凯特琳大学、日本北九州工业高专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且互派师生到对方学习深造。
学院充分发挥机械、汽车、材料等学科(专业)与江苏省重点发展支柱产业相对应的有利条件,成立了机电研究所、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博世柴油技术培训中心、多维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机械电子设备工厂等科技开发和科研服务机构,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完成了多项科技成果和专利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