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8 12:17
电台节目说,从前广东人煮食不是烧炭烧煤,而是烧柴,所以一般人都要上山斩柴(其实是树木),但并非所有柴都是直纹,也有是扭纹的,遇上这些扭纹的树木就很难劈,甚至是劈不入。那时候一些顽劣、很难教、很懂得刁难成年人的孩子,就被形容为「扭纹柴」。
用「扭纹柴」喻不受教的孩子,大致上是没错的,但说从前广东人要上山斩柴烧,则近乎想当然。因为即使是四、五十年代,上山斩伐树木也是犯法的(可向有关方面查证),一些贫穷人家让孩子到山头捡拾枯枝作柴斤是有;要人人上山作樵夫,断估而已。
火水炉出现之前,广东人煲水煮食不错都是烧柴,但这些柴都是由柴铺供应,那时候,米铺已经多,柴铺比米铺更多,事实上不少米铺兼营柴业,取其买柴籴米一条龙服务也。柴铺供应的柴,大致分两种,一种简称「坡柴」(来自新加坡),一种称「杂柴」,亦有人叫山打根柴(来自山打根),前者都是较粗大树木破片,而且都是属于一种树木,后者则是多种树木的枝干(圆径约一寸至寸半左右),以竹箍作束状捆扎以便搬运。坡柴远比杂柴为贵,所以烧坡柴多为中上收入人家,一般只烧杂柴,而且破坡柴易(有如破竹),破杂柴难,「扭纹柴」就是出现在这种杂柴之中。
那时候家家户户每天都要破柴,当时大部分都是木建楼宇,如何解决破柴问题?所以当年建楼规定,在跨入厨房那个门槛地方,横搁一块八、九寸厚,十余寸宽,约四尺余横的麻石,那柄柴刀就是放在麻石之上,几乎每家都是如此,上山斩柴云乎哉!