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沐浴

更新时间:2023-12-25 08:49

著名作家、学者曹聚仁在《食在扬州》一文中说:“扬州人爱上茶馆和浴室,所谓‘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也。”皮包水是指赴茶社吃茶,水包皮则指去澡堂洗浴。唐代《荆楚岁时记》记载:每年农历腊月初八那天,扬州节度使李通裕便设斋烧汤,为500僧人沐浴熏衣,认为不但能除身上污秽,还能涤洗心垢。这是一种宗教性沐浴,它告诉人们,洗身是表结心是质。正如古人所讲的“澡身而浴德”。

扬州沐浴的历史

《能改斋漫录》的记载

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载有“浴室挂壶”一条。浴室要挂作为商标用的壶,当然是公共浴室了。老扬州的浴室门口都要挂一个灯笼,中午点亮凌晨吹灭,一点亮就是告诉顾客,本浴室开张了。所以扬州有句歇后语是:“澡堂的灯笼——天天挂”。曾经做过扬州太守的宋代文学家苏轼,不但常到浴室洗澡,还不时找人擦背。有他的一首《如梦令》词为证:“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擦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也就是对擦背人说:“请你手脚要轻些,我常来沐浴,身上没有多少污垢。”追溯扬州沐浴历史,已有二千多年以上,天山汉墓陈列馆内西汉广陵王刘胥的墓内,就有专门的沐浴间。陪葬的铜灯铭文记载为:名“尚浴名甲九”。据专家研究分析,扬州在东汉已有浴室,而且还属于高水准的。明清时代,沐浴已发展到鼎盛时期,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录:“(扬州的浴池)如开明桥之小蓬莱;太平桥之白玉池;缺口门之螺丝结顶;徐凝门之陶堂;广储门之白沙泉;埂子上之小山园;北河下之清缨泉;东关之广陵涛;各极其盛。”当时扬州最大的浴室为城外坛巷的顾堂和北门街的新风泉,澡堂的格局是:“并以自白石为池,方丈余,间为大小数格,其大者近镬水热,为大池。次者为中池,小而水不甚热者为娃娃池。贮衣之柜,环而列于厅事者为座厢,在两旁者为站厢,内通小室,谓之暖房。茶香酒碧之余,侍者折技按摩,备极豪侈。”据同代人林苏门记载:清代时,扬州城内外澡堂数以百计。扬州沐浴业之兴旺,可见一斑。

过去常有人把浴室称作“混堂”,它的来历是:老浴室的司炉工要把水烧烫,常常半夜起来生火,炉膛上有一只大铁镬(锅),就是头池旁边那只很大很大的铁锅,盛满了水,炉工把它烧很烫后,水自然而然流到头池内。而二池(中池)和娃娃池的水还不甚热。那怎么办?有一专门看水口的人,用一只桶或木棍,跳在水中,将头池与二池搅拌一番,使之冷热混和,这就是江浙沪一带称浴室叫“混堂”的来历。

李斗列举了这么多扬州浴池,其中不少店名都很优雅,且与“池”与“泉”相关。洗澡用的水池大多是白矾石做的,干净、清爽。“方丈余”指大池一般在 10平米以上。“间为大小数格,其大近镬者水热为大池”。所谓大池是靠近铁锅最近处。扬州人习惯叫头池。上有用防水良木隔成的木格,防止老人和小孩滑进或烫伤,而又利于一般人烫脚之便,想的很周到。

“贮衣之柜,环而列于厅事者为座厢,在两旁者为站厢,内通小室,谓之暖房。”浴客来洗澡要有个地方脱衣服、休息。这里也有普通和中高档之分。普通间在两边,炕位也比较短,一般只宜坐着休息,但澡资比较便宜。适合天天洗澡的劳苦大众。稍好些的炕位长一点,衣厢在座位上边四周,脱穿方便,人也可以躺坐休息。再高档些则是所谓“暖房”也就是后来的“雅间”,厅虽小却很精致,可睡可躺,又靠近头池的炉灶,气圆,在没有空调的明清时代,暖房相对要舒服得多,虽然收费也高些,但仍受上等人士、大夫欢迎。

下一句讲“茶香酒碧之余……”也就是吃饱了,喝足了,有专门侍者(服务人员)为你按摩、推拿、备极豪侈,舒服极了,当然是要另付费的。

扬州人会洗澡,无论从那个角度讲,都可以说是享受生活的一种表现。有人说,洗澡为了卫生,这恐怕不是惟一目的。解释不了天天泡澡人的心理。其实,扬州的澡堂是一个公共社交场所。洗完澡可以品茗、聊天,也是会友讲闲之处,甚至可以在此谈谈生意。熟人往往不期而至,是碰头会面好地方。扬州的浴室还是个新闻发布中心,上至世界大事,廉政反腐,下至单位轶闻,邻居栽花养狗,都是谈论的话题,你可以躺着闭眼,便听到种种最新消息。遇到想不通的烦心事,上浴室洗把澡,躺上半天,再捶揉敲摩,便散去了郁闷,轻松愉快地出门。有的澡客高起兴来还坐在浴池边上哼上几段“二黄”、“西皮”,你就由着他喊吧,品品他的韵味也顶有意思。

《扬州画舫录》的记载

《扬州画舫录》谈到扬州的浴室与民风民俗时,还有一段记述:“男子迎亲前一夕人浴,动费数十金,除夕浴谓之‘洗邋遢’,端午谓之‘百草水’。”过去男子结婚前一日,一定要到浴室洗一把澡,既清洁,又是礼仪。当然要花不少钱,包括“喜钱”。春节前夕,无论贫富之家,定要洗把澡过年,浴室为此延长至深夜。但池小人多,卫生条件也差,水已邋遢成“米汤”色了。端午节是热天,澡堂往往将一些中草药煎好后放入池内,待客前来沐浴。这“百草水”洗后,预示你一年健康、长寿,诸事如意的良好祝愿。

