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更新时间:2024-07-11 15:48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是扬州大学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1952年,调入私立通州师范学校文史专修科,改为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科。

1959年,扬州师范学院成立,设有历史系(附专修科)。著名历史学家祁龙威卞孝萱等名师先后在该专业任教。

1963年,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因故解散。

1966至1976年,扬州师范学院遭受破坏,学校财产受到极大破坏,停止招生六年。

1976年,扬州师范学院恢复包括历史专修科在内的六系一科。

1978年,停办十五年的历史系重新开始招生,恢复时仅有9名教师,2个教研室。

1982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得首批硕士学位点授予权。

1984年,历史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2年,扬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合并组建扬州大学,改为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

1998年,扬州大学二级学院重组,调整成立扬州大学人文学院。

2002年,原人文学院撤销,正式成立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2003年,原政法学院哲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两课”教研部等并入。

2005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点授予权。

2010年,历史学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

2011年,中国史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授予权。

2011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科部)分设成立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2年,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获准设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3年1月学院官网资料显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设有哲学、历史学(师范)、档案学、社会工作等4个本科专业以及历史系、哲学系、社会工作、档案系、 社会工作等4个教学系科。

师资力量

截止2019年5月,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2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有教授15人、副教授2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47人,在读5人。

博士生导师:周新国、吴善中、王永平、叶美兰

国务院高级专家特殊津贴:周新国

江苏省高校优秀骨干教师:吴善中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王永平

学科建设

根据2015年9月学院官网资料显示,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教育部评估中,该院中国史参与评估,得分67分,位列41位。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

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史、哲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中国法律文化与法治发展。

专业学位硕士点:社会工作、图书情报、学科教学(历史)

“十二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史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

教学建设

根据2015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群、1门江苏省精品课程;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校特色专业;学院还设有江苏省档案人员培训中心和档案与信息管理综合实验室。学院推进学生的国际化工作,有4名全日制本科生到中国外访学。此外,还积极开展特色工作创建活动,社会工作0501班被命名为“周恩来班”,社会工作08班被命名为“张云泉班”。2010年,学院获“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称号。

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群:《哲学课程群》

江苏省精品课程:《中国现代史》

江苏省特色专业:历史学

扬州大学特色专业:哲学

扬州大学品牌专业:历史学

该院设社会发展实验中心,下设档案与信息管理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和社会工作实验室。该中心的始建于2002年8月。档案与信息管理综合实验室79.56㎡,拥有实验仪器设备共计202台(件),总金额150余万元,主要仪器设备有:档案线缝装订机、无线胶装机、YX-3三针档案装订机、打孔机纸张厚度仪、白度仪、纸张抗张强度仪、耐折度仪、耐破度仪、撕裂度仪、酸度计、纤维测定仪、老化试验箱、鼓风干燥箱等仪器设备,用于《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信息记录与存储技术》等课程的开设。

截至2019年5月,学院每年举办“超越梦想”学生干部菁英训练营,培训率达50%,本科生积极申报校科研创新研究项目,踊跃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重要赛事,在国内、省内师范生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各专业毕业生因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工作踏实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本科毕业生每年考研录取率近30%(其中哲学专业在50%左右)。同时,学院不断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每年有近10名全日制本科生到境外交流访学。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近年来,有3名同学成功自主创业。

学术科研

科研成果

截止2016年10月,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清史工程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1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50余项。

吴善中: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朱海忠: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朱煜:江苏高校第九届哲学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王嘉川:扬州市第九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科研平台

根据2015年9月学院官网资料显示,学院有1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中韩文化暨崔致远研究中心、伦理学研究所、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扬州大学张謇研究所、扬州大学反邪教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淮扬文化研究中心共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174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总计共450多万,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4项,省厅级12项。

学术资源

根据2015年9月学院官网资料显示,学院资料室有藏书10多万册,长期订阅专业期刊、大学学报150多种。瘦西湖校区敬文图书馆中设有文史研究室,馆内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大型历史文献,馆藏中苏北方志较为齐全,敦煌学资料丰富。

该院周新国教授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主编,该院负责该期刊的“近代以来中国研究”、“扬州文化研究”两个栏目。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化传统

忠实不欺,出自于《陆九渊集》:“忠者何?不欺之谓也。信者何?不妄之谓也。人而不欺,何往而非忠?人而不妄,何往而非信?”1903年,通州师范学校开校,张謇语重心长地嘱托学生们:“愿诸君开拓胸襟,立定志愿,求人之长,成己之用;不妄自菲薄,自然不妄自尊大。忠实不欺,坚苦自立,成我通州之学风。”1904年,张謇选取其中的“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作为校训,这也是他“生平强勉自厉之所在也”。

忠实不欺,是“德”的日常体现,是社发学院师生行为规范的重要准则和道德操守,引导师生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学习作风,诚实守信地做人、做事、做学问,对国家忠心,对学校忠诚,对他人忠厚,对工作学习忠于职守。

积健为雄,出自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积健为雄,类似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指积之日久、学深养成、实实在在、不可作假,都是积健的结果。它体现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发展的递进过程。

积健为雄,勉励学院师生在学识才干方面,立大志,而后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学养深厚,终成大才,担当大任;“健”同时有“健壮、健美”之意,寓意学院师生积聚力量而形成雄强浑厚之大气,不断从健康、健全、稳健,走向雄大、雄健、雄壮。

忠实不欺,积健为雄,八字互为一体,相互呼应。既是对学院历史源头的精神寻根,也是对校训精神的赓续传承,蕴含着立德守正的价值理念,砥砺笃行的行为规范,心雄万夫的志向追求;厚植于学院百廿文脉,彰显着社发成己达人的办学追求,激励着师生博学济世的责任担当。

知名校友

华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

夏春涛: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

周新国:扬州大学副校长

现任领导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