《望江南百调》的记载

清代《望江南百调》词中说:“扬州好,沐浴有跟池,扶液随身人作杖,摩沙遍体客忘疲,香茗沁心脾。”顾客一进浴室大门,立即有服务员迎上前去,根据不同情况,安排座位,毛衣外套、贵重物件一律叉挂,其余打包,送上热毛巾给你擦脸,泡上香茶;服务员手拎大铜壶分三次将茶水倒入杯中,滴水不漏,人称“凤凰三点头”;再送上一双 革及 鞋,过去是木制或草席织编,可防滑,如今一般改用塑料鞋。要是浴客年龄过大,就有人将你搀扶入池,也就是“跟池”,“人作杖”是指服务员像是顾客的手杖。服务员大多熟悉顾客习性,像脚如何烫,背如何擦,在池子里闷的功夫多大,喜欢不喜欢烫水等,都为你安排得妥妥贴贴,使顾客感到舒心。最受老浴客钟情的是大炉膛烧出来的水和气。暖池内雾气腾腾,叫“水暖气圆”。年龄大些的澡客一进池总喜欢先靠近头池木栅栏边坐下,用毛巾沾一沾头池里滚烫的水,开始小心翼翼地搓揉有脚气病的脚丫,慢慢享受“洞房花浊夜不如开水烫脚丫”的那种滋味。也有少数人睡在木栅栏附近,享受池里涌涌布上的热浪,有点像现代的洗桑拿。暖池里的水热而不太烫,可以将整个身子泡在水里,享受真正的“水包皮”了。娃娃池是温池,孩子们喜欢在此戏水、洗浴。

民国以后的情况

民国以后,浴室炕位也有所发展,分为长短炕两种,均木制。夏天铺席,冬天铺褥子。长炕又分普通间和雅间。服务等级最优者为苏唱街的“扬州浴室”。一般浴室堂口有 20多座位,雅间则2-6人不等。浴池分官盆、洋盆和客盆。所谓官盆、洋盆,即浴缸大多放在雅间附近,用搪瓷或较高档的水泥浇铸打磨而成,配香皂及化妆品。

当时,扬州的浴室约40余家,按市民人口比例计算,算是多的了。大多为私人经营,盈亏皆归老板,极少数的是同仁股份经营。工人工资采用拆账制,按营业额劳资双方按一定比例分成。小服务(敲背、按摩)一般由服务员自得,故服务非常热情、周到。民国晚期,扬州始有女浴室,只有扬州浴室女子部和双桂泉附属女林浴室两家。解放后,又增加梅岭泉、曲江、淮海浴室及女子部。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沐浴、休闲中心,不仅男女浴室齐配,且设备豪华,环境整洁,沐浴种类多,服务配套齐全,不可同日而语。

建国初期的情况

建国初期,扬州共有浴室 24家,遍布老城区各地,从业人员近500人,到1956人对私改造,实行公私合营后,建立了“浴业经理部”,浴室合并为20家。60年代,特别是由于“文革”冲击,全市属商业系统管理的浴室只剩下12家,服务也大大简化。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市场经济,浴室办的多了起来。除私营、个体外,尚有工厂、学校、机关、招待所、街道等,计240余家。按扬州城区不足50万人口比例计算,恐怕可算作是全国第一了。

扬州沐浴除众多外,在服务技艺上也有着浓郁的特色,总的是热情、周到的人性化服务。

扬州沐浴的文化

扬州三把刀的“修脚刀”就是扬州沐浴的涵盖俗称。扬州人很会洗澡,很懂洗澡,很爱洗澡,就形成了“早上皮包水”(指扬州人吃早茶的习惯)相对应的“晚上水包皮”的维扬特色。

当“水包皮”上升为传统服务项目,紧密联系于扬州人的劳动和智慧的服务,经过加工、改造和创造的“扬州修脚刀”就已经成为社会与人的对象,也就积淀成为文化现象了。

扬州沐浴,如同扬州园林,淮扬菜肴一样,既有北方的朴直,又有南方的清婉。朴直便显诚意,清婉遂具细腻,就使扬州沐浴的服务呈现出雄秀并兼、南北咸宜的特色。

洗澡对扬州人而言,不仅是卫生的需要,也还是文明的标志,礼仪的盘桓,质量的尺度,精神的享受了。扬州沐浴,也就成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明和地域文化的反映了。

扬州修脚刀虽小,却有着长长的源头,深深的根基,重重的分量。扬州沐浴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性,流淌于世界沐浴文化的长河中;

扬州沐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方性,凸立于中国沐浴文化的丛林中;

于是,历史赐予扬州沐浴文化一个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名字:“扬州修脚刀”!她以东亚沐浴流派始祖的身份驰名全球!

扬州沐风浴俗,为风为俗,正是流行于特定时代的扬州人所参与、所创造、所熟知、所喜爱的。它的产生发展是自然融于生活而渐进,消亡则是伴随时代前进而必然悄然无息,没有了纳凉,没有串门,这一份民族文化遗产就弥足珍贵。

无可讳言,扬州浴堂有风俗,有事象,进步与落后共存,高雅与普及同在,但不必究根溯源,不必交待流变,不必分析甄别,不必备求精当。浴客们在扬州浴堂里真切地感染到那气氛,品尝到那味道,获得那感觉,进入到那境界,才是最实惠,也是最关键